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纵横》文化常识误用例解析

时间:2022-08-12 03:47:52

《大秦帝国之纵横》文化常识误用例解析

摘 要:央视热播历史剧《大秦帝国之纵横》,由于拍摄方对剧中涉及的某些文化常识不甚了解,导致多处失误,主要包括姓、氏概念混淆,名、字使用失当,婚姻制度不明,卜筮文化理解有误四方面。以剧中所涉具体情节为例,厘清这些方面的失误,可避免观众形成认知上的偏差,对《大秦帝国》续集及其他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拍摄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常识 姓氏 名字 婚姻 卜筮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79-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b008);哈尔滨师范大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SXP2012-03)

作者简介:黄威(1981―),黑龙江依兰人,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近年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影视剧颇受观众的欢迎,《康熙王朝》(2001)、《汉武大帝》(2004)、《大秦帝国之裂变》(2006)等都赢得了极高的口碑与收视率。与穿越、戏说类古装戏不同,此类历史剧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中心,选取发生在其身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运用想象虚构其中细节构成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目的,是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统一体。在创作过程中,剧作家虽然可以根据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取舍、加工,甚至局部虚构,但真实性一直是这类影视剧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里所谓的“真实”,既指主要人物和事件为历史真实存在,也包括真实再现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社会风俗。正因如此,很多观众实际是将此类影视作品作为了解历史、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看待的,这也是此类影视作品受到热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与《大秦帝国:裂变》改编自同一部历史小说,情节紧承其而来的《大秦帝国之纵横》(以下简称《纵横》),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

据笔者观察,《纵横》在追求真实性方面失误颇多,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拍摄方对剧中涉及的某些文化常识不甚了解所致。有些失误颇具典型意义,如不加以修正,今后在拍摄历史题材影视剧时仍可能重蹈其辙。鉴于此,本文将对《纵横》文化常识误用例加以分析,希望对今后历史类影视剧的拍摄有可资借鉴之处。

《纵横》在文化常识方面的失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氏概念混淆

《纵横》讲述的是秦惠王统治时期秦国的历史,所以秦惠王与若干秦国贵族男子角色几乎贯穿全剧,出现频率极高。秦为嬴姓,剧中这些人物的称谓均为“姓”+“名”,即“嬴某”模式。如秦惠王称“嬴驷”,其兄弟称“嬴疾”“嬴华”,其子称“嬴荡”“嬴稷”等。实际上,这些称谓均存在问题,原因在于,当时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

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为族号,而“氏”为姓的分支。姓在被其祖先获得以后,百世不变。氏则多变,一个人在世之时就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氏”,如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称“卫鞅”,以其为卫国公室之后,称“公孙鞅”则因其为王侯子孙,称“商鞅”则因其入秦后封于商地。“氏”的获得方式也有多种,如“卫鞅”属以国为氏,“公孙鞅”属以身份为氏,“商鞅”则属以封地为氏。除此之外,还可以祖先的谥号、字为氏,以官职为氏,以职业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技能为氏等。[1] (PP.119-121)

姓与氏的差异使二者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与功用。从“氏”的获得方式可以看出,它可以体现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姓”则是血缘关系的标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男子主外,社会地位的高低对其而言非常重要;女子主内,其主要职责为繁育后代,由于同姓通婚对此有害,作为区分血缘关系的“姓”对女子来说就极为重要了。所以宋代学者郑樵明确指出“男子称氏”,用以“别贵贱”;“妇人称姓”,用以“别婚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基于这一习俗,《纵横》中秦国贵族男子称姓的方式在当时并不会出现,诸人可采用的称谓方式有:

(1)据《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可知秦嬴一系为赵氏,所以秦惠王可称“赵驷”,武王可称“赵荡”,襄王可称“赵稷”。(2)由于诸人均为秦贵族子弟,均可用“公子某”形式称之,如“嬴疾”可作“公子疾”,“嬴华”可作“公子华”等;为太子者又可称“太子某”,如武王为太子后可称“太子荡”。(3)由于“氏”的来源多端,在有史可依的情况下,可以其他的“氏”称之。如《纵横》中的“嬴疾”,即樗里疾,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记载:“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可见公子疾又以其居住地“樗里”为氏,所以又可称其为“樗里疾”。

根据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惯例,《纵横》中尚存其他姓、氏混淆的例子。如第14集有下面的对话:

张仪:楚国倒是我们的盟国,可是楚国新贵左徒芈原,极力鼓吹盟齐攻秦,誓要夺回楚国封地之商於!有点头疼!

秦王:芈原。左徒芈原执掌邦交,相国遇到对手了!

这里的“芈原”为楚之左徒,与子兰、靳尚共事楚怀王。据此可知,“芈原”即为我们所熟知的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记载:“屈原者,名平,为楚之同姓。”楚王室为芈姓,所以屈原姓芈。大概是出于这一原因,剧中屈原一概称“芈原”。显然,依男子不称姓惯例不应有此称呼。据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元和姓纂》:“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荡、屈建、屈平,并其后。” [2] (P.1)可见“屈”为氏,为屈原先祖封地之名,属以封地为氏,所以“屈原”才是合理的称呼。剧中凡他人提及“芈原”之处,均应改为“屈原”;凡楚王称“芈爱卿”之处均当改为“屈爱卿”。

又如《纵横》第21集有如下对话:

张仪:燕国如若退兵,秦国决不会再让燕国受齐国欺辱!

