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奎该杀吗?

时间:2022-08-12 10:17:13

云南昭通男子李昌奎奸杀19岁少女王家飞后,又将其弟弟摔死,云南省昭通市中级法院判处李昌奎死刑。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后改判死刑缓期执行。近日,该判决最终引发一场轰动全国的舆论风暴,并被称为“赛家鑫”案(赛过药家鑫)。

法律信任危机

南山大仙

透过近年来一系列“葫芦僧乱判糊涂案”的事件,我隐隐约约感到法律威慑力的逐步丧失,也愈来愈感觉到老百姓继“官员信任危机、商业信任危机和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之后,再次对中国的法律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全面的信任危机非常可怕。

再回到云南“李昌奎案”的讨论上来,到目前为止,我仍然不愿意试图用“无知”之外的某种利益因素来理解云南省高院的部分法官,云南高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离谱的解释,原因是完全出在法官身上,还是全国人大和最高院对于死刑适用的司法解释上存在误导,或者说存在有过多的外延空间?

如果同样性质的案件在适用法律时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说明《刑法》中有关死刑司法解释本身一定是存在重大问题的,司法解释不是戏剧,不能有太多的想象空间,更不能有可供法官任意利用的暗藏机关,司法解释的刚性应当与法律条文本身是一脉相承的,并且要让法律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都能理解其要义。

药家鑫案的钢琴手能够诞生出“弹钢琴习惯性激情杀人”的辩护词,如果农民用锄头杀人是否会诞生出“劳动狂热习惯性激情杀人”的新词呢?

任何杀人者都有他的激情理由,决不会因为身份的贵贱、职业的不同和地位的高低有所不同。《刑法》判决不存在“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法就是理,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李昌奎的残忍和危害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李昌奎能得到死缓,那么将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效仿性,仅凭认罪态度和赔款就能得到宽恕。

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近年来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扩展的领域越来越广,整个社会呈现某种带有精神分裂性质的高度不信任,为什么?责任在哪里?

云南“李昌奎案”再一次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刑法》绝不能成为橡皮泥,不管是对何种人、何种案件,脱离人民主流意识认同的任何西方化标新立异,都将给社会造成混乱,法律不是科技创新,并非越新越好,它需要伴随人民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渐进前行,不可搞海市蜃楼一样的所谓“良法”。

评论:

田成有(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这个国家需要冷静,这个民族需要冷静,这是一个宣泄情绪的社会,但这样的情绪对于国家法律而言,应冷静。我们不会因为大家都喊杀,而轻易草率地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社会需要更理智一些,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这是对法律的玷污。

赵汀阳:如果一种法律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那就是反对人的法律。在最严格的意义上,只有受害人才有权宽恕罪犯。没有人可以不经同意就代表受害人去宽恕罪犯,围观者或者批评家没有权利替受害人决定宽恕罪犯,否则就是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权。

汤昕speakout:云南高院称李昌奎改判基于慎杀。我看了,觉得很有道理。但想说另一点。法律无外乎民情。很多国家已经不杀,但中国还做不到。因为老百姓还是觉得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我觉得有99%的老百姓这么认为,这也是底层弱势群体对社会公义的最低的期盼。如果杀与不杀都在法律正义的范围,应考虑99%的愿望。

上一篇:街头摊贩在纽约 下一篇:温州地下金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