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域碳汇林树种选择及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时间:2022-08-12 09:41:33

东江流域碳汇林树种选择及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摘要:根据碳汇林的特殊性,针对东江流域“一消灭三改造”方式碳汇林建设情况,总结了东江流域碳汇林树种选择的原则、技术和主要树种选择和配置方法,并全面阐述了碳汇林在林地清理、整地、回土施基肥、苗木要求、栽植补植和抚育管护等方面的主要技术措施,对碳汇林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碳汇造林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碳汇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

1引言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属自然科学范畴。而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林业碳汇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途径。发展林业碳汇可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主席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即“双增目标”)。广东也明确提出将率先建设成为“森林碳汇第一省”的目标,推进“一消灭三改造”森林碳汇工程,碳汇林建设被列为2012年广东省的三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之一,提出在2012~2015年全省规划完成93万hm.2碳汇林建设任务。东江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东江流域碳汇林建设自然是广东省碳汇林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和《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广东省碳汇林工程建设主要为消灭宜林荒山荒地,改造疏残林、低效纯松林和低效速生丰产林(主要指低效桉树林)。在概念上,碳汇造林是指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与监测而展开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与普通造林相比,碳汇造林更加突出了森林的碳汇功能,因此在树种选择及配置上有特殊要求,同时在造林地选择、基线调查、造林施工、抚育管护上也有别于一般造林。根据碳汇林的特殊性,针对东江流域碳汇林建设情况,现就碳汇林树种选择和主要造林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碳汇林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2碳汇林主要树种选择和配置技术

2.1树种选择

根据碳汇林是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这一功能要求,结合东江流域主要造林树种资源,筛选适生性好、碳汇能力强的树种。碳汇造林树种选择应遵守三个原则。一是优先选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的树种,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三是优先选择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树种。因此,树种选择首先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应选择固碳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以上选择的原则和要求,东江流域碳汇造树种常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主要碳汇造林树种为樟树、黄樟、阴香、华润楠、山杜英、火力楠、红锥、米椎、锥栗、荷木、枫树、黎蒴、麻楝、紫薇、南酸枣、红苞木、白兰、翻白叶树、石栗、降真香、香椿、红鳞蒲桃、降香黄檀、乳源木莲、榕树、仪花等。

2.2树种配置

碳汇造林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碳汇的同时,应注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树种的科学配置上,立足于当地丰富的阔叶树种资源,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立体混交林结构,将碳汇林的功能特点和生物多样性有机融合。在保证碳汇林功能性要求上,充分体现东江流域特色,结合当地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兼顾植物多样性的需要,因地制宜,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科学配置树种结构。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获得碳汇;又可以达到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东江流域主要树种结构配置为多树种混交,根据确定的碳汇造林树种,科学进行配比。种配比确定后,按要求采用株间、行间、随机自然混交的方式,减少种间竞争,增强依存关系,以利于林分结构的稳定。建设实践中,主要树种配比一般采用阔叶混交林营造模式,总体要求采用4种以上树种进行随机混交,单个树种比例不能大于30%。一是木荷30%、红锥30%,其它2种以上阔叶树40%,科学搭配共同营造,进行随机混交。山脊及林地中上部多种木荷,林地中下部多种红锥、樟树、阴香、火力楠等阔叶树。二是木荷30%、枫香30%、火力楠20%,其它阔叶树2种以上占20%的树种比例混交造林。混交方式按照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结合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用随机混交方式,要求相邻的同一树种原则上不超过5株。三是主选树种以荷木、红椎、藜蒴、枫香、香樟、石栎为主,选择其中3种以上,占比70%以上,适当搭配火力楠、红花荷等树种,占比不超过30%。

3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根据不同的地类和立地情况,进行合理分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清山、整地、施基肥和保水措施,从技术上保证造一片林绿一片地。一是采用人工造林方法,即采用植苗方法,对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和其它土地等重新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和森林景观,加强碳汇林的培育。二是采取低效林改造方法,即利用碳汇效果好的阔叶树种,采取疏伐、皆伐等方式对疏残林、低效纯松林、低效桉树林进行改造,增强森林碳汇。

