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快于现代化

时间:2022-08-11 11:59:30

老龄化快于现代化

对于中国即将老去的一代人说,,除了面临草莽时代的混乱产业,还可能要面对未来没钱养老的尴尬困境。

8年前,在马德里市政中心举办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21世纪被称为“老龄化的世纪”,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被视为“老龄化革命”。这场无声的革命,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银元”(silver dollaT)是《经济学人》针对银发经济发明的一个词汇,描绘老年产业里蕴藏的巨大商机。根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的测算数据,目前中国老年经济的潜力已经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

晚年生活在很多欠发达国家还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极不平衡,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晚年生活同样意味着凄苦和孤独,很多老年人因为精神、经济和健康压力,选择自杀等极端方式结束晚年生活。但在老年化程度最高的日本,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却高于其他阶段的人群。英国的情况类似,英国的健康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曾说,我们似乎处于一个“幄庇士”(富裕的老年人)的时代。

中国的“幄庇士”们,同样高具消费能力和消遣时间,且有愿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希望能得到符合自己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并集老年休闲、健康、学习与生活为一体的全新的养老模式。

中国家养老需求的两极分化,也决定了老年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十多年来,老年产业匆忙起步,逐渐滚动成为一个上万亿的大蛋糕,这个从第二、第三产业以及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在摸索和探求中,呈现出一片草莽生态・行内人士称中国老年产业,以混乱为主流,正规老年服务提供商愈发被边缘化。

老年婚介江湖

82岁的老贾在家里贴了三张彩画,中间的是位美女,不知名,年轻明媚,她的两边是两张姿态不同的画像。老贾的爱人去世8年了,他最大的理想是,找一个50岁以下,长相漂亮的女人为妻。他靠这个信念支撑了6年,2008年冬天,老贾去世,没能找到理想中的伴侣。他常去的济南老年择偶广场,在城市大拆迁中两次搬家,最终消失,

山东的老年婚介经营者刘玉是个40岁上下的中年男子,老贾是他那里最常来的客户之一。来他这里征婚的老年男女,简单登记,交纳少量费用,就可以在英雄山脚下的公园里择偶配对。很多老年人羞于启齿,看中合适的人选,总会喊着“小刘”说台。刘玉的婚介中心为几百对老人找到伴侣,在上千位老人心目中留下很好的印象。但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找到一个靠谱的老年婚介机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国的老年人口接近1.6亿人,单身老人占到1/3,这其中六成以上的老人会选择再婚。对婚介机构来说,这是一个不断膨胀的新兴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这也是一个乱象丛生、布满陷阱的江湖。婚托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由于大多数老人选择配偶都会关注退休待遇,于是高知、高干征婚者就特别多。但仔细了解你才发现,婚介推荐的机关退休干部可能是在某个机关做过门卫的,所谓高级教师也可能只是在某学校做过勤务工作。

婚托一直是婚介市场上最为严重的痼疾。不过,在中老年婚介市场上,婚托这个群体自有着它的复杂性。很多资质优良的中老年人,就是在灰色中介的运作下,成长为“情感玩家”的。最初一些退休干部或知识分子,来婚介所只是为了找个伴侣,但发现自己很受欢迎,因为人老了还有魅力,对他们来说是无比骄傲的事情,在圈子里是绝对值得炫耀的。于是有些中介机构就利用这种心理,无偿发展他们为VIP会员,然后以他们为招牌,吸引更多的征婚者。就此造就一批老年人长期混迹相亲场所,猎艳取性,游戏其中。很多老年人,因为住在子女家里,不方便同居,就以“走婚”的形式保持来往。在北京的一些中介机构,还会专为老年人寻找性伴保姆。

刘玉说自己开办择偶广场赚的钱并不多,他的办公室在市妇联的支持下成立,带有公益性质。他认为,其实很多老人来择偶机构并不是完全为了再婚,很多人是由于孤独寂寞,到这里来寻找朋友,就像老贾,没有找到伴侣,但却结交了五六个好朋友。他曾向50岁的丧偶女士“石头”求爱,虽然失败,却仍能在一起说笑玩乐。

