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六一”节成为六一“劫”

时间:2022-08-12 08:48:08

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节日,每年的“六一”期间,各地幼儿园都会举行主题活动。孩子们活动之余还将得到自己的节日礼物,这一切不仅让孩子,也让身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然而,节后来自家长方面的反馈却报忧多于报喜。来自家长方方面面的信息引起了我的关注,经过一些调查研究及思考,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我们的家长有所帮助,别让“六一”节成为六一“劫”。

一、孩子过度要求

无论父母事先和孩子取得了怎样的约定,一到现场,孩子就变卦了:要么就是临时反悔,说好不会买的玩具偏要买,满足了这个要求还有那个要求。原本没打算要的东西,一看到别的孩子在玩马上就想得到,节日往往是趁兴而出,败兴而归。在此,我仅就节日间如何避免孩子此类行为提出以下观点。

父母们大约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贪玩,而且模仿力很强,当孟母发现孟子与附近的孩子动不动就打架时,就搬了家,后又因孟子学附近的人们打铁、筑墓及哭丧而一再地搬家,直到搬至学堂附近,看到孟子又去模仿师生念书时,才定居下来。我想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仅显示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当孩子尚幼,并不能理解和消化家长的道理与苦心时,与其下种种禁令与规矩约束、限制孩子,告诉他这个不能那个不该,或者主动地规避某些场合会更明智更有效。试想,如果孟母不是选择搬家,而是仍住在那里,只是对孟子的一些模仿行为进行说教和管制,结果又会如何呢?会使孟子自觉自愿地改变自己,转而去模仿师生学习吗?只怕很难。

孩子的表现是要因年龄而区别看待的,对于2-7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智力发展所处的水平使他们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相信自己想的也就是别人想的,他们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永远是对的,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孩子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懂得为他人着想。

思维的中心片面化: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最突击的(他最感兴趣的)一面,忽视其全貌,而这一特点使得孩子喜欢某样东西时表现得执拗,听不进他人的劝诫和开导;

思维转化性的无能:儿童忽视,而且也不能把握事物从始至终的整体性的变化;四、思维的不可逆性儿童不能沿原来思路的相反思路回到思考的出发点,这个时期的儿童只具备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概念”,而无法形成逻辑概念。这一特点使得孩子不能理解和消化父母的“道理”,因为,统常的道理总是需要逻辑思维去理解的。所以,期待面临问题时通过和孩子讲道理来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对此,有的家人会表示,不对呀,孩子有时也是很能听进去道理的呀。但其实,当父母以为是自己说的道理生效时,真相却是父母的态度和得到的结果产生作用了,因为态度和结果是直观的,也是实在的,起作用的是它们,不是道理。

二、孩子礼物过度丰富

古人言:过犹不及,孩子物质上的过度富足何尝不是另一种缺失?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自私自利,这些品质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孩子。那么,有什么礼物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吗?目前的低幼儿童多为隔代教养的独二代,或多或少有任性、娇纵、依赖、急躁、霸道、独立性差等特点,而我们的早教多是偏于智力方向的培养,缺失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和情绪管理,显然,这一点终于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因而,今年教育部即将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添加了这样的内容:“注意帮助宝宝接受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教导宝宝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促进宝宝社会性的发展。”

特别推荐《中国第一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新西兰)特蕾西・莫洛尼 文・图,萧萍译,这是一套享誉全球的图书,选择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六种最具代表性的情感状态,从生活的各个角度,挖掘孩子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指导孩子用良好的心态去解读情绪和控制情感。图书分两套,每套四本,虽然注明分别为0-3岁孩子和3-6岁孩子所适用,但在我看来,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孩子,甚至还适用于父母,因为它能够使父母懂得如何着手去带领孩子管理情绪。同时,自己亦从中获益。

这套图书另有一个精妙处,即:它还弥补了国内早教中另一个隐伤,即,忽视了低幼儿童的触觉在感觉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此套书封面采用新颖的植绒工艺,孩子可以触摸毛茸茸的小兔子,内页的凹凸工艺不仅使它能被孩子看着读,同时还能摸着读,直接通过触觉将图书的内容内化,是一套感官及内容俱佳的亲子读物。

三、孩子盲目攀比

目前,家长们开始感叹这样一种情形:孩子买高档玩具不是因为他喜欢,竟然是为了和幼儿园别的孩子比“富”,并且还比拼谁家的房子更气派,谁父母的私车更高级。于是,有的孩子开始嫌自己父母不如别人家父母了。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

然而,在我们意欲阻止孩子比拼物质生活之前,可否反问下自己:我们希望孩子比什么呢?也既是说,你给了孩子其它的财富使他能够为此自豪并骄傲了吗?所谓的选择前提是有东西可选,如果在孩子的教养中你一直都是拿吃穿来奖励和满足他的,而并没有给过他其他更好更美的生命礼物,那么,他比拼吃与穿岂不是极自然的事吗?除此之外,他还有其它选择吗?

如果说问题A是希望父母全面了解孩子,那么,这个问题则希望能带动父母全面了解自己。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呀。意欲知“已”时,父母们应该看到,在亲子教育中,我们是有先天不足的:孩子婴儿期多由祖辈喂养,对祖辈的情感认同更多些,也更接受祖辈的“那一套”,父母在既缺乏与孩子的亲密依恋又缺乏教养经验,孩子又不“买帐”,有时还兼有“太上皇”出来干扰的情形下,教养孩子不免捉襟见肘,以至于父母的智慧大都用于给系统漏洞补“补丁”了,而无法无声夺人,主动完善新系统。物质只能让孩子比较生活是不是更“强”,让我们给孩子另一个财富,让他们可以比:谁生活得更“美”。

请相信,对于3-6岁的孩子,“美”的感受要远远胜出“强”的感觉。把六一当做父母与孩子的一次精神旅行吧,让孩子亲手接触粘土,在父母的带领下制作自己第一个陶制品,把它烧制出来带回家,并为孩子拍照记念;带孩子去效外捕捉蝴蝶,教孩子制作第一个标本并保存。

上一篇:对训考结合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