3.1林地清理

为减少碳排放,林地清理不允许炼山或全垦,采用水平带或垂直带状清理的方法,清理带宽为1.0m,并保留原有乡土乔木树种。相邻种植带之间设立保留带,保留带上的植被不能清除。清理的杂草等可在带间堆沤让其自然腐烂分解,以改善土壤性状。

3.2整地

采用明穴整地。挖穴时把穴土挖出置于穴的两旁,表层土和心土分两边堆放,以便回土时把表土放入穴底。挖穴应在造林前的冬季进行,让清出的穴土有一段自然风化、熟化的时间,有利于杀死有害的病虫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植穴规格均为40cm×40cm×40cm。

植穴按照垂直行布设,两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对部分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如避开原有树木、石头等)局部位移,采取不规则式随机布设,但要确保规划的造林密度。

3.3造林密度

根据林地植被现状以及立地条件,包括留存乔木,一般密度为89株/亩。

3.4回土与基肥

在春季造林前一个月回穴土,回土要打碎及清除石块、树根,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当回土至50%左右时,基肥与穴土充分混匀后回填至高出穴面10cm;回土后,穴面开蓄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根据立地条件,基肥标准为:复合肥0.15kg/穴或磷肥0.25kg/穴。

3.5苗木要求

采用一年生、高50cm以上、地径0.5cm以上,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根系发达且木质化充分的Ⅰ级容器苗。此外,尽可能通过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以减少长距离运苗等活动造成的碳泄漏,有效保证苗木质量和新鲜度。

3.6栽植和补植

栽植应在早春雨透后的阴雨天进行,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栽植时先在植穴中央挖好栽植孔,去营养袋并保持土球完整,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扶正苗木适当深栽,回填细土并压实,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松土呈馒头状,比原苗蔸深栽2cm以上,以减少水分蒸发。此外,根据气候情况,适当采用生根粉、地膜覆盖、保水剂和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新技术,以提高碳汇造林成活率。栽植后1个月要全面检查成活率,发现死株、漏栽的应及时补植。

3.7抚育和管护

抚育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的重要措施。设计连续抚育3年3次,即第1、第2、第3年初夏各1次,在6~7月抚育。抚育工作内容主要是除草、松土、培土、追肥、补植,除草要求铲除以植株为中心1m.2范围内的杂草。补植在初次抚育时进行,应全面检查植株的成活情况,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苗。

抚育时进行追肥,每次施放复合肥0.15kg/穴。具体施肥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沿树冠垂直投影线方向两侧各开挖深5~10cm的浅沟,将肥料均匀地施放于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

对于造林地在人畜活动频繁的路边,村边,采取相关方法进行封禁,并做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预防和控制工作。

3.8其他工作

主要抓好资料整理,调查监测和绩效评价工作等。根据项目各相关资料整理建立系统的档案资料,长期跟踪做好评价项目执行的效果和效益情况,并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相对应的奖惩制度绩效预算制度。

4建议与对策

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如何将碳汇林建设的相关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是关键,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1)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项目责任制(法人负责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监理制)、项目合同制度、定期联合检查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和财务报帐制度等。项目完成必须凭验收结果鉴定书(或竣工验收报告)和财务决算书,进行资金拨付。

(2)抓好造林质量现场管理。在现场管理上,将任务分解到山头地块,专人负责,做到各工序施工前有培训,施工中有跟班,施工后有自查,每道工序和技术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3)严格实行工序管理。按设计标准对工程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管理,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均需进行质量检查,达不到标准的必须进行返工,直至达到合格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4)抓好抚育管护,实行绩效管理制度。“三分种、七分管”,加强对造林地的管护,通过树立宣传牌、落实护林员巡山护林等措施防止人畜践踏和火灾的发生,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造林成效。抓好后期抚育,确保实现绩效目标。

(5)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苗木、资金、施工和组织管理等准备工作。

(6)做好持续跟踪和绩效评价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怒云,吕佳.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公室.碳汇造林技术规程碳汇造林验收办法(试行)[R].北京: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公室,2010.

[3] 刘周全,吴焕忠,黎荣彬.广东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与潜力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1(1):27~28.

上一篇:西伯利亚花楸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下一篇: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