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女性新礼仪

时间:2022-08-12 09:58:13

白领女性新礼仪

世界各大城市的商务区每逢饭时,步履匆匆,神色匆忙的上班族已经成为都市一景。那么,中国古代官员们如何解决自己的用餐问题?他们的用餐时间是否充裕?与平民相比,官员们的工作餐有何不同呢?身为朝廷命官,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定是每日大鱼大肉,个个大腹便便的模样。孰不知,官员们舌尖上的工作餐,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应付了事的早餐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聪明的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大约相当于上午9时左右。也就是说饭点到了,古人们可以开始他们的早餐了。之所以没用享用这一词,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古人而言,早餐的内容是单调的。可以勉强充饥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再让我们看看古代官员们的工作早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官员的苦衷是他们无法享受到时间充裕的早餐。由于古代百官每日都要入朝,早朝时间极早,大多数官员需要在天色初亮时入朝,多半是饿着肚子的。于是在明代《辟寒》一书,提及唐代宰相刘晏,他有一次五更时去早朝,那时候天也就微亮吧。起床没多久的宰相空着肚子走在上朝的路上,忽然看到一处卖蒸饼的铺子,那种激动的心情可以想象。于是马上叫人买饼以袍袖裹着,悄悄在朝堂上吃。作为宰相的早餐,同我们大多上班族一样,路边摊了事,还要在朝堂上避开上司锐利的目光。那么其他官员的早餐质量就更可想而知了。

但是,到了宋朝情况稍有改观。朱成《萍州可谈》(卷一)中记述。百官早早起床上朝集中在皇城外。为了保暖和用餐,宰相与其他重臣、王、驸马在皇城外有专门等候入朝的房舍,称为“待漏院”,他们不与“火城”的低级官员同伍,并有资格在“待漏院”入座,享受一份备有美酒和水果等物的工作早餐,也有的官员见酒味绝好,特地自带肉食下酒。而普通官员是无福享受这样待遇的。他们不仅需要抵挡寒冷的天气,更要饿着肚子等着冗长的早朝。

来自天子的恩赐——赏宴

身为天子,自然需要福泽众生。对于下属官员们的早餐问题,皇帝是留意到的。所以经常在下了早朝之后,皇上要赐食百官,由于赐食的地点在殿堂廊下,所以称为“廊餐”。

但是有一句俗语:伴君如伴虎。更有一句名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有早餐)。虽然是皇帝请客,却也不是单纯让你吃完饭就可以走人。先不说复杂的礼制规矩,就是一篇情感充沛的餐后感,就足够让人头疼。在古书《册府园龟》中,五代后唐同光元年中书门下的一则奏章说:“准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廊餐,百僚遂有谢食拜。”官员们作为回报,要用拜谢的方式表达对皇帝的感激。如果遇见自我感觉不错的皇帝比如五代后周世祖柴荣,还曾为廊餐特意下诏,云:“文武百官,今后凡遇入阁日,宜赐廊餐。”就是说周世祖曾在百官廊餐时,登上广德殿西楼观看盛况,他还命黄门阅视,要求:“酒馔无不精腆。”在这种高压下,想必官员们无法尽情享用珍馐佳肴,而只能是神经紧绷地构思献给圣上的表功辞。

到了明代,廊餐规模也很可观,在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卷一)中,明太祖朱元璋“每日视朝,奏事毕,赐百官食”。赐食已经从经常变为每日定制,百官们每日的工作餐在明朝都有了着落。所以公侯一品官待坐于门内,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等官坐于门外,其余五品以下于丹墀内。文东武西,重行列位,赞礼赞拜叩头,然后就座。光禄寺进膳案后,以次设馔。吃完饭,百官仍拜。叩头而退。规模盛大。但由于明后期国库亏空,财政不支,盛行一时的廊餐,后来取消。

古代官员的餐制福利

在古代,餐制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涉及到统治秩序。商代是一天吃两顿的,其依据是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的记载,也就是所说的大吃一顿,小吃一顿。据董作宾的《殷历谱》记载,商代的纪时法中称上午九十时为“大食”,下午四五时为“小食”,所以古代人民在上午劳作的休息间歇大吃一顿,补充体力。在下午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后,小吃一顿,算作一日的结束。

