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探索科学

时间:2022-08-12 09:40:42

走进生活 探索科学

我们很多教师常常注重精心设计“科学活动”,让孩子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使他们能够根据老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老师的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减弱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并不高。小孩子天生好奇、好问,但这并不是说,孩子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孩子对科学本身的探究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地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笔者在此谨以《大家一起找蜗牛》主题活动为例,谈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体会。

一、“神秘”的小花坛

这些天,一群孩子经常围在走廊边的小花坛上,他们有的只是趴在花坛上东看西看;有的用小手摸来摸去,一会儿摸摸树叶,一会儿捡花坛里的树叶;还有的爬进花坛里玩,像是在花坛里找什么宝贝似的。很多时候,他们一边玩一边议论纷纷。特别是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每次最先跑过去的就是他们。

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三五个孩子的举动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只是提醒他们要爱护我们的小花坛。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去围观后,孩子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小花坛上,有的孩子还因此影响了正常的集活动的开展,我开始制止孩子们经常性地围到花坛边去玩。在老师的阻止下,这一现象虽有所好转,但仍时不时地有孩子过去玩,而且爬进花坛的现象时有发生。孩子们像是寻宝一样,在小花坛里看呀,找呀……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我疑惑着:这个小花坛究竟有什么吸引孩子的宝贝呢?也逐渐意识到真正关心、了解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们对小花坛的着迷让我不解,我不明白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在尝试提醒、制止后,我开始意识到,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孩子的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老师不应一味地严厉制止,而是尝试着去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发现问题、现象的本质,再实施相应的教育措施。事实证明,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二、发现蜗牛壳

“我找到蜗牛壳了!”这一叫声立刻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经常在花坛边玩的几个孩子纷纷围了上去。徐子程(本文所涉及的孩子皆为化名)等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举着手中的蜗牛壳向我们奔过来,边跑边说:“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蜗牛壳!”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时,找蜗牛壳引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连以前没去过的孩子也跟过去了。小花坛成了孩子们课余休息的乐园,可以说他们是乐此不彼,只要一有空就往那儿钻。很多孩子开始互相讨论蜗牛和蜗牛壳,他们还把自己找到的蜗牛壳拿给老师、同伴看,有的孩子还把蜗牛壳放进自己的小口袋里当成宝贝一样。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大家一起找蜗牛》的主题活动。

虽然现在的孩子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图书、电视、碟片等让他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获取很多知识,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许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当他们对教室周围唯一的一个自然角特别向往,对花坛里发现的蜗牛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可以说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其实蕴藏着无数可被利用的教育资源,而这些教育资源能否被发现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敏感程度和重视程度。如果老师不能理解孩子的喜好,片面地进行反对或是压制,那无疑将扼杀孩子们天真淳朴的愿望,也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几个小小的蜗牛壳,给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带来了另一种生气。孩子们对蜗牛壳产生的好奇、喜爱之情,恰恰成了教育、学习的大好时机。

三、一起找蜗牛

当天,我把孩子们从花坛里找到的蜗牛壳放在了展示桌上,让每个孩子可以自由地观看。离园前,我鼓励每个孩子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各种关于小蜗牛的资料,比如蜗牛的儿歌、故事、图片、笑话、谜语、画儿、纸工等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捉小蜗牛,把它带到幼儿园来;告诉孩子可以请爸爸妈妈上网查找,或者到新华书店去找,而且要把自己找到的关于蜗牛的资料能简单地说给全班孩子听。

第二天,绍慧丽带来了蜗牛的故事,赵语晨带来了蜗牛的儿歌、画儿、简介等,朱芷芊带来了蜗牛的图片……

这么一个小小的动物,要想较为全面地了解它,就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知识,真可谓学问多着呢!从这个了解蜗牛的过程中,不但是孩子们在学习,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前不为老师所知的东西,在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促使自己去学习新知识,也是知识的积累。

四、了解小蜗牛

小蜗牛是在孩子们的期盼中住进来了,可孩子们的疑问也随之多起来了。他们常常围着三只鱼缸看了又看,边看边说开了——

“嘿,你看这只蜗牛把头伸出来了。”

“快看,它在爬呢,爬到中间了。它会不会爬出来逃走啊?”

“对,它们可能饿了才不高兴了。”

……听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议论,我心里有了底。自己的问题能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找到答案?

小蜗牛带来了喜悦和兴奋,也给孩子们送来了许多许多的问题。孩子在猜测猜想中试着寻找答案,学着分析问题,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初步体现。同时孩子们也学着去关心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甚至想照顾它们的感情都是非常珍贵的。

做完操后,我就请那些有资料带来的孩子上来展示。因为事先要求孩子不仅要找,而且要能把找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讲给全班听,所以上来的孩子多少都能说出一点来,老师则在一旁帮助补充。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

过后的几天中,孩子们一个个地陆续带来了很多蜗牛的资料。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小,很快一些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蜗牛喜欢吃菜叶、胡萝卜、莴苣等食物……孩子们也仿佛松了一口气,一起给蜗牛安排好了食宿。

就这样,每天早上我们都会把孩子们带来的资料一一介绍、讲解,并对这些孩子进行奖励。之后,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剪贴到外面的墙上,布置成一个“蜗牛展”。随着资料的一天天积累,我们“蜗牛展”迅速丰富了起来。孩子们一有空就围在那儿看,小手指了这个又指那个,不明白的就会来问。如果和同伴的意见不一样,也会来请老师帮助分辨。这面墙成了孩子们共同的话题。

上一篇:依托文本 让对话润泽心灵 下一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