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背诵“高效”吗?

时间:2022-08-12 03:39:23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5年第4期上刊载了吴春英老师的《高效完成背诵》一文。吴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而煞费苦心的精神很令人感动,但做法还欠妥当。

“高效”一词,笔者认为并非仅指“数量”高,更应当指“质量”高。吴老师在文中先设了一个“包袱”:一单元六首唐宋诗词都要背,学生明显有畏难情绪。怎么办?满以为抖开“包袱”将是指导学生“高效背诵”的“灵丹妙药”,却不曾想只是以“加分”“张榜”等为激励手段,促使学生为了得到加分而大量花时间背诵,力争在篇目数量上超过别人。看来吴老师对“高效”一词的理解有失偏颇了,这种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背诵能否算“高效”,很值得探究。

首先,背诵方法机械单一。在老师的“背诵激励机制”下,学生只是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背书,至于老师对背书方法的指导,文中只字未提。看得出学生基本上是花大量时间不断重复、机械地背会的。这样一种耗时、费力又伤神的背书活动,何谈“高效”!

其次,背诵目的舍本逐末。“学生勤读、勤背”,看似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但问起这样做的原因,答案却是“因为可以加分。”“期末总评分高了,就不怕期末考砸了。”“隔壁墙上有我的大名,光荣。”“我背掉一篇,就能为班争光一点,值!”等等。且不说这样争分夺秒地背诵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无影响,也不谈这种功利性的背诵是否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单就“语文”的特点来说,它又何曾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里,看不到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品味咀嚼,听不到学生的美读吟诵,有的只是数量的多。可以说,学生对功利目的的追求远远胜过了对文本本身的喜爱与欣赏!这种有悖语文的人文性,无视学生个性需要的背诵,“高效”更从何谈起。

语文,重在通过朗读来品味、感悟和理解文本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熟读成诵”而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对于抛开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完全不讲方法指导,为着功利性目的而背诵的机械方法,笔者实在不敢赞同。

安徽广德县卢村中学 242210

上一篇: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又怎一个“巧”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