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转轨的就业效应与长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时间:2022-08-11 07:50:54

辽宁经济转轨的就业效应与长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摘要:在经济转轨不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宁省就业总量变化和就业结构变动同高速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经济转轨对宁省就业问题所产生的冲击和长期影响,并提出了促进宁就业合理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建议。

关键词:宁省 经济转轨 就业效应 宏观经济政策

宁经济进入转轨阶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转轨深化期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长期性就业隐忧开始显现,其持续演进必将成为制约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力量。

一、宁经济转轨的就业增长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经济转轨期以来,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宁经济总量的增长,11164.3亿元的GDP使宁于2007年跨入“万亿俱乐部”省份行列。但是,尽管随着宁地区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就业总量由1996年的2031.8万人提高到2007年的2180.7万人,但是宁省的就业弹性却表现出了总体下降趋势。有数据显示,1978―1996年间宁省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283,但1997―2009年间的平均就业弹性则仅为0.056(见图1)。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979年以来,宁省就业弹性累计四次出现负的情况,且全部发生在经济转轨比较激进的1997―2009年间。这与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大比例、密集性退出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与宁地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和强化密不可分。我们对1985―2007年宁省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95%显著水平),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始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增长弹性却在不断下降,已经由1981―1996年的0.404下降至1997―2007年的0.277,这表明宁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程度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趋向于日益弱化。与此同时,通过计算1985年以来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发现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大比例增长的同时, 其就业弹性则始终在低水平波动。这样,在国民经济越发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后者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又是极低的,就业总量的变动情况自然也就难以令人乐观。

二、宁经济转轨的就业结构效应

从理论上判断,经济体制转轨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程,但它通常会伴随较为强烈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会对就业结构产生显著冲击。

一方面,从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角度看,随着经济转轨进程的加快和国有企业退出速度的提升,原本滞留在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者不断流出原有单位而公开化。有数据显示,2000年宁省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9.68%,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基业人员比重为50.32%,二者比例接近1∶1。但是到了2009年,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则迅速降至28.61%,而非国有单位的就业人员比重则跃升至71.39%,二者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2∶1。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角度看,产业是就业的载体,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化。如果定义各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域从业人员比重与其生产总值占全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之差为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话,那么图2表明,宁省30余年来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正,说明该产业的就业增长比重始终高于产值增长比重,产业内部仍然积存着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有待于迁出的过剩劳动力;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尽管1978―1992年期间其绝对值总体上不断下降,但随后就在总体上不断上升,表明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较高,其对增量劳动力的潜在就业拉动效应正在趋于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化稍显复杂,自1986年起由正转负,而后又于2006年开始由负转正,表明该产业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度已经开始提高,其对增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新增劳动力的进入难度也正在不断加大。

三、宁省的长期就业隐忧

近期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宁省人口的总负担系数稳步下降。鉴于此,能否在经济转轨不断深化的同时,充分利用由这一有利的人口红利期所带来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速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抛开前文已经分析的经济增长的就业拉动效应非常微弱和就业结构偏离度过高问题不论,摩擦性失业趋于普遍、周期性失业端倪初显等长期就业隐忧均已成为决策科学化的严峻挑战。

(一)摩擦性失业趋于普遍

以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成功率为例,有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宁省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成功率平均水平只有52.6%,最低数值出现在2000年,为43.3%。2000年以后,这一数字尽管有所提高,但即使是最高年份(2005年)的数值也仅为58.7%。

(二)周期性失业端倪初现

以1997年以来宁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因变量、经济增长率为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95%的显著水平下,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007,已经表现出了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情况表明,宁省就业总量的变动将可能在未来经济运行进入下行通道时,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同步性下滑。

四、宁省就业促进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一)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目标取向

将就业增长与失业治理目标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首位而加以优先考虑,并通过各类政策手段协调性地推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同就业增长的协调演进。

(二)多元措施并举,加大就业需求的创造力度

一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提高其存活概率和存续时限,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二是紧紧抓住开发和建设“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西北”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统筹规划相关县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特别是要加强相关县区内部的小城镇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就业需求的“引擎”效应;三是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鼓励各类社会成员自主创业,特别是鼓励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提高全社会的就业增长速度。

(三)改善劳动力供给,切实缓解就业供需之间的数量和结构矛盾

一是在充分发挥就业主管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各类社会团体,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就业培训,有效提高下岗、失业群体的再就业能力和再就业信心,促进其顺利实现再就业。二是统筹规划,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的“一元化”。

(四)加速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步伐

在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科技领先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丰富服务业内涵,促进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使之成为解决长期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当然,在政策倾斜方向的选择上,则应在鼓励传统的餐饮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以此引导新增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五)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应对摩擦性和周期性失业难题

一是要不断充实劳动主管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之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示范效应。二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进入劳动力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其信息来源广泛、服务形式灵活、服务内容广泛的优势,快速成为行业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①蔡,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②蒲艳萍. 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8(7)

③《宁统计年鉴》(历年)

(徐世江,1973年生,宁阳人,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

上一篇:工业强省战略下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 下一篇: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