燕太子:秦相所言,姬平感念。

此情节为张仪意图瓦解攻秦五国联军,夜潜燕军大营劝说燕太子退兵之语,其失误之处在于燕太子自称“姬平”。燕国为周王室同姓诸侯国,为姬姓,燕太子姓姬无误,但由于当时男子不称姓,“姬平”的称谓同样是不可能出现的。

二、名、字使用失当

古人有名有字,也各有其适用范围与功用。唐代学者颜师古谈及此问题时说:“在身自述,必皆称名;他人褒美,则相呼字。”(《匡谬正俗・名字》)即名用于自称,字用于他称。对于这样做的原因,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道:“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句孔颖达《正义》语)。大意是:人成年之后有了家室及社会地位,平辈间交往时不宜直呼其名,所以要另外命一个“字”,作为成年人之间相互称呼之用。由于称字有表敬的含义,一般不可用于自称。换言之,古人在自称时称名,称呼他人时才使用对方的字。 [3] (PP.74-80)

《纵横》不明名与字的使用规范导致对二者的使用失当。例如第26集有下面的对话:

陈轸:开战在即,却无人出使,邦交列国,以为盟军,以为驰援,真要楚国应接不暇之时,如何应对?此乃大患!

屈原:先生高见,芈原拜服。

其中“芈”为“屈”之误上文已述,兹不赘言。此外,屈原自称“原”同样欠妥。屈原,名平字原,由于称字表敬,他并不会自称其字,自称之语当为“屈平”或单称“平”。剧中凡屈原自称“芈原”之处均应如此改换。

又如第30集栎阳公主与秦王驷的对话:

栎阳公主:嬴驷!嬴驷!嬴驷!

秦王驷:你做甚?站着别动!又想骗我?

根据剧情,栎阳公主为秦王驷的堂姐。由于名为长对幼、尊对卑或自称时使用,无论栎阳公主此处视秦王为平辈的弟弟,还是秦国的君王,直呼其名都是不合适的。

三、婚姻制度不明

《纵横》围绕燕太子平虚构的一个情节存在瑕疵,即太子平与周室公主姬狐之间的联姻。根据第21集剧情,姬狐为周王室许嫁于太子平,后姬狐倾心秦相张仪,在与其一同潜入燕营遇险后,为解救张仪,姬狐确认了婚约的有效性,并最终嫁给燕太子。

以上情节设计忽视了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重要禁忌:同姓不婚。中国古代社会中,历朝历代都对此都有严格规定,对违反规定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古人普遍认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观念,为了防止影响后代质量的事情发生,禁止同姓通婚是社会舆论所在,并由此逐渐形成同姓通婚为不伦行为的道德观念。《白虎通义・嫁娶》就曾指出:“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

众所周知,周王朝建国后实行分封制,鲁、晋、郑、卫、燕、虞、虢等均为同姓诸侯国。既然这些国家与周王室同宗为姬姓,那么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他们之间是不能相互通婚的。事实上,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是被严格遵守的。所以燕太子与周王室公主之间的婚姻不可能发生。如果两国之间进行这样的联姻,不但会为两国国民所不耻,还可能受到他国的谴责,甚至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纵横》此处情节设计有悖于当时社会伦常,并不合情理。

四、卜筮文化理解有误

《纵横》第24集在述及韩、秦两国即将开战时,设计了韩王问吉凶于卜官的情节。“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在重大军事行动前进行占卜为古人常有的行为,这样的设计并无问题。但剧中卜官将一个乌龟背甲整体放在火上炙烤的细节,则有两点失实之处:一为用龟甲占卜时所用龟甲为平坦的腹甲而非背甲;二为由于一片龟甲视面积大小可占卜多次,古人并不会将其整体放在火上烧炙。古人使用龟甲占卜的过程为:先将乌龟腹甲背面钻出圆形深窝,或是凿出棱形浅槽,但不透过骨面。占卜时,先向神灵明确交代所问之事,然后用燃烧的木枝在深窝的中央或浅槽的边缘烫灼。龟甲受热后会在正面出现各种不同形状的裂纹,这些裂纹就是反映神灵意志的卜兆。卜官便根据裂纹的粗细、长短、曲直、横斜、显隐等形状来预测所问之事的吉凶。[4] (PP.26-27)

诸如以上文化常识,如不能正确展现,便可能误导观众形成认知上的偏差。《纵横》改编自孙皓晖同名历史小说,此书共《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六部分,如有《大秦帝国》后续的拍摄,当以《纵横》为鉴避免此类失误的再次发生。同时,对以上问题的澄清对今后制作其他题材的历史影视剧也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袁庭栋.古人称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上一篇:浅析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贼” 下一篇:小学语文常态课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