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春节

时间:2022-08-12 08:21:35

建国初期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方式在不同的年代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这几张来自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图片,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春节生活的一些场景。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实际上,一进入腊月,就会时不时听到远远近近的爆竹声。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各种拜祭、祈福的“说道”和“讲究”,就像大戏前的垫场,将每天的日子编排得紧紧张张、忙忙碌碌,直到正月十五闹完了花灯,春节的大幕才慢慢合拢。

50多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宽裕,腊月一进,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起自家的年货。政府会想尽办法调拨来尽量多的物品丰富市场,像平日吃不上的花生、瓜子,会按人头进行春节特供,各家欢乐地采买, 汇聚着暖融融的“年”味,拨弄出心中无限的欢乐。主妇们会早早地蒸出些面食,放在一个大缸里,准备春节享用。春节,是一年中的大假,再勤劳的人也会在这几天停停手、歇歇脚。 过“年”的美好,包含着对放下辛劳、吃喝不愁、尽情玩乐的期盼。

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关于春节最温馨的记忆。一大早,各家的窗户里就会飘出断断续续的剁馅声,主妇们为了呈上一桌丰盛的饭菜,巧思妙想。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白面馒头、肉馅饺子,在各家饭桌上都会看到。“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出外做工的儿女,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会匆匆往家赶,一家老少团团围坐,吃饭、谈天,透着喜气洋洋、团团圆圆。

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除了能吃上许多平日吃不上的东西外,还意味着可以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是年三十妈妈忙碌的一项主要内容。那时候一般人家的孩子,压岁钱是没有的,但无论多么拮据的家庭,在大年初一孩子睁开眼睛之前,也会为孩子准备好一件花棉袄,或是用旧衣物为孩子翻做出一件新衣服。对新衣服的向往,让孩子对过年早早地就盼啊等啊……

过年了,人们走上街头,互相作揖拜年。人们会去串门子、逛庙会、参加游园。公园的春节游园活动是那个年代的一大特色,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一年一度的春节游园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会来这里与群众一起游园联欢,一些青年军人、工人、学生组织在一起,唱歌、跳舞,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就在这里悄悄地开了头。游园大会上通常还有一些文艺团体的演出、民俗小商品展卖、书市等等。

过年的时候,许多城市的工会还会组织工人到农村与农民兄弟联欢,或送去文艺演出,或组织体育比赛联谊,强调“工农一家亲”是那个时代的突出特征。

慰问军烈属也是50多年前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村,春节来临时,村里会为军烈属们送去一些糖果、香烟;在城里,春节这几天,大大小小的领导也会带着食品、慰问信到军烈属家中走访。春节对军烈属的慰问,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来之不易的新生活的无比珍爱。

50多年前,新中国百废待兴,“翻身作主人,劳动最光荣”是当时最时兴的口号,即使在新春佳节,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中华好儿女战斗在祖国生产建设的第一线,用他们的汗水和建设祖国的热情,谱写着最美丽的春节乐章。1958年,近3万名工人、官兵、干部、学生在北京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工地上度过了除夕。1959年春节,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7000多名工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地上吃了最有意义的“年夜饭”。春节的记忆,也由此多了一份豪情。人们在劳动中体味着建设的快乐,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创新机制 服务公众 下一篇: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场会在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