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你知道什么是“沃盥之礼”吗?

时间:2022-08-11 12:38:23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春秋五霸”,晋国的国君晋文公重(chóng)耳就是五霸之一。重耳的经历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重耳因为受到了继母的陷害,被父亲晋献公赶出了晋国,流亡在外十九年。这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幸好,历经磨练的重耳得到了秦国的赏识。作为晋国的友邻,秦国国君觉得重耳能堪大任,就打算帮助他返回晋国取国君之位,并把公主嫁给了重耳,结成秦晋之好。有一次,重耳从外面回来,这位公主亲自服侍重耳洗手,重耳洗完手之后,没有去拿毛巾擦拭,而是直接甩手,想把水甩干,这一甩就把水珠儿挥到公主的脸上——这可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秦国公主于是怒气冲冲地跟重耳说:“你们晋国跟我们秦国是一般大的国家,你为何要这么看不起我!”重耳毕竟还是需要秦国的帮助,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能得罪秦国公主,于是赶紧按照当时的礼节,脱掉上衣,赔礼请罪。

“盥”的结构

上面这个小故事出自《左传》,洗手这个动作,在原文是用“盥(guàn)”来表示的。“盥”字现在常见于“盥洗室”中,它的本义就是洗手的意思。从“盥”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第一个甲骨文“盥”字的写法像是一只手从一个容器里捞东西,从里面看不出“洗手”的含义,只是具备了“手”和“容器”两个要素;第二个甲骨文“盥”字在手的四周加上了几个小点,用来表示水的意思,这样,“手”“容器”“水”三个要素就齐备了,把手放到盛有水的容器里,这就意味着洗手。如果我们看金文“盥”字,那就更明显了,下面是一个带有支架的盆状容器,这就是“盥”字的下半部“皿”,咱们现在常说“器皿”,皿就是指碗、盆一类的盛具;“盥”字的上半部是一个左中右三部分的结构,左右两部分是相向的左右手,中间则是水——现在的“盥”字上半部的中间,还是一个“水”字,“水”的两旁,是表示左右手。

沃盥之礼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盥”表示洗手的意思了。然而,在古代,洗手却还有另外一套讲究。原来,古人早就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要比用静水洗卫生得多。所以,古人就研究出了一套流动水洗手的器具和方法。大体来说,就是一人在上面拿着容器倒净水,另一人接着倒出来的水流洗手,然后下面有一个盘子或者水盆再接着洗过手的脏水。在上面盛净水的有一种专门的容器,叫做“匜(yí)”,在下面接脏水的容器,叫做“盘”。以上这一套就是古代的“沃盥之礼”:“沃”,就是“浇、灌,从上面倒水”的意思;“盥”就是洗手。所以,我们可以还原一下秦国公主服侍重耳洗手的场景:公主端着“匜”从上面倒水,重耳在下面接着水洗手,而正下方则是一个“盘”来接水。大家看,这个场景是不是很具有生活气息啊!

【“盥”字成长史】

【汉字大比“拼”】

盥漱(ɡuàn shù),意思是洗手和漱口。

盥洗室(guàn xǐ shì),装有洗漱、厕所设备的房间。

【温馨提示】

大家要注意“盥”字的写法。盥字的上部分表示双手接水,古人一般用“三”表示多数,因此用来表示手的汉字或者部首都一般只有三根手指。所以,盥字上半部“水”的两侧,表示接水的左右手都是三根短横。

上一篇:“骗”来的幸福 下一篇:天下有李白也不敢写的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