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8-11 01:59:16

138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我区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产后出血138例,发生率为2.29%,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71.01%,胎盘因素23.91%,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2.99%,阴道分娩1.65%。引起产后出血的孕期因素妊娠高血压占首位。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助产技术是减少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98-0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但影响产妇健康,而且危及到产妇的生命。近年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产后出血仍为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积极、有效的处理产后出血的病因,可避免或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本文总结分析了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发生在我区138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我区住院分娩产妇6033例,

发生产后出血138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29%。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达到或者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1]

1.2.2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 出血测量采用容积和称重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及出血量 138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的41岁。初产妇68例,经产妇70例;孕周范围为34+5~43+3周。出血量500~1000ml者101例,1000~2000ml者32例,2000~3000ml者5例。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过积极的治疗产妇未有一例死亡。

2.2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3156人,产后出血52例,发生率1.65%,剖宫产分娩2877人,产后出血86人,发生率2.99%。两组产后出血进行比较(X2=12.12,P

2.3 孕产次 在上述时间区间我区住院初产妇3099例,发生产后出血68例,发生率2.19%,经产妇2934例,发生产后出血70例,发生率2.39%。两者比较(X2=0.247,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2.4 产后出血的孕期因素 该资料中有89例产后出血的产妇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占出血人数的57.97%,其中单因素引起出血者64例,双因素12例,多因素4例。疾病为94例,依次为妊娠高血压13例(13.83%),巨大儿12例(12.77%),前置胎盘12例(12.77%),贫血12例(12.77%),胎膜早破10例(10.64%),疤痕子宫9例(9.58%),流产、引产史8例(8.52%),双胎4例(4.26%),过期妊娠4例(4.26%),胎位异常4例(4.26%),羊水过多3例(3.19%),合并糖尿病2例(2.13%),合并子宫肌瘤1例(1.06%)。

2.5 产后出血的原因 按传统的产后出血的原因分类,该资料产后出血的病例中宫缩乏力98例(71.01%),胎盘因素33例(23.91%),软产道损伤3例(2.17%),凝血功能障碍4例(2.90%)。

3 讨论

3.1 该资料数据显示采取剖宫产分娩方式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率要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的产妇。这是由于剖宫产术对子宫造成了创口,再次妊娠时胎盘粘连、植入和残留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机会也增加。因此产科工作者应该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提高阴道分娩助产技术,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2 经产妇与初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在该资料中显示没有显著地差异性,与相关文献相一致。[4]

3.3 产前高危因素可引起产后出血的发生。居产前高危因素首位的是妊娠期高血压症,这可能与产前或产时大剂量应用硫酸镁有关,硫酸镁能抑制子宫收缩,从而导致产程延长,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相关。故对于妊高症患者来说,正确掌握硫酸镁的有效剂量,以及催产素及时、有效的应用能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病理妊娠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所以重视产科的病理因素,加强宣教及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早发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早干预高危因素的发生与发展,从而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3.4 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宫缩乏力的原因较多,胎儿过大,羊水过多、双胎或多胎,产程延长,精神过度紧张以及分娩时没有合理有效的应用催产素。胎盘因素占产后出血原因的第二位,33例胎盘因素中有21例产妇具有流产史和分娩史。因此减少人工流产次数,以及刮宫后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防止子宫内膜炎和盆腔炎的发生,从而有效的减少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对于软产道的裂伤和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产后出血相对较少。

总之,产后出血的原因很复杂。要求在婚前教育、孕期保健、产时保健以及产后24h的观察和处理上,每个环节都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真正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5.

[2] 林建华,林其德.产后出血的重新评估.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2):89.

[3] 胡亚莉.产后大出血危险因素与防治.江苏医药杂志,2002,28(11)809.

[4] 孙江川,张瑛等.74例产后出血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1:86-88.

上一篇:1476份输血申请单规范化填写情况与分析 下一篇: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