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镇痛实验机制及fMRI应用概况

时间:2022-08-12 11:25:00

腕踝针镇痛实验机制及fMRI应用概况

【摘 要】 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主要应用于疼痛控制区域,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神经痛、骨关节痛、癌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腕踝针针法临床镇痛效果明确,文章主要从其实验机制及其针法对脑区fMRI的这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与问题进行初步的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 腕踝针;疼痛;实验;功能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50-03

Abstract:Wrist ankle acupuncture is a therapy of acupuncture from the corresponding point of the wrist and ankle subcutaneous acupuncture to treat diseases, which is mainly used in all kinds of pain such as neuropathic pain, cancer pain, Bone and joint pain etc. Wrist ankle acupuncture analgesic effect is clear in clinical and little literature was focused on the experimental effect mechanism. There was no clear about the effect of wrist ankle acupuncture on the changes of brain fMRI.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blems of Wrist-ankle acupuncture on fMRI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from this paper.

Keywords:Wrist-ankle Acupuncture; Pain; Experiment; fMRI

腕踝针是腕踝针针法的简称,指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由上海长海医院张心曙教授于上世纪70年结合传统针刺与现代神经理论提出的[1] 。该方法取腕踝部各6个针刺点进行皮下浅刺,除针尖过皮肤轻微刺痛外,不要求出现针感。一般留针30min,根据疼痛情况可适当延长1~2h,但最长不超过24h[2] 。国内外研究表明[3-9],针灸镇痛安全有效,通过皮下浅刺治疗的腕踝针止痛效果尤为显著,临床应用于急性痛、慢性神经痛、癌痛、骨关节痛等疼痛疾患,急性痛多留针30min即可取针,慢性痛可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关于腕踝针的基础研究比较少,笔者结合目前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腕踝针实验研究

目前关于腕踝针的镇痛实验研究文献报道较少,且无系统连续性深入探讨作用机制,其镇痛机制主要集中于痛行为学评价和周围组织分子生物学检测。符仲华等[10-11]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反复试验,发现在大鼠第2、3掌趾关节处皮肤浅刺埋针24h后,可显著提高大鼠痛阈值,并接近峰值;并指出腕踝针动物实验的关键在于留针方法,因为用胶布固定针具比较困难,建议把7mm左右毫针针尖部分埋入大鼠小腿下1/5皮下。李芳琴等[12]通过建立家兔后肢软组织损伤疼痛模型,腕踝针取4、5、6区进针治疗30min,共治疗2次,可降低局部痛阈,降低血清5-HT含量。刘卫星等[13]应用痛经大鼠模型,造模后取下1,2区,每日1次(30min),连续治疗10次,腕踝针可通过抑制血清PGF2α,上调子宫组织β-EP、NO及SP以缓解子宫痉挛,减轻疼痛反应。

2 腕踝针fMRI应用分析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的原理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无创、实时监测与针刺相关脑区的信息响应情况,并精准定位功能脑区,在针刺镇痛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利用fMRI研究针刺镇痛的文献近年呈增多趋势。在fMRI研究发现中,痛觉在中枢以一种高度分散的方式广泛分布于脑皮层及皮层下区域,包括初级及次级躯体感觉区、岛叶、前扣带回、额叶皮质及顶叶等[14]。这些区域在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疼痛反应,激活频率较高,被称作为“疼痛矩阵”。这些脑区相互作用协同组成了疼痛的脑功能网络[1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机制的fMRI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息态Rs-fMRI和基于相关疼痛疾病模型两个方面[16-20]。

针刺镇痛fMRI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研究主要集中于穴位特异性与穴位配伍作用的脑功能变化,观察的针刺要素多以体针得气或电针为主,而关于针刺不得气的腕踝针fMRI研究很少[21]。有研究发现,应用腕踝针类似的皮部浅刺法进行镇痛的fMRI分析,其针刺激活脑区与常规深度刺激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皮部浅刺法镇痛时,脑区内“疼痛矩阵”亦可发生改变[22-24]。

