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权性质探析

时间:2022-08-12 02:41:15

矿业权性质探析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在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其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矿业权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矿业权是建立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基础之上的,确定矿业权的基本属性是研究矿业领域相关法律关系的基础。矿业权在性质上类似于物权,在法律适用上准用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是一种"准物权"。

关键词:矿业权物权准物权

我国1996年对《矿产资源法》进行修订后确立了矿业权的流转制度,但是该法实质上仍然是一部以管理为主导的立法,其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矿产资源的管理秩序,而不是以确认和规范权利的行使为目的的法律。明确界定矿业权的性质有助于解决相关纠纷、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法》。

一、矿业权概念

理解矿业权的性质首先要界定其概念,矿业权是探采人依法在已登记的特定矿区或工作区勘探、开采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⑴

目前各国对矿业权有不同的分法,主要表现为一分法和二分法。一分法不区分探矿权和采矿权,申请人通过申请即可同时获得探矿和采矿的权利;二分法则是对探矿权与采矿权进行了区分。不同的分类方法反应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我国采取二分法,即将矿业权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

二、矿业权性质各学说及其评析

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起注重对于矿业权性质的研究,至今形成了诸多有代表性的学说,笔者通过下文对理论界各学说的分析论证矿业权的准物权性质。

(一) 理论界各学说

其一,用益物权说,用益物权是指以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设立的定限物权,⑵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多数学者赞同用益物权说。⑶一方面,我国《物权法》第123条"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受法律保护"规定在用益物权编;另一方面,赞成用益物权说的学者认为矿业权人的权利建立在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依法取得经济利益,这符合用益物权的特征。

其二,特许物权说,特许物权是指经过特别的行政许可而产生的物权,权利的行使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特许物权说"学者的出发点是基于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是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获得的,是由矿业权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出发,强调了矿业权的公权力性质。⑷

其三,债权说,债权是指在债的关系中,一方得请求对方为特定给付的权利。提倡"债权说"的学者认为,矿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矿业权人的矿业权通过和国家签订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同而取得,即作为不动产的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时,开发利用者要给付相应的对价,矿业权是一种物化了的债权。⑸

其四,准物权说,依据《物权法》第2条第3款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准物权则是指某些性质和要件类似于物权、准用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的财产权。⑹

准物权说的主要观点是,矿业权是在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权利,矿业权人对矿产品可以自行销售(国务院规定由指定的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矿业权具有物权的特征和效力。但是,矿业权的取得方式需要国家的行政审批,与物权的客体、构成相对特定性相比矿业权的客体、构成、内容具有复合性,因此将矿业权视为"物权",即是一种准物权。

(二) 对理论界各学说分析

对于以上理论界各学说,笔者进行以下分析:

其一,用益物权说,笔者不赞同用益物权说,因为用益物权的产生是基于所有权的绝对性和弹力性,侧重于支配物的使用价值,通过对物的使用和收益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用益物权为独立的物权,不以主体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为前提而能够独立存在,但是,矿业权的取得受到一定的行政干预,由行政机关对矿业权人的申请进行审批,并非纯粹独立的用益物权。同时,矿产资源是一种可消耗物,即具有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它的使用价值在于其作为可使用的矿产品后的价值,而且在探矿权的场合并不存在利用矿产资源的使用价值获取收益的问题。

其二,特许物权说,笔者不赞同特许物权说。特许物权强调的是开发自然资源活动须经特别许可。矿业权的取得、转让与一般民事权利相比较受行政权力的干预较多,但是不能因此就将矿业权定性为特许物权,而否定了矿业权的财产权属性,尤其是在《矿产资源法》修改之后肯定了矿业权流转制度,其目的就是放宽矿业权流转市场,减少国家公权力的干预。

其三,债权说,笔者对债权说也持反对意见。债权具有请求权的特点,但是,债权人只能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的行为而不能对债务人的人身、行为进行支配,债权请求权并不具备排他性、优先性和追及效力。根据《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和相关解释矿业权具备排他性、优先性和追及效力此三方面的效力,如矿业权人直接支配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内矿产资源并排除他人干涉。因此,若将矿业权界定为债权则否定了矿业权的物权方面的属性。

其四,准物权说,如前所述,准物权是一种类物权,在法律适用上准用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赞同准物权说。

判断一种权利是否为准物权,既要看其与物权的相似之处,又要区分其不同之处。矿业权一方面具有物权的对世性、支配性、排他性等特征,另一方面矿业权在客体、内容构成等方面又有不同于物权的地方。因此,将矿业权界定为准物权更合理。

三、矿业权的准物权性分析

笔者之所以赞同矿业权的准物权性就在于其与物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以下通过对二者相关特征的分析肯定矿业权的准物权性。

(一) 矿业权与物权的相同之处

矿业权与物权的相同之处一方面表现在矿业权的物权属性上,另方面表现在其物权效力上。

第一,矿业权具有物权特征。

其一,矿业权具有对世性,物权的对世性强调权利人可以向任何侵害和妨碍其权利行使的人主张权利。⑺根据我国《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取得、变更、注销都需要到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作为其公示的方式,矿业权人可以将登记作为其公示的方式,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侵犯其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其可以向任何侵犯其权利的行为主张权利。

其二,矿业权具有支配性,物权支配性指物权人可依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对标的物进行处分,而无需他人的介入和干预。⑻采矿权中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获取矿产品并进行销售;在探矿权的勘查需要对特定矿区和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的占有为前提。

其三,矿业权的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强调的是物权在效力方面的特性,物权为直接支配标的物的权利,对外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性质和效力,包括对债权的优先效力等。⑼矿业权的排他性与下文所述物权的排他效力。

