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

时间:2022-08-11 08:34:14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

摘要:文章从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途径和评价三个方面谈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关键词:化学教材;二次开发;原则;途径;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5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19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由化学教育专家们编写的高中教材共3套,江苏省不同学校使用的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老师可以拥有全部3套教材,而学生一般只有也只需有1套教材。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以学生拥有的教材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引导,依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智慧而不断超越教材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教材仅仅是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老师要实现从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一、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

1. 循序渐进性原则

教材的“二次开发”必须以《标准》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为前提,在保持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验性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二次开发”要求将原有教材内容放到整个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去思考它的价值和作用,构建好知识框架。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实现化学知识、化学教材、化学教学的相对一致。对《标准》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保证教材“二次开发”成功的关键。如人教版教材《化学平衡》一节的编写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理解、迁移,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最后列举具体反应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领悟了编者的意图后,在教学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溶解平衡受温度影响的实验,将“NO2球浸泡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实验前移,通过对比、感悟,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平衡是动态平衡的概念。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引导学生借助化学平衡常数,分析理解勒沙特列原理中“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中的“减弱”这一重点和难点,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共同成长性原则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这对习惯于“教教材”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材的“二次开发”为老师提供了“使用教材”的平台和途径。老师可以在“二次开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去合理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逐渐“走进教材”和“超越教材”。这就需要老师有丰富的课程知识和创生课程经验,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评价者。教材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教材“二次开发”必须综合考虑学生,以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拓宽视野,开阔思路,重视探究学习活动,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有利于学生的最佳成长。如在探究SO2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时,学生们选题的角度大多集中在酸雨的危害等常识性问题,很少有同学想到酸雨形成的原因等问题。“二次开发”引导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并且知道如何减少酸雨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化学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

3. 动态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的实施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了不同的开发。其中不少形式新颖、内容贴切、教学效果明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然而,有些地区(学校)却强制推行同一种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分块处理,甚至规定了不同阶段处理的具体内容及对应的时间。面对着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要求,全部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化学教材在一段时间是稳定的,而化学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教材的“二次开发”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发展。如胶体内容的教学,笔者要求学生掌握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对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自学其他内容,如胶体能否透过滤纸、布朗运动、电泳等。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后,笔者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对C与浓H2 SO4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先让学生对SO2和CO2的性质进行归纳,这样大大降低了解决以上问题的难度。分层设计、降低知识难度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设置铺垫、放慢节奏、控制课堂容量以促进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是教材“二次开发”常用的方法。

二、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

1. 挖掘教材资源,实行多元开发

教育部曾经要求每个地级市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但由于多种原因,实际上江苏各个地级市都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选择了其中的一种。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其他版本的资源,进行多版本教材的开发。如苏教版在《化学反应的方向》的内容中,只介绍了焓变和熵变两个判据。但人教版还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介绍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断方法。实践证明,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中加入了吉布斯自由能判据不仅没有加大学生的负担,反而促进了学生对前面两个判据的理解。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会发现,它们在编写体系和理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材的“二次开发”需要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加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丰富教学手段,实现精准开发

《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方法轻情感。出现了凡事高考不考的坚决不讲,高考不常考到的“冷点”在考前强化等做法,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教材的“二次开发”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利用原有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开发课内外实验,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利用“科学史话”,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学习化学的自豪感;联系社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开展探究活动,结合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感悟思想,形成科学观念;协调黑板、讲解、实验、多媒体间的联系,发挥各自教学功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 激活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开发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开发教材。为了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彼此分享知识和经验,在精心设计下,实现动态生成,最终实现教材“二次开发”的新认识。依据《标准》要求,现行教材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材组织策略。如钠及其化合物在苏教版中出现在:必修1专题1 的1、2单元;必修1专题2的1、2单元,必修1专题3 的1、3单元,选修4专题1 的2单元和选修4专题3 的3单元。这样编排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但却弱化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普遍感觉乱、散,不便掌握。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研究,确立了“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备、保存方法)”和“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碱—盐”两根主线,推广到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收到不错的效果。

三、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评价

教材“二次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材对不同地区学生培养的不足。教师的学识素养、实践教学能力决定了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加强文学修养,拓展知识面,才能实现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笔者通过适时和学生交流,听取老师们的建议、设计问题调查量化表,凭长期形成的洞察力对开发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不断调整开发路径和方法,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有效开发”。

教材的二次开发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开发,这样的开发才能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剑春等.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3~71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探索 下一篇:电化学教学中的观念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