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更要懂教材

时间:2022-08-11 11:45:27

用教材,更要懂教材

[摘 要] 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深层“对话”教材,合理地分析学情,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抓住教学重点重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安排小组合作,达到“教育领域完全对话性”的要求.

[关键词] 对话;教材;和谐互助

德国文化教育家狄而泰认为:任何一种“本文”一经理解,其文化产物就失去了它的陌生与不可思议的特点,它开始有意义,而我们则发展了同它的关系. 一旦我们去理解或解释它们时,我们就同它们建立了一种类似的“对话”关系.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追求心中美好的课堂:和谐有序的教学秩序,激情昂扬的一群孩子……而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深层“对话”教材,合理地分析学情,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笔者在三次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中“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一课,每次都深有感悟.

一教:雾里看花,错怪教材“惹

的祸”

(一)教学过程扫描

第一次执教,我“严格”按照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安排进行教学.

1.?摇知识回顾

首先利用课件抛出教材上所出示的所有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活动. 接着,组织全班交流这5个问题,最后利用课件逐个演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2.?摇知识反思

(1)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呈现教材中表示各种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示意图)

(2)学生在教材提供的示意图上填一填.

(3)思考:通过整理,你有什么体会?(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引导)

3. 练习与实践

(1)独立完成课本第101页的5~8题,对于自己的疑难处进行标注.

(2)小组交流方法,全班核对.

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知识回顾”环节大约用了30分钟,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知识反思”环节还没有完成. 怀揣着对教学设计的美好愿望,仓促中断了本节课的教学,带着说不出、道不明的郁闷随着本年级的老师们回到办公室,李老师礼貌地给一句表扬“你的课件真漂亮!”我尴尬地挤出一丝笑容“还有优点啊?”在随后的交流与备课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课堂教学的迷失.

反思一:解读教材是否意味着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

我是完全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进行教学的,为什么上不完呢?“内容太多了,这不怪我”,我内心在狡辩“都是教材安排‘惹的祸’”!可是仔细想想:为什么课前不想想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为什么要受制于教材的设计,而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灵活的调整?

反思二:洋洋洒洒“一锅端”,教学重点“花落谁家”

本节课主要围绕五大问题进行复习,以教学过程来看,从第一个问题到第五个问题几乎全部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没有突出重点,亦没有突破难点,只看到了教学内容,却忽视了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的是“雾里看花”.

反思三:小组合作“热热闹闹”,是否达到实效

对课堂“观赏性”的盲目追求. 纵观本节课的三次合作(其实只进行了两次,还有一次没来得及展示),发现学生虽然表面热闹,实际并没有进入状态,学生有没有合作和交流的内在需要呢?每一次的合作是否都是必须的呢?

(三)探究根源

1. 过于依赖教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使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遵循教学,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而我的这节课,没有很好地与教材进行对话,只是“一厢情愿”地“拿来主义”,没有理解教材编者的“用心”,只是教材内容到课堂的简单“块移动”.

2. 复习课的任务不明确

教学重点失落,“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任务完成不了. 由于第一个环节处理得冗长,导致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二个环节匆匆而过,而作为知识应用的第三个环节更是“无暇顾及”.

3. 对“合作学习”的教学认知欠缺

“本真的教无非是让别人学,也带向相互间的学.”小组合作学习就更好地体现了这种“相互间的学习”. 实际上,有些问题更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全没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教材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意见基本一致,根本没必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去枝留干,重组教材“赶

时间”

(一)?摇教学再实践

1. 重组了教材

由于本课时涉及的复习内容较多,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的状态,我把教材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第二课时,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2. 让学生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知识的“网络图”

根据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我把“知识反思”阶段教材安排的“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呈现教材中表示各种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示意图”,改为“学生自主根据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这些图形的排列顺序进行整理”.

3. 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把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缩减为一次,去掉知识回顾阶段的合作和练习阶段的小组合作,只保留真正需要同伴合作的探索平面图形之间关系的合作.

(二)教学再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学调整,部分学生能够自主地把相关的知识结成“块”,结成“网”. 但是,还有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习能力一般的小组则感到难度较大,无从下手. 能不能利用课前的交流,给他们一个“支撑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方向呢?

上一篇:浅议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 下一篇:排除英语后进生不良心理的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