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教学法的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12 12:08:48

基于设计教学法的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实践研究

摘 要: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在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思想指导下,根据衔接教育“1322”策略,从平台开发、资源建设、衔接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模式的探索,有效解决了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实践模式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威廉・H・克伯屈从J・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inner motivation)和附随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理论所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以及孤立的分科教学体制等缺陷,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设计教学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第三,在自然状态下,运用具体材料,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第四,检查其结果。

设计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将个人兴趣、需求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得到承认,并且有发展的空间,这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衔接教育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1234”实践模式

“1234”实践模式是在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1322”策略[2]实施衔接教育的1个平台、2个资源、3个内容、4个措施。MOODLE平台是整个研究的技术支撑,资源和内容是在平台基础上开发和实施的,措施是平台、资源和内容的具体应用。

2.1 基于MOODLE打造的衔接教育平台

目前,项目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通过MOODLE平台进行。为了解决衔接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信息技术教研组专门针对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开发了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衔接教材、案例、操作演示等学习资源,根据学生水平定制学习菜单,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衔接教材中把MOODLE平台的使用作为重要内容。

2.2 基于主题活动的衔接教育资源

2.2.1 衔接教材

为了解决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之间的“不适应”,项目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在高2014级进行衔接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梦,我的梦”为活动主题,精选进入高中学习必需的初中内容编写衔接教材,并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2.2.2 配套资源

衔接教材完成后,根据“颠倒课堂”的思想,对教材中要求的基本操作制作微视频,建立衔接教育学习网站。并在多次实施“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拍摄了3堂录像课作为指导信息技术教师衔接教育的样本。

2.3 基于连续培养的衔接教育内容

初高中衔接教育内容的设置主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补足”衔接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高”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对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实现各学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连续培养。

2.3.1方法指导

开学第一课首先进行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和学习习惯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高中学习方法指导,着重培养在MOODLE平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意识进行多元与自主的学习评价。

2.3.2 课堂衔接

根据各个班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衔接教材中的内容(1―3个课时)进行学习,从整体上进行衔接,解决课程的“多起点”问题;在进行新的内容模块之前同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任务的设置,并适当进行衔接。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其他学科进行衔接,如把数学学科的“算法”一章纳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2.3.3 活动衔接

对基础较好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主要利用每周星期四下午课外活动进行特长培养和专业引领。

2.4 基于学生发展的衔接教育措施

2.4.1 需求导向

衔接教育要避免“为衔接而衔接”,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到有的放矢。

2.4.2 活动驱动

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对学习、生活的实际意义,把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到活动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并且,把学生成果的展示和评价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4.3 自主选择

由于高一年级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非常大,“多起点”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大而全”的衔接教育是行不通的。为了有效开展衔接教育,项目学校利用MOODLE平台提供学习菜单,由学生自主选择,实现衔接内容的“私人订制”。

2.4.4 小组带动

根据设计教学法的思想,一项设计通常由几个人或许多人共同完成,组内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学生分组时,有意识把基础较好的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组,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学生的主动衔接。

3 实践效果

从实施衔接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参加衔接教育的学生基本达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起点水平,在学习方法上实现了初中向高中的顺利过渡,有效解决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问题。

从学生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可以看出衔接教育课程的“1234”实践模式是切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 曾维义. 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策略研究. 信息教研周刊. 2014,3.

[3] 顾明远. 重视初高中教育的衔接. 基础教育参考. 2009,5.

[4] 王冬青. 如何做好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衔接. 基础教育参考. 2009,5.

[5]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上一篇:探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 下一篇:关于煤矿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