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根外施肥的作用及技术

时间:2022-08-11 06:03:51

桑树根外施肥的作用及技术

摘要介绍了桑树根外施肥的作用,即吸收快、见效快、免固定、肥效高、省工本、减污染等,总结了根外施肥技术,以期为桑树根外施肥提供参考。

关键词桑树;根外施肥;作用;技术

桑树根外施肥是在桑树生长期间,用水溶性肥料的液体喷洒在桑叶上,由叶片吸收营养物质,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的一种方法。在春、夏季桑园封行后无法进行土壤施肥的情况下,可进行根外施肥,桑树由叶面直接吸收营养物质,吸收快、肥效高,能迅速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1]。一般可增产桑叶10%左右。

1桑树根外施肥的作用

1.1吸收快,见效快

桑叶表面喷洒水溶性矿质营养后由叶面角质层和气孔,进入桑叶组织内部而被直接吸收利用。根据试验,叶面喷洒氮素后30min,即可检出喷洒氮素后所形成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同样喷施于枝条下部叶片上的磷素,1h后即可转运到枝条梢部。叶面喷施尿素30min后,即可被同化形成氨基酸和蛋白质。可见根外施肥见效很快,尤其当桑树根部受害、养分吸收困难时,效果更为显著。

1.2免固定,肥效高

根外施肥后,营养元素被桑叶直接吸收利用,避免了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故肥效高。根据有关试验,其肥效远远优于根部施肥。如以磷素作根外施肥,其效果更为显著。沭阳地区土壤多呈中性或偏碱性,许多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通过土壤施肥难以奏效,而采用叶面施肥避开了固定因素,对于“缺素症”非常有效。如叶面喷施0.1%~0.2%的硫酸亚铁或氯化铁就可改善缺铁症状,叶面喷施0.2%~1.0%硫酸锰,几天后缺锰症状就可消失。根外施肥虽有以上优点,但一次施用后肥效短,不能满足桑树持续生长的需要。

1.3省工本,减污染

叶面喷施肥料可直接被桑树吸收利用,只有土壤施肥用量的几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用工仅为土壤施肥的1/10~1/5,因此既省工又省本。其增产效果在5%~20%,尤其适用于规模种植大户,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叶面施肥可洗涤叶子表面的粉尘和污染物,增加桑园湿度,改善了小气候,另外还可延缓桑叶老化、改善叶质等[2]。

2技术

2.1肥料种类及浓度

根外追肥以水溶性的氮、磷、钾等肥料为主,一般根据下列情况,灵活运用。在桑树生长前期,桑园缺肥、天气干旱等情况下,可喷施氮肥。在桑树生长后期或氮肥充足、桑叶繁茂、天气多阴雨、日照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桑叶成熟,可喷洒磷、钾肥。喷洒液的浓度要适当,浓度太高会造成危害。据试验,溶液的重量百分浓度:尿素为0.5%,硫酸铵为0.4%,过磷酸钙为0.5%~1.0%,硫酸钾为0.5%,草木灰为1.0%的浸出液。喷洒液用量应根据桑园繁茂程度决定。一般用量1 500~2 250kg/hm2。喷洒前应先滤去渣质,喷洒时要注意均匀。

2.2喷施时间

桑树叶面肥要掌握在采叶养蚕前20d至采叶养蚕前7d施用,每次间隔5~6d,春季连喷2~3次,夏秋季4~5次[3]。另外,要看田看叶施肥。在桑园缺肥、天气干旱情况下,可喷施氮肥,在桑树生长后期或氮肥充足、桑叶繁茂、天气多阴雨、日照不足情况下,可喷洒磷、钾肥,以促进桑叶成熟。喷洒时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晴天中午喷洒,效果较差。特别应避免在夏秋高温烈日下喷洒,不仅效果差,有时反易烧伤叶片。

2.3喷洒部位与次数

喷洒液虽能通过上下表皮进入叶肉组织。据调查,下表皮(叶背面)的吸收率比上表皮高4倍左右。这是因为上表皮蜡质较多,栅状组织紧密,无气孔,溶液进入叶肉组织比较困难;下表皮的蜡质层较薄,海绵组织比较疏松,气孔多,所以容易吸收。因此,要特别注意叶背面的喷洒。另外,桑叶老嫩程度不同,喷洒液的吸收率也不一样。据调查,嫩叶背面的吸收率要比老叶高60%左右,因此要重视枝条中上部叶片的喷洒[4,5]。一般每隔5~6d喷洒1次,喷2~3次后叶色加深,枝叶生长加快,显出喷洒效果。干旱季节可适当增加喷洒次数。

2.4其他注意事项

一是喷施配料要多效。将2种或2种以上的肥料和农药混合喷施,可提高功效,又具有节肥、省药的优点,但是在混合时应注意不能将酸性和碱性以及发生抵抗作用的肥料和农药混在一起。二是喷施吸附要确保。不少叶面专用肥料中加有表面活性剂,可降低肥液与叶片表皮之间的表面张力,从而提高叶肥粘着叶片的性能,增加施肥效果。

3参考文献

[1] 邹国平.涝后桑树根外施肥的试验简报[j].蚕桑茶叶通讯,2003(2):20.

[2] 胡小军.桑树施肥效果的调查[j].北方蚕业,2008,29(3):56.

[3] 陈清奇.浙江省桑树施肥技术的演变和发展[j].蚕桑通报,1995,26(4):4-5.

[4] 何荣.澜沧县桑树丰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9(b11):81-84.

[5] 田智得,朱方容,陈小青,等.春季桑树高产栽培施肥试验[j].广西蚕业,2008,45(1):3-9.

上一篇:数学学习中的联结及导向策略 下一篇: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