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8-12 05:53:53

关于我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从城乡经济发展的对比看,城快乡慢差距拉大,工大农小比重失衡,城乡失调愈演愈烈。从农业自身发展看,我省农业弱质特征依然明显: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三是农民消费水平低;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六是贫困问题突出,绝对贫困人口184.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8%。

工业带动能力不强。我省尚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不强。2005年,全省人均GDP 9060元,比全国低29.77%;人均财政收入548.23元.比浙江、湖北分别低74.82%、16.63%。除成都、攀枝花等少数大中城市外,其他市(州)还不具备带动能力。

反哺“三农”力度不强。2005.年,财政农业生产性支出41 62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4%。由于制度安排和资本逐利,导致农村资源外溢、城市资本难以流入的双重困局。2006年,绵阳等9市农村金融存贷差286亿元,是2000年的3.59倍。

我省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

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遵循“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战略总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倾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创新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向发达农村、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努力建设新农村,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互动共融、协调发展。

我省城乡统筹的具体目标

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争取达到8%左右),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农村居民低保覆盖率100%,农民对农村社会安全满意度达80%以上,乡通村道路通达率98%以上,村社道路硬化率50%以上,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50%以上,农民对村党支部、村委会满意度达85%以上。

我省城乡统筹的措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80个产粮大县,稳定粮食总产量。大力发展果蔬、畜牧、水产、药茶和经济林竹,建设十大优势产业带,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200个;在邛崃等20个县(市)开展龙头企业集群试点;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00个;创新转化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

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以“水、路、电、气”为重点,突破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让4000万农民走上平坦路,让5000万农民饮上安全水。以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基本建成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整合教育和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重点实施万名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品牌劳务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千万农民工培训等工程。培养10万名新农村建设领头人和现代农业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分别建设省、市(州)、县农村人才开发示范村100个、300个和600个。创建新型农民示范村1000个。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00万人。

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粮油、肉类、饮料、饲料、纸业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县城和100个重点镇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功能。总结资阳和射洪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示范县建设经验,选择10个不同类型的县(市)扩大试点。在综合实力十强县和20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开展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强县扩权试点,培育一批经济强县。

上一篇:中央财政:安排88.7亿元资金补贴三农等 下一篇:“五管齐下”狠抓基层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