而作为统治阶层,天子百官的餐制自然与百姓不同。《礼记·玉藻》载:诸侯“夕深衣,祭牢肉”。郑玄注:“天子言日中,诸侯言夕,天子言悛,诸侯言祭牢肉,互相挟。”这就不难看出,在《周礼》《礼记》经文中都已有关于天子、诸侯一日三餐的记载,分别是朝食、日中、夕食。也就是咱们的早餐、午餐、晚餐。

百姓们一日两餐的时候,我们的统治者自然也马虎不得。特别是在斋戒日,更是大有讲究的。王在斋戒日为表示在祭祀前的洁净、虔敬,不用剩余的牲肉,一日内三次杀牲。也就是说斋戒日王每次用餐都杀牲盛馔,这“日三举”就意味着王一日三餐。

这充分证明了,在古代,天子、诸侯、官员不仅将用餐作为日常饮食,而且通过饮食餐制、食材、规格来彰显身份,维系统治,巩固封建王朝。三餐的餐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享有,平民大多根据日出日落时间一日一餐或两餐。其原因除礼制规定古代食物分为四大类:食、饮、膳、馐。

食是主食,主要有九谷:粱、粟、稷、稻、麦、大豆、小豆、麻、。饮是指酒跟浆(硬饮料跟软饮料),酒分为祭祀用的和平常用的。祭祀用五齐:泛、醴、盎、沉等,五齐按酒的清澈度分。平常饮用的是三酒:事、昔、清,三酒按酿造时间分。

浆是饮料:水、浆、醴、医、酏。水不必说,浆是酢浆,有点像现在的醋;醴是去了滓的醴酒;医可能是药酒,似乎有争议;酏是粥。

膳,就是牲口,肉食。主要是六牲:牛、羊、豕(猪)、犬、雁、鱼。馐,有滋味者谓之馐。就是调味酱。总类比较多,有五齑、七醢、七菹等。大概是肉酱之类的东西。正因为肉类在古代的珍贵程度,“肉食者”也成为了官员的另一代称。至于乳制品,汉朝人就很少吃了。而鱼类、贝类是汉朝人当然也爱吃了。在商代的时候,鱼是普通人可以经常吃的,而在战国以后,鱼和肉是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身为官员就代表你可以享受饮酒吃肉的豪华规格,当然前提是你的薪水足够支撑你的豪华餐食。因为如明朝这种俸禄微薄的朝代,官员们即使拥有吃肉的权利,大部分人无福享用,就连粮米也需要自己在衙门后院自行种植。

古代朝廷官员作为统治阶级享有种种特权。而如今,随着时展,社会进步,普通民众同样可以享受到古时王公贵胄的餐饮规格。而不再有平民与官员之间的等级秩序。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外,更多的是由于平民多数无法保证充足的食物维持一日三餐的餐制。而朝廷官员大多享有优厚的朝廷俸禄。如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所记:“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那么,官员们三餐的具体时间是什么呢?《后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洪范五行传》 郑玄注:“ 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隅中至日籦为日之中,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食时”同于卜辞中的“大食”,约早上7~9时。而未成年的男女,在天色微明时要去向父母请安、问候长辈。日中即昼食,汉代也称作“食象”。《说文·食部》释“食象”为“昼食也,从食、象声”。清人段玉裁说:“ 此犹朝曰饔、夕曰飧也,昼食曰食象。”可见,中食一般是在正午时刻。夕食“晡时至黄昏”,即时至黄昏,为下午17时至天将黑的黄昏之间。这时,人们就可以吃晚餐了。夕食在先秦称为“飧”。《周礼·天官·宰夫》郑司农注:“ 飧, 夕食也。”从三餐的时间看,三餐制中的朝食在天微明后时间段内,夕食在天色将黑时间段内,这种饮食时间安排更适合于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古代官员的餐食

说到餐食,最重要的就是食材。俗语有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古代,有许多食物是除王孙贵胄外他人无权享用的,这时朝廷官员的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先来看看古代食物都包括哪些?

上一篇:从认识误区谈基层机关会计档案的提高 下一篇:中小企业如何防控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