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古诗词中的形象

时间:2022-08-11 04:26:55

浅说古诗词中的形象

“形象”也称为“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古诗词中的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可感的物象,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物及其构成的意境。识别并理解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象征意义,有助于同学们认识作品主题与思想意义。

一、人物形象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称为叙事类型的人物,是诗人在展开完整的情节的同时,塑造出来的丰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中就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都被表现得生动形象。

诗人自己的形象一般称为抒情类型的人物。有的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诗中出现作者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诗中那个“乘舟将欲行”的李白,就是诗人自己,他直接站出来表达自己对沿岸踏歌送别自己的汪伦的无限感激之情。

有的诗人以化身出现,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诗中的“渔翁”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借对渔翁的描写,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地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情,寄托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愤。

还有的诗人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对景与物的措写来抒发感情,表达心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同学们通过诗人对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二、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称为“物象”。由于它们写入诗词时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又称为“意象”。

1.面对不同季节,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便会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多数人对某一季节会有相似的感受,像秋天,万物萧索,草木凋零,日渐寒凉,人们(特别是出门在外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凉之感;那些经历坎坷的古代诗人也自然就会因“秋”而“悲”。于是诗人们往往把思念、别离等这些令人伤感的事件安排在秋天,这就是古代诗词中借秋天景物表现悲凉气氛的作品特别多的原因。如白居易写秋夜送客的名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悲秋”是大多数诗人的感受,但是也有例外。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得清新淡雅。

2.在季节之外,诗人们也经常借咏物抒发感情。鸟类是诗人们经常拿来入诗的事物,而其中“杜鹃鸟”的使用频率最高。如周邦彦的《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笋已成竹,花已成泥,这是表示时序推移,蕴涵词人羁旅怀思的感情。加上杜鹃啼叫的声音,更表达出他思乡的悲情。

除此之外,“鸿雁”在诗中也经常出现。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十分困难,所以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后来人们就将“鸿雁”作为思念亲人的意象了。如明代元凯《客中夜坐》:“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诗人描写秋天落叶萧萧,江水悠悠的景象,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此时又听到南去的大雁鸣叫,更觉肝肠寸断。

古诗歌中常出现的鸟还有: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

花草树木也常被诗人们用作物象,使用最多的,是表高洁的梅、竹、松、菊、兰。

【颜 彬/供稿】

上一篇:苏落落不是猫 下一篇:分析现代诗之诗歌凝练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