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时间:2022-08-12 03:39:59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研究性学习已成为许多学校及教师关注、研究的对象。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立足课堂,将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二是积极开拓,向课外延伸,确定专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从本质上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基于上述考虑,高中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一、立足课堂,将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索过程

由于课时的限制,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将生物学问题作为唯一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教学途径,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课题研究、就是搞课外活动,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其实任何课堂教学都带有研究的成分,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入钻研教材,匠心独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畅游于知识长河,去经历前人探索知识的艰难历程。

1.展示知识发生过程,让学生追寻科学研究本身的轨迹,体验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从而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例1: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课本从学生初中所学内容入手,简略介绍了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再转入相关内容的教学。我则加以补充:从1648年,荷兰内科医生赫尔蒙特的实验入手,介绍他只用雨水浇灌柳树,5年后柳树增重不少,土壤仅减轻2英两。他据此认为柳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水。1772年普里斯特利利用小鼠、绿色植物、蜡烛和密闭容器证明了植物能释放氧气。1778年豪斯进一步证明,上述情况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照下才有可能。1782年瑞士的一位牧师塞尼比尔发现植物的碳来自大气中CO2,于是他武断地推测CO2吸收后被分解,碳进入植物的有机物中,而氧被释放。美国微生物学家范尼尔通过研究紫硫细菌的光合作用,发现紫硫细菌利用H2S和CO2不生成氧,而是硫,他间接推导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而非CO2。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用含0.85%18O2的水做原料,发现释放出的氧气中18O2比例也为0.85%而非普遍水中的0.20%。这就直接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而非CO2。这段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结果证明补充这些知识非但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使学生兴趣陡增,理解深刻,享受了研究的快乐,相关知识点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结论的研究过程,使某些结论的得出缺乏思辨的过程,而要让学生真正进入研究之门,就要暴露思维的过程。

例2:DDT选择果蝇耐药性实验。在学习达尔文进化论时,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增强仅起选择的作用。我先抛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增强仅起选择的作用?再介绍如下经典实验:饲养果蝇,每只瓶中只放一雌一雄,繁育一个同父同母的家系,如此繁育几十个家系。第一家系,即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都分成两半,分养两只瓶。一只瓶中放一片有DDT的玻璃片,另一只瓶中不放玻璃片。如果某一家系,在放玻璃片的那一半中死亡率大,这整个家系(两只瓶)全部淘汰不要;如果某一家系中,放玻璃片的一半死亡率低,那就把未放玻璃片的一半留下作种,仍旧放一雌一雄,分别繁育几十个家系。如此一代一代,每代每个家系都分成两半,一半用药剂处理,以测定其抵抗力,这一半家系抵抗力测定的结果作为未受药剂处理那另一半选留的根据。如此一代代选择,十多代后,也能选出抵抗力比原来品系增加几百倍的家系。实验最后,我提出两个问题:果蝇抗药性从何而来?DDT起何作用?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得出结论:果蝇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DDT起了选择作用,选择是定向的,DDT选择了产生抗DDT基因突变的果蝇,这种突变逐代积累,便使果蝇抗药性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好的问题营造了研究的氛围,制造了思维的机会,只要教师做有心人,课堂就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室。

二、积极开拓,确定专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

1.认真实施教材指定研究性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得到普及、落到实处。

新教材设计并安排了几项研究性课题,这些都是体验学习的研究内容和有效手段,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要对整个过程作精心安排和认真指导,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中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例3: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课题。该课题是学生在高二学习生物学接触到的第一个研究性课题,我们在开学初就把该课题的详细要求分发给学生,包括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分析方法、作业评价,等等。每个学生确定一种媒体为调查对象,规定如调查报纸则以半年的报纸为一个单位,杂志则以一年为一个单位,网络不限时间,要求每个人一个月后通过E-mail呈交800字以上的调查作业。在这一个月中,学生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许多学生还利用双休日到市图书馆,书店查阅资料。教师则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指导,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深入教室面对面交流。一个月后,教师的电子信箱被塞满了。教师给予每个同学很高的评价,并从中挑选部分优秀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修改拷到软盘上,两周后,在全校性的学生论坛上,面对上千名听众,被挑选出的同学用多媒体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翔实的数据,精彩的画面,流畅的表达,赢得了阵阵掌声。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使学生进一步确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使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

课外研究性学习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课外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例4:有一位学生观察能力特强,他仔细观察发现秋天在路灯下的树叶比其他树叶黄得晚、落叶也晚,这个问题对老师来说很简单,但我没有简单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要求他自己寻求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不仅寻得了答案,而且写出了论文《论光对生物的影响》,把光对生物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且涉及了光敏术、长短日植物开花机理等大学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性学习必须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该讲授的还要讲授,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2,(1).

[2]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5).

上一篇:基因工程中几组概念的辨析 下一篇:例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