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关注七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时间:2022-08-12 10:32:16

要关注七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摘 要:我们的教师也较关注学生的情绪,但却讳言学生的七情,其实,喜怒哀惧爱恶欲,人人都是"七情具"。它自然直接且每时每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本文就尝试谈谈关注学生七情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 疏导干预 消解 潜能

积极的情绪会使人开朗振奋,消极心情则会使人纠结分心,情绪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毫无疑问。《三字经》里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正是佛教讲的七情;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就不能忽视。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强化,虽也强调情感教育,却似乎讳言学生的七情,仿佛只有成人才“七情具”。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哭、笑;成长中的学生,怎么能没有情绪表现呢?[1]

一、喜

高兴谓之喜,高兴心情人人都会有。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心中趋向鼓舞,趋向光明开朗,教学与学习活动往往就顺畅。

有一回,我们的一个小学生数学得了93分,因为我只排了前五名,他是名落孙山――在最后。我对他说:“你分数也不低,只是没排到前面去。”“那我也挺高兴的。”他笑呵呵地说。“加倍努力!”我鼓励的同时也想,快乐本来应该属于孩子,这种高兴心情及其保持,对孩子来说也很宝贵,很重要。他果然积极地投入了新的学习情境中了。课业负担这么重,本来学生的课外活动就少得可怜,学习中的快乐再失去或被剥夺,那是多么可悲啊!学生正当成长时期,他们的学习应该是幸福的、阳光的。我们固当千方百计寓教于愉悦之中,使其保持积极愉悦情绪,以期激发潜能。

二、怒

气愤谓之怒,这是一种消极情绪。由于不平、委屈、压抑以及控制情境下的学习等,都易生成这种情绪。而指望它催生有效的学习,恐怕是缘木求鱼。尤其是胆汁质的学生在愤怒时,教师只想压制那只能碰撞出怨恨的火星,即使抑郁质的学生压抑积怒也会更深,都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与进程。因而首先应体察学生,息怒于无形;即已怒火烧起,或者是叛逆对立,也需要真诚的包容,需要恰当的疏导消解,当然也不排除中肯的批评,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

三、哀

悲痛谓之哀。亲人辞世而伤悲,人之常情,它和其它原因引起的悲观消沉与抑郁一样,都会影响学习。那么,就需要关怀,需要体谅、引导和排解。如有一个孩子,他的舅爷离世了。在指导写人的作文时,我说:“就写你舅爷吧。他生前对你好吗?”“好。”“怎么好?给你买过什么学具或带过什么好吃的?怎么帮助过你家?比如借或给你家钱、帮助干过什么活之类的。还有,你想过报答他吗?”于是,他陷入回忆,说了几件事。我因势利导:“他疼爱关心你,又乐于助人。可是,你再也不能见他了,即使你想长大挣钱买什么回报也没有机会了,只有努力学习来告慰了。你就写这些,表达感激怀念之情。”他簌簌地流下眼泪,一时竟泣不成声。却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习作。伤悲与怀念之情得以抒发,学习竟格外努力了。这如果不是哀兵必胜,就必是情感的力量。走出忧思与哀愁悲伤,就是坚强。

四、惧

害怕就叫作惧。产生影响学习恐惧心理的原因很多,而专制教育也最易生成这种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就应细心了解、体察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呵护与扶持,尤其要关注抑郁质胆小怕事的孩子。如不举手怕提问的,就不要难为他,可以给以简单问题以鼓励举手回答,循序渐进。还要注意惩戒教育的适度,要因材施教,使之远离惊恐。在对学生鼓励与惩戒并用时,还是要注意以鼓励、赞许褒奖为主。

五、爱恶欲

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学生的爱、恶、欲望实在太多,虽然我们的教育不意味着投其所好,因为学生要学习也不可能永远是快乐的,还必须指向目标,遵守教育规范,但是,了解和关注学生的爱恶欲,对于建构融入或关注情感态度的高效课堂的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如融入情感关怀,构建游戏、图像、动画、声乐等的情境课堂,来构建意义学习,就赏心悦目,往往为学生喜闻乐见而回味无穷。冷若冰霜、呆板的灌输、毫无生趣注定不受欢迎;要让学生感受满腔热忱、丰富多彩与妙趣横生。而引发其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附属需要――即获得长者赞许或认可、赏识的渴望,更可以生成恒久的求成动机,生成志趣,积累正情绪能量而提高学习效能。

我们有一次测试,一个孩子排了第一名,我在卷子上贴了小红旗,标了第一名,并表扬了他。讲完了卷,就交上来,说不必家长签字了。可是这个孩子却失望地说:“好容易考了第一,又不签字了。”我这才想到:因为前几次他不理想的成绩都签字了,而这次却不尊惯例,所以,他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前几次,他可能尽是受责备的,他多么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或赞许啊!他的这种附属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否则,情绪就会受影响。于是,决定满足其愿望――签字――他真是异常的高兴。不过,还有两个成绩较低的,可以免签,只要决心以后努力就行,以免受到责骂。这样的学习结果评价,就有关注情绪的人性化的关怀。事实也证明:这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很重视运用情感教学,开发潜能,促进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学习,就关注了学生的情绪、心智的成长。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说:“学生一旦在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情感氛围中,振奋人心的事就发生了……”[1]情感是认知的动力,情绪制约着动力的持续。如果我们能真诚地包容,充满理解地善待学生,就能激发其潜能,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要读懂每一个学生,走进童心,给予体谅、关怀与尊重,密切关注他们的各种情绪变化:如高兴时的手舞足蹈,郁闷时的垂头丧气,愤怒时的暴跳如雷等等。应有耐心的引导、中肯的批评、真诚的帮助;多给予默许的微笑、鼓励的动作、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给予更多的褒奖、激励与期待,惟其如此,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也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就是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何止是“七情”,要让孩子沐浴着人性关怀的阳光,伴随情感教育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洪显利等.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5-238

作者简介:

王庆英 蛟河青背九年制学校,大专,小学教育教学。 冯兆海,小学高级教师,教育教学,120余篇。常红岩,蛟河青背九年制学校,大专,小学教育教学。

上一篇:浅谈农村物理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下一篇:幼儿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