第二,矿业权具有物权效力。

其一,矿业权的排他效力,物权的排他效力是指物权相互之间的对抗效力,同一物上不能成立两个相互对立的物权。

矿业权的排他性表现在:采矿权人可以在采矿许可证规定的期限内对规定矿区范围内的矿体进行开采并占有和支配采出的矿产品,他人不得干涉;采矿权的转让除了必经的法定程序外,他人无权干涉。同时,《矿产资源法》规定第19条第2款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9条第1款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取得探矿权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勘查或采矿活动"。即同一矿区范围内不允许有其他采矿权的存在,对于该范围的矿产资源只有一个采矿人。

其二,矿业权的追及效力,矿业权领域中表现为相应矿区或者工作区被他人不法侵占的情况下,矿业权人有权要求予以返还,并可以追及第三人予以返还。这里必须区分侵占矿产资源与不法采掘并占有矿产品的不同。在不法采掘并占有矿产品的情况下,行为人不因其占有而取得矿产品的所有权,但矿产品也不归矿业权人所有,因为矿业权不是对矿产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开采取得以矿产品所有权为内容的支配权。矿业权人未开采出矿产品,不能取得矿产品的所有权,所有损失只能请求侵权损害赔偿;对与侵占矿产资源的情形则可以依据物上请求权请求予以返还。⑽

其三,矿业权的优先效力,矿业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后成立的采矿权可以对抗之前在矿区土地上设定的债权。此外,探矿权人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并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探矿权。

其四,矿业权请求权效力,矿业权的请求权效力表现在矿业权人对他人不法侵入矿区或工作区,破坏相关设备、不法设置物品或扰乱正常的矿业秩序的行为,矿业权人可要求排除妨害。当有损害矿业权的现实危险时,如滥采滥挖会使矿井有坍塌危险,并会危及矿区或工作区得地面建筑物的情况下,矿业权人可以主张消除危险的请求权。对于盗取丢放在矿区的已开采出的矿产资源者,矿业权人可以要求其返还原物。

(二) 矿业权与物权的不同之处

矿业权与物权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客体、内容构成上的复合性、私权性上:

其一,矿业权客体的复合性,一般而言,物权的客体表现为单一性,但是矿业权的客体表现为一定的复合性: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内的地下土壤及其所富含的矿产资源。针对探矿权,因存在矿产资源不存在的可能性,其客体主要是针对指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内的地下土壤,对于采矿权其客体则是地下土壤和矿产资源。⑿

其二,矿业权内容构成上的复合性,矿业权构成上的复合性是准对物权的权能要素而言。物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矿业权除具有这些基本权能外还包括在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勘探、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利以及对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的地下使用权。如勘探作业权、临时用地权、通行权等。⒀

其三,矿业权是具有公权因素的私权,矿业权是一种财产权,矿业权人可以处分其获得的矿产品,矿业权是有偿取得并可以依法流转,这体现了矿业权的私权属性。但是,由于矿产资源战略属性及其社会公共利益性,法律对矿业权的监管规定相对较多,矿业权的取得需要经过申请、审核、审批等一系列程序,矿业权的灭失也要办理相关的注销登记。因而矿业权具有较多的公权性,是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⒁

(三) 矿业权是一种准物权

通过对矿业权与物权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矿业权与物权有很多契合支持,是一种准物权。

一方面,因为矿业权具有明显的物权特征。物权是作为对物的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其客体是物,必须存在于人体之外,能够为人所支配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物。一般物权的客体具有特定性,矿业权的客体是存在于矿区或者工作区内的未具体特定的矿产资源,具有隐蔽性。矿业权的客体是非特定的主要是针对探矿权而言,因为在登记的矿区或者工作区勘探矿产资源时可能出现矿产资源并不存在的情形,而在采矿权的场合其客体是特定的。

另一方面,矿产资源作为物与民法上一般的物又有所不同。如作为采矿权客体的矿产资源,本属于国家所有,但采矿权人对于自己采出的矿产品拥有所有权,可以自行销售(国务院规定由指定的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矿业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他物权。矿业权作为一种财产权与债权相比,更接近物权的属性。

四、结语

确立矿业权对于实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是一条有效途径,同时,矿业权是建立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基础之上的权利,明确矿业权的法律属性对于各类权利主体的保护至关重要。实务中,矿业权人的物权效力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干预,如地方政府对矿业生产的干涉、为了地方收益统同一矿区存在几个矿业权人、对越界开采的默许态度等等。因此,确立了矿业权的准物权性,赋予矿业权人更多的物权效力,一方面,为矿业权的流转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对于维护矿业市场秩序、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⑴崔建远:《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⑵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373页。

⑶余振国:"论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及其法律完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7页。

⑷李显冬:《中国矿业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04页。

⑸江平主编:《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⑹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⑺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⑻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⑼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⑽李显冬:《中国矿业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94页。

⑾杨兴辉:"矿业权法律性质及其立法定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1页。

⑿崔建远:《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⒀李显冬:《中国矿业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51页。

⒁崔建远、晓坤:"矿业权基本问题探讨",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 期,第83页。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余振国:《论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及其法律完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李显冬:《中国矿业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版。

[5]江平主编:《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肖国兴、肖乾刚主编:《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杨兴辉:《矿业权法律性质及其立法定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刘欣:"物权法背景下矿业权法律制度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崔建远、晓坤:"矿业权基本问题探讨",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 期。

[14]李显冬、刘志强:"论矿业权的法律属性",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23卷第2期。

[15]廖建凯:"矿业权性质之探讨",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6.8.10~12・北京)论文集》。

作者简介:贺俊红(1988.4--),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10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法。

上一篇:民事证据规定若干问题探讨 下一篇:论一事不再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