3 小结与展望

应用穴位进行不同层次针刺刺激,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可激活浅表脑区(额叶、枕叶、顶叶、颞叶等),但常规针刺还可激活脑内部结构(扣带回、基底节等)和小脑的趋势,激活点与强度相对集中于对侧脑区,而皮部浅刺激活的脑区分散于左右侧。可见两种针刺方法不同,激活脑区呈现“大同小异”的分布特点,应用fMRI分析进一步明确两种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同效应,但镇痛的途径或中枢机制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25-26]。腕踝针、皮内针、浮针等皮部浅刺法不要求得气针感,针刺深度在皮肤及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而常规深度刺激则强调针刺得气以治疗疾病。针刺方法及深浅不一,而临床疗效却相同,其针刺效应可能源于不同的刺激传导途径、针刺组织结构的差异。目前虽有“气至而有效”的经典论述,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气不至未必无效”,即针刺效应和针感相分离,腕踝针从皮下组织输入针刺信息,进针浅而刺激弱,但随留针时间延长,仍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说明针刺得气与否、针刺深浅与针刺效应无绝对的相关性,其针刺效应机制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分析针刺方法的机制差异[27]。

腕踝针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与中医十二皮部理论及“体表-内脏”学说密切相关。从现代医学分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腕踝针作用机制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趋向于脊髓低级中枢的神经调节,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与局部组织反应有关,主要体现于腕踝部丰富的神经末梢、血管和局部产生的机械波、化学波等[28]。目前关于腕踝针镇痛的中枢机制分析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①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兴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②抑制大脑皮层,提高痛阈,反射性调节相应部位血管、神经和肌肉机能[2]。即刻镇痛效应源于神经调节,留针持续效应可能有体液调节参与[10-11] 。而在中枢机制研究方面,迫切需要脑fMRI的应用分析,才能更进一步深入分析腕踝针刺激的脑区形态或功能变化。

参考文献

[1]赵雪,郭义,陈泽林,等.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若干问题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1-3.

[2]张心曙.腕踝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1.

[3]曲宪双,李晓昱,王红,等.腕踝针治疗急性踝扭伤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60.

[4]苏江涛,周庆辉,李锐,等. 腕踝针对急性腰痛的即时镇痛作用: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0,30(08):617-622.

[5]林娟英. 腕踝针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36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1):60.

[6]韩杲,陈艳娟. 腕踝针治疗中重度肝癌疼痛25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176-177.

[7]苟明琴,陈纯涛,黄蜀,等. 腕踝针对带状疱疹镇痛机理探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5,(02):22-23.

[8]严红,王锦,包明丽,等. 腕踝针治疗坐骨神经痛700例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1998,(07):37-38.

[9]Zhu LB, Chan WC, Lo KC,et al.Wrist-ankle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4:261709.

[10]符仲华. 腕踝针镇痛机理的思考[J]. 针灸临床杂志,1997,(01):13-14.

[11]符仲华,孙文颖,吕瑞和. 腕踝针大鼠实验方法及其对痛阈的影响[J]. 江苏中医,1997,(02):29-30.

[12]李芳琴,张卫华,赵阳. 手法腕踝针镇痛机理的实验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0):897-899.

[13]刘卫星,赵岩,虞跃跃. 腕踝针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英文)[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5,(03):146-149.

[14]Mouraux A, Diukova A, Lee MC,et al.A multisens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pain matrix”[J].Neuroimage,2011,54(3):2237-49.

[15]Tracey I, Johns E.The pain matrix: reloaded or reborn as we image tonic pain using arterial spin labelling.Pain. 2010,148(3):359-60.

[16]Otti A, Gündel H, Wohlschlger A,et al.Default mode network of the brain. Neurobi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Nervenarzt, 2012,83(1):16, 18-24.

[17]李腊梅,李学智,吕发金,等. 静息态脑功能MRI观察不同敏感度体质人群的针刺镇痛效应[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06):547-552.

[18]刘军平,徐春生,张威,等. 针刺镇痛机制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02):201-204,213.

[19]邓德茂,段高雄. 基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02):156-160.

[20]刘军平,徐春生,张威,等. 针刺镇痛机制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02):201-204,213.

[21] 范刚启,钱俐俐,赵杨,等.针刺镇痛机制的多样性及问题分析[J].中国针灸,2013,33(1):92-96.

[22]吴俊贤,黄泳,赖新生,等. 常规针刺与皮部浅刺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比较[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08):1625-1628.

[23]黄泳,李小溪,赖新生,等. 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比较[J]. 河北中医,2009,(02):254-256.

[24]黄泳,宋远斌,赖新生,等. 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3):243-245.

[25]王艳杰,吴俊贤,黄泳,等. 外关穴和阳陵泉穴区不同层次针刺激活脑区的fMRI比较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4-6,16.

[26]邹燕齐. 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激活脑区的fMRI比较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27] 胡妮娟,林驰,李静,等.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思考[J].中国针灸,2014,34(4):413-416.

[28] 徐美君,周庆辉.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5,(3):277-280.

上一篇:海南黎药白花丹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下一篇: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