“望闻问切”疗病句

时间:2022-08-12 11:38:51

修改病句是中国高考语文卷一个常考常新的经典题型,即使在全国多省市自主命题的最近几年,修改病句依然是各高考语文试卷的首选“红”题型。现在考测修改病句命题时呈多样化多角度趋势,其形式除了以往单项选择外,还有如2011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就以在表格内填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这种方式,其分值为三到八分不等!这还是直接考查语病,其实像成语熟语使用是否有误、语言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得体等考点也是考查语病修改的变体考法。这样的话,考查分值就有十多分了。高考可是“寸分必争”啊,这样的考点我们当然要特别重视,所以我们就有研究提高自己正确快速解答此类题型题目的必要了。

那何为病句呢?字面来看,就是这个语句在表达意思时有毛病、不准确、不清晰,甚至有错误了。那该怎样去修改呢?其实语句有病就好比一个人生了病,人生病了就应该去治疗。找出病因,正确医治,我们的身体也随之康复了。病句亦然!可随着高考题型的逐渐成熟,病句试题考测难度也大大增加了,设置的陷阱更多了,考题的迷惑性都很大,有时即使明显感到不对劲,也很难正确快速地将它修改过来,何况还是高考那种高压力的场合呢!所以要想实战时能明辨是非、准确快速地解题,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研究,究其因,明其果,我们面对一个病句时就应该像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一样,认真细致地检查,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冷静准确地治疗,使其康复!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望闻问切”四诊法我觉得可以巧借过来作为修改病句的良方!

何为“望”?望其形,观其相也!简单地说,就是看病者形体脸色如何,对患者的身体有大致的了解,放在修改病句中讲,首先要通读语句,对句意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意识,一种与要解决的题目有关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从几个句子当中选出有可能有语病的句子,凭借平时阅读积累的语感初步定位,有的放矢,做到“牵牛要牵牛鼻子”,有针对性地感知病句,初步了解“疑似病人”的情况。

接着就要“闻”了,那何为“闻”呢?“闻”就是要嗅出其异于正常的味道!闻其异味能对病因多一些了解,可是文字又不能拿来闻啊。没错,文字的确不能闻,可我们能使用类似的方法来帮助我们修改病句:不同类型病句就像不同的疾病一样一定有其特殊独有的表象,那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各种语病类型的特殊病征!记住常见的特殊病征,做题时,我们细细观察语句,“闻”出病征再对号入座,斟酌审议,进一步推究其病源所在。

“问”者,询其因,究其果。语句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啊,我们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寻求解题良方,探究解题思路。记住:问是很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难题,还能让我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诀窍,加深对此类题型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至于“切”,就是把其脉,治其病。这是诊治过程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和病者接触,充分掌握了他的情况,知其然,就可以开方抓药治病了。我们实战解题时,在先前慢慢地做了各项检查后,开始修改病句,找出病句所错之处,结合病因,定位病源并将其修改,语句修改完毕再通读一遍,查漏补缺,至此,诊其因,治其病,成功解题!

下面结合题例来具体解析下吧!如2011年安徽高考卷第18题的第一个句子,“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还有众多的内陆水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读全句,“望”其形,也还算通顺,可总有一种别扭的感觉,这时就要在“闻”上下工夫了。细读之下,后面句子均无大碍,只是“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读起来总感觉不太对劲,没错,这就是病因所在,“超过”不就是“多”的意思吗?这是典型的成分赘余,因此造成语意重复,二者删其一即可,再把修改后的语句读一遍就可以了!

那究竟该如何更准确快速地成功修改病句呢?执教高三语文多年的我总结为以下四小点:首先是对语病类型有很透彻的了解,掌握其规律与特征,为修改病句打下坚实的基础,练好“内功”;其次,要反复阅读那些优美的范文、传诵不衰的名篇佳作,如我们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以慢慢养成我们良好的语感;第三,可以经常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学习他人好的方法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最后,当然就是平常大量的强化练习了,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真功夫”,只有勤加练习,掌握不同的题型,面对高考,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也就不会因为题型“变形”而心慌出错!

总之,病句修改有良方,中医四法巧帮忙;病因虽多且又杂,特殊病征当记牢;勤思多练培语感,冷静细心题不难!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其林中学)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泛读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小学数学低年级情境创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