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国清寺寻宗

时间:2022-08-11 09:09:04

天台国清寺寻宗

我沿着青青石板路,慢慢走着,生怕过重的脚步,踏碎了这里的宁静;也生怕走得太急,错过了细微的风景。

山里的空气很清新,一下车便迎来一种扑面的清爽,或许是这里的参天古木,或许是脚下潺潺的溪流,更或许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我缓缓走着,两边的树木年代已久,亭亭如盖,林间鸟语,更清脆悠远。

将至拐角处,有7座白塔,后面为唐代一行大师的衣冠冢。墓碑上有“一行禅师之塔”6个大字,两侧为一副对联“博览经史编著大衍历,弘开密法注释日经疏”。拐角处是一个黄色墙体的亭子,名为“寒拾亭”。亭角樟树已逾600载,树心早空,但仍枝繁叶茂,凌空延伸的枝叶遮蔽了青石路,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空隙,星星点点的投射下来,没有了焦灼的狂热,剩下的是星光点点般的暖意。

走过寒拾亭,行近50米,“教观总持”四个大字出现在眼前。向左看,一个10米左右的石拱桥横跨溪涧,连接着对面的寺院。此桥为“丰干桥”,清代所建。从桥下观察,桥底的石块凹凸不平的结合在一起,就像是攒在一起的。

下桥之后,“陏代古刹”的大字在黄色的墙体上分外醒目。此中的“陏”字别有深意:“”时,寺庙被改建为工厂,生产蜡烛。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天台宗回天台认祖归宗,国家于1973年重修国清寺。赵朴初题字时,特意舍去“隋”字里面的“工”字,改用“陏”字,以避免勾起天台人伤心的回忆。

进入寺门,随处可见历史痕迹的堆积,缠绕于矮墙上的乱藤悠然伸展,矮墙上的黑瓦斑驳。大殿门口的两个纯汉白玉石狮,是重修国清寺时,派人从北京运去的3件宝物之一,另两件是“万圣无疆鼎”和“释迦牟尼坐像”。

国清寺的“雨花殿”颇有一段传奇。相传天台地区曾流行一种瘟疫,百药无医。张灌顶大师施法降雨,雨水和着当地的花瓣吞服,竟是治瘟的解药。瘟疫消除,人们为纪念天王的恩惠,遂将天王殿更名为雨花殿。雨花殿殿顶的琉璃瓦,金光闪闪,一尘不染,不像两边的庙堂,屋顶交叠的黑瓦间,还有去年残留的黄叶。

古木掩映下的国清寺,已逾1400年历史,它是天台宗的起源地。

天台宗在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广大的信众,天台每年接待的国外天台宗信徒就有几千人次。日本天台宗在国清寺建有“经幢”,钥匙共有两把,一把在国清寺住持大和尚手中,另一把则在日本天台宗宗主手中。经幢的正面有“知恩报恩”四个字,其中第一个“恩”较第二个“恩”略大,意为得中国天台宗恩惠广大,所报的恩只是此“恩”中的一小部分。

在寺中徜徉观赏,常有意外收获。王羲之的“鹅”字碑、古鱼池、隋塔、三贤殿外的古井,让人目不暇接,或许智者大师在此参悟佛法,或许每一处景点都埋藏一段尘封的历史。随处可见的斑驳的青苔,是最好的历史印迹;而那些参天的稀世古木,也像得了寺庙佛法的庇佑,依然繁茂浓密。

进寺庙需要一种虔诚,游览完毕,心灵如被净化。佛法感染树木花草,自然也惠及人心。国清寺坐落的天台山融合了佛性与自然,怪不得李白有诗云:“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上一篇:合兴包装携手新柯达 奏响“胶转柔”时代凯歌 下一篇:那是佛陀眷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