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漫谈

时间:2022-08-12 10:24:41

通识教育漫谈

【摘要】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来自国外,是general education的翻译,也有学者将其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百度发展历史)也有学者将通识教育概念进行了划分,认为通识教育包括通才教育和全人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 公民意识 专识教育

通识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笔者以为,通识教育的概念不用引经据典,专业复杂,简单来看,“通”全面的,普遍的:“识”,知道,认识,能辨别。所以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对学生综合素养,全面素质进行的教育。这个全面,涉及各大类具体知识,人文素养,良好性格,公民意识等诸多方面。与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识教育。“专”,单纯,独一,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专业教育。

是通识教育可行还是专识教育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如何处理通识教育和专识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如何中国化……近年来,关于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讨论甚嚣尘上。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生长之学,让一个人成长为完全完美完善的人,专识教育是生存之学,让一个人能够有一技之长,一种安身立命的根本。通识教育强调的是使人成为自然人,注重人格,精神,思想层面,兼顾社会人,专识教育注重的是专业水平,强调社会角色分工,有一种实用主义倾向。通识教育和专识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的两个概念,是一个问题——人的教育的两个方面。一个人不可能人文,社科,自然各个方面知识,面面俱到,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都了解也很有可能是浅尝辄止。另一方面,一人只有某个专业知识,对其他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是难以具有创造力,适应力,难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简单来讲,真正的教育要培养一个人博雅的素质和顶尖的专业水平。

国外的通识教育概念由来已久,国外通识教育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哈佛大学为例,本科生大学第一年进入哈佛学院,学习各种类别知识,让学生广泛涉猎。进入高年级后,进行进一步划分,哈佛大学独步全球与其本科实行的通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再看国内,近年来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985工程院校,像北大,复旦等国内知名大学借鉴国外经验,开始了通识教育计划。对本科教育质量进行提升,如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开设了诸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增加了课程总量,并结合中国传统的书院文化,打造复旦特色的通识教育。整体来看,成果是有的,但问题也很多。

第一,内在理念滞后。大多数学校没有通识教育的理念,延续的依然是分科分专业教育的传统。即使一些实行通识教育的大学,其理念也需要纠正。笔者曾翻阅某所国内知名高校的2010本科生质量报告,作为一所被国人给予很高期许的大学,作为一所自许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其本科质量报告中,诸多篇幅都是在炫耀自身生源质量多优秀,毕业生就业率多高,有多少部级精品课程,多少名师,这样的报告让人感觉是广告。如果中国最著名的大学都是以招生来炫耀,对自己的期许都是学生都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希望?

第二,外在条件限制。对于大多数中国高校来讲,由于许多外在条件限制,通识教育很难实行。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以来,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本是一件好事,因为更多人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但量急剧增加的同时难免带来质的下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办的事粗放型的教育,学校不能给与学生真正想要的和需要的。以郑州大学为例,2013年本科生招生达到1.3万多人。这么庞大的本科生群体,需要更加强大的教师队伍,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实际情况是,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河南经济比较落后,郑大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相对不足。想开展真正的通识教育,比如像复旦那样,真的有点天方夜谭。

第三,通识教育和专识教育的问题,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问题是一致的。而目前中国应试教育依然盛行,高考以前是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而大学以后突然讲起素质,创新来,学生难以适应是必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想出一种方法能真正改变中国应试教育盛行,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也许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这个问题反映了国情。但如果不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那么通识教育在中国就难以真正实行,或者说难以取得想象中的效果。

第四,推动通识教育进行的人才匮乏。民国时期,大师林立,教育成就辉煌。如蔡元培,接受了20多年的传统教育,游历欧洲数十年,融贯中西,把西方的办学模式办学思想本土化到了中国。所以造就了北大的传奇。今天,这样融贯中西的学者大师非常少。而这样的大师才是推动通识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中国的大学往哪里去?中国的通识教育如何实行?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在郑州大学的讲座说他认为通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经典阅读。专识教育有一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而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盛行的是专识教育,随之而来的是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封建教育最注重的是文科教育(人文精神)。知识分子大都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1840年以后,外强入侵,大的灾难引起的是大的反思。中国人明白了自身的落后,开始了西学东渐,逐渐注重科学技术,排斥传统人文,经历五四,,改革开放,量变到质变,今天的中国,科学技术教育(实用的专识教育)大行其道。而大学里缺乏了人文精神教育。所以笔者非常赞同王余光教授的观点。通过经典阅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让其具有博雅的素质,辅之以专业教育,培养学生顶尖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完整完善完美的新时代大学生。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一些大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通识教育发展。

第一,限制招生规模,对于一些巨型“粗放型”大学,学生人数要缩减。

第二,开展相类似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不同专业相互合作,课程开始可以少,但要精。

第三,培养推进通识教育的人才。注重教师通识教育培养,使其具有通识教育理念。

第四,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一些低质量课程。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花重金聘任外国著名大学知名教授。

第五,经典阅读,反思,成长。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有气象,自有人才。如果说人文教育是塑造一所大学的精神与灵魂,那科学教育则昭示了一所大学的未来。通识教育应该兼顾各方面,像复旦大学本科质量报告中讲的,培养具有“领袖气质,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人。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探析 下一篇:基于EVA会计利润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