老年保健乱象

家住回龙观的刘先生非常苦恼于假药骗子对父母的骚扰。回龙观是一座“睡城”,白天中青年上班族,都会离开这里到北京城里上班,只有到了晚上,大家才回来睡觉。白天冷清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就是留守的老人们。

一些打着医药保健旗号的骗子,专门在小区里欺诈老人,卖给他们各种药品和保健器材。刘先生说,他的母亲每年被骗走的钱高达6万。2010年春天,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重庆等地的销售人员,采用亲情式体验服务,把出厂价几百块的理疗床,以1.5万的价格卖给老人t其中有位销售人员不无得意地传授心得:你要利用他们怕死的心理,宣扬包治百病的效果,他们挣了一辈子钱,现在很舍得为健康投资。

《新周刊》曾以《老年产业里的“盗猎者”》为题,报道过三无饮水机企业,以专家和电视台主持人名义,到处巡讲,哄骗老人,获取暴利。本文的所有采访对象都认为中国老年产业,以混乱为主流,真正做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已经非常边缘化了。这其中以老年保健品行业最为严重。

有些经营者以“高科技”、“绿色”、“健康”、“进口产品”等概念误导老年人,宣称其产品是负离子、超声波、微循环、高氧舱设计等专利技术应用,能“包治百病”,片面夸大保健功能。或者以“免费服务”和“试用赠送”为诱导,利用老人节俭的心理,行骗获利。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资料表明,老年保健品销售占到全业市场份额的一半,最高峰达到300亿。随着中国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现在老年保健品的份额降到了200亿左右。

从托儿所到托老所

王艳蕊的父母非常赞许她的“学雷锋”行为,但无法理解“学雷锋”成为一项事业。直到她领导的乐龄社成为北京市民政部门指定的老年服务提供商,父母才半信半疑,有所理解。“乐龄”是舶自新加坡的一个词,用来回避老年、高龄等字样。乐龄社最初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召集志愿者在石景山天翔社区,做敬老义工,陪老人聊天,做兴趣活动。经过4年的发展,由于无法注册NGO形式,乐龄社成立了自己的公司。80岁以上的北京老人,可以凭借政府发放盼敬老券,购买他们的服务,包括家政服务、精神关怀、技能培训和申请小额贷款。

北京市正在实施一项敬老工程,被称为“9073”项目,就是让九成的老人在家里养老,其中七成老人能获取社区养老服务,剩下的3%到养老院去。目前的困难是,只有1.8%的老人成功进入养老院,大多数的人还在排队等候中,因为养老院的床位远远不够,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人比比皆是。乐龄社另一位创始人冯亦安曾接触过一位老人,他排号等待了5年才住进养老院。

王艳蕊和她的同事正在探索一个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在社区中设立“托老所”,为周边老人提供日间托老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活动室里来,晚上回家或由子女接回。这个模式主要针对北京“9073”工程中的“7”,但目前市政府还在犹豫中,他们想自己运作“托老所”,但考虑到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又十分顾虑“托老”过程中的事故责任。

那些进入养老院的人,生话也不见得有多惬意,在快速老年化的大潮下,养老院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大多养老机构功能单一、面积

老年产业

据人口经济学家陈铭分析,世界通行的养老产业,按照社会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五大类。第一,老年服务业。不管是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养老服务是日前老年行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日立集团就联合多个财团资金,成立了“生涯伙伴”全国护理中心。

第二,老年产品制造业。包括机械,器具、用品和食品的制造和销售,北京就经常举办老年产品博览展销会。每次都有上千家企业参加。

第三,老年房地产业。包括老年公寓、退休者居住小区和健康设施等。第四,老年金融保险业。包括老年人资产的管理和运用,各种老年险种。第五,老年休闲文化服务业。其中,老年旅游和老年婚恋发展较为成熟,在美国,55岁以上的旅行者被称为成熟的旅行者,占到旅游市场份额的一半。窄小、设施陈旧且缺少专业护理人员,只能停留在对老年人的照顾、赡养阶段,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随着更多的知识阶层进入养老区间,人们对养老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老年公寓、老年地产应运而生。

王艳蕊说,现在要是在京城新建一处养老院需要上亿元资金,但总共能提供的床位不过200多张,回收成本的速度很慢,在房价飙涨的今天,几乎没有资金愿意投入到养老院的建设上。也许是模仿自美国太阳城的形态,北京小汤山疗养院附近也有一处中国版“太阳城”。这里的建筑都按照老年人特有生活习惯建设,通道加宽,设置很多安全抓杆,还有24小时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冯亦安说,前段时间,他们曾召集部分老年人去试住,不过效果欠佳。据他观察,由于每个月需要3000-4000元的入住费用,这里的入住率并不太高。

老年社区的形态也正受到诸多质疑,不少人认为那并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如果周围住的都是老年人,暮气沉沉的环境会从心理上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存款1000万未必够养老

在退休之前,一个人需要积攒多少钱才能安度余生?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3万元或者1000万元,似乎都是合理答案。这视每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条件、所在生活城市等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寿命预期而决定。大多数人会直观地认为3万元显然不够'而1000万又有点奢侈。很抱歉,我的看法并非如此――如果继续无度发钞,预备1000万元人民币来养老,恐怕未必够。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审视已经过去的20年,理性分析。首先要估计的,是一个人退休之后会存活多少年?目前中国的统计数字表明,男性55岁退休,之后大致可活到72岁;女性则50岁退休,可活到74岁,因此男女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分别是17年、24年。考虑到人均预期寿命可能进一步延长,大多数人可能会倾向于认为,为退休后的生活积攒存活25年的钱财是必要的。

其次要观察的,是退休后要维持怎样的生活水准?如果退休后生活水平略低于退休前,那么为存活25年积累大致相当于20年的工资是必要的,这意味着退休后生活开销比之前降低约20%。这笔钱大致多少?那要看你哪年退休。如果你身处1987年,问一个当时准备退休的职工,他可能会认为3万元已经足够了。理由在于,1987年,居民消费水平为每年565元,其中城镇为998元,那么维持25年的消费有2.5万就足够了。同时,198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年1002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每年为1459元,那么20年的工资大致不会超过3万元。可以断言,让一个1987年退休的职工在当年估算其养老金的数目,3万元已算奢侈,因为当时他每月工资挣不过百元,每月消费则更少。

但如果你是2007年退休,则情况完全改变。以居民消费水平而言1987年为565元,到20D7年为7031元。那么城镇居民25年的消费大约需要30万。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来看,职工平均工资在1987年为1459元,到2007年已是24932元;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7年为1002元,到2007年已是13785元,按20年工资计算养老金大约需要27.5万―50万元。如果对目前中国城镇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积攒下接近100万元,就足以在退休后安享晚年。但是,理性冷漠地提醒我们:时间不是静止不前的。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都没有根本改变,我们询问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他极有可能会认为,他需要一笔约为300万―500万元的积蓄,才能度过余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城镇人口的大致水准,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千万元竟不足养老,这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这给出了中国人为什么一辈子辛劳,无法解脱的根本原因:币值不稳定。从1987-2007年间,M2(M1加准货币,准货币包括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和M1(狭义货币供应量,指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9.8%和17%。1990年,M2、M1和流通中现金的余额分别为1.53万亿6950亿和2644亿,到了20D7年则分别为40万亿、15.2万亿和3-1万亿,不到20年,分别增长了26倍、22倍和12倍。一个人少壮时候积攒挣下的钱,老来根本不值钱,是一生劳碌晚年难安的重要原因。多少钱够一个人退休后安度余生?谁又来养活2027年之后退休的庞大人群?我没有答案,我所理解的是:

钱是纸,终生劳碌积攒,未必晚年安然。(辑自:《英才》杂志2010年3月刊)

(文/钟伟――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上一篇:白发一族的“白金人生” 下一篇:我们的社会太重视优生,而不重视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