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时间:2022-08-11 11:38:57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诗情画意的丹江口 舌尖上的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水质的遥感监测 丹江口库区的移民生活 基于丹江口库区的非自愿移民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丹江口市库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丹江口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件清朝上谕 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设计和建设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生态建设值得高度关注 丹江口库区农户氮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丹江口库区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及生产行为分析 丹江口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难点与建议 丹江口市食用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无损爆破技术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的应用 丹江口市建设畜牧强市的做法浅谈 浅析丹江口市大坝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MB80控制器在丹江口水电厂的应用 丹江口 画一般的“小太平洋” 丹江口库区城市污水处理的实践经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记忆,是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对一座城市而言,历史就是它的记忆。人物因为有记忆而丰满鲜活,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它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会说到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丹江口,又拥有着哪些不能忘却的独家记忆,能为它打上什么样的文化标签呢?

均州 消失的千年古城

均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均州从古及今以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成为连接“三阳”、沟通华中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

“均州八景”久负盛名,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词歌赋。如今仅存“方山晴雪”和“龙山烟雨”两景,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轮廓。

然而由于修建丹江口大坝的需要,古均州城永远沉在了汉江江底,只能从静乐宫中若干自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物上看到曾经的阜盛。

丹江口市博物馆 丹江口历史的脚印

均州的历史是一部异彩纷呈的书,若想读懂这本书,并从中找寻乐趣,那么丹江口市博物馆是你不得不去的地方。

丹江口市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陈展面积2250平方米。分楚地古韵、水都和韵、均州神韵、丹江口情韵和名人书画等五个展厅向人们揭示丹江口市这片文化厚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纪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等。

楚地古韵厅,看古均州的出土文物,品味沉积千年的古韵;均州神韵厅,看古均州与武当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反映政府的保护力度,再看已被列入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了解均州的文化底蕴;汉江和韵厅,看今朝水都儿女为振兴均州,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临时展厅,看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丹江口的图片、题字以及体现武当名山、丹江口秀水的名人字画等。

读完均州这部书,宛如沿着历史的脚印,溯源而上。如今的水都与均州一脉相承,终有一天会再现辉煌!

静乐宫 宫名之争

作为九宫之首的静乐宫承载了太多均州人的记忆,一座静乐宫,半个均州城,由此可见静乐宫之于均州城的重要地位。如今的静乐宫红墙碧瓦环绕,重重殿宇错落,宽阔幽深,环境优雅,宛如仙宫。关于静乐宫的由来,曾出现过争议,一时间甚嚣尘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那么究竟是“净乐宫”还是“静乐宫”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静乐”一词用于道教始于元代武当道士刘道明编纂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因其“卷下”有《静乐国传记》一文提到:“考之古史《仙传》,静乐国即均州,无疑矣。”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刘道明援引《风土记》中“均州上古之时,即有麇之国,谓人民朴野,安静乐善,虽曰麋鹿,犹可安居”之语,进而证明“静乐”实为“安静乐善”之意。而静乐宫本身是在永乐十七年,由永乐大帝敕建的,并赐“静乐宫”为额以正名。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至于“静乐宫”名以后出现“静”与“净”混用的现象,最早见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以后来的许多著作中,出现了“静乐”与“净乐”的混用现象。其实,“静乐”除“安静乐善”之意外,还应有“玄帝禀天一之精,惟务静应,不乐南面,志复本根”的道教寓意。而“净”字多用于佛教,如净土、净心、净业、净觉等皆属佛门用语。鉴于此,“静”与“净”切不可混用。

综上所述,“静乐”所承载的宗教含义用“净乐”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若以尊重宗教感情的观点来认识这一字之差,如今选用“静”字更为合适和严肃,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武当道教建筑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

清末庄园 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关于清末庄园的发现,曾经轰动一时。谁也没想到深山之中,会有如此一块璞玉。清末庄园算得上清末民初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清末庄园坐西北朝东南,按中国古建筑传统方式布局,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主人会客、寝居的主要场所。按中轴线依次由正门进入至前庭、天井、中厅到后院、天井、卧室。两侧对称为配房,完全按中国古建筑“登堂入室”的方式布局。附属建筑是为了完善主体建筑的功能而设的,在庄园主体建筑右侧,建有供主人休憩待客的花园和阁楼。庄园正门右侧还建有一座四层炮楼,其第二层至顶层均有t望孔与射击孔,以增强庄园的自卫能力。

庄园建筑考究,采用清式营造技术,按尊卑、长幼建造设计房间。炮楼为四角攒顶瓦,其它均为小青瓦硬山顶,中厅为小式大木构架,余为抬梁式小木构架。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采用了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在建筑物柱基、抱鼓、门槛、檐枋、雀替、楼板枋、挑头等部位雕刻有大量图案。挑头采取线刻、浮雕手法雕刻有“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案;檐枋、楼板枋采用透雕、线刻手法雕刻有“三官寿星图”、“三岔口”、“刘海砍樵”、“梁祝” 、“赴京赶考图”、“福禄寿图”等故事图案;其它部位雕刻有龙凤、麒麟、八宝、太极图等图案,雕刻纹饰则采用了云纹、龙纹、汉纹、缠枝纹、雷纹等。

清末庄园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清代传统的雕刻手法与技艺,是研究清末建筑雕刻技艺难得的实物资料,无愧为“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陈世美 陈年谷VS《铡美案》

说起《铡美案》,人们就会联想到公正廉明的包青天,命运多舛的秦香莲以及心狠手辣的陈世美,陈世美更是因此一跃成为“负心汉”的代名词。

然而,经人考证,陈世美其实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说来也巧,陈年谷和《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但事实上却不是同一个人。明朝安遇时的《包公案百家公案》就有提到陈世美的故事,且和豫剧《包青天》前半段情节极为相似,由此可见,考证不真。

陈年谷其人为官一生,有清政廉明之声。任饶阳县知县时,到任即微服私访,了解民情,首先整治地方治安,惩治当地恶霸“二虎”,并清剿土匪,一方为之平安。其后办学,兴修水利,深得民心。在任三年,考评为“届期报最”。在主持陕西乡试时,选拔了一批真才实学者,得顺治皇帝赞赏。在贵州任职时,广施仁政,主张并维护民族团结。曾入苗寨调查,清除苗民怨怼,推行公平纳粮,平息当地的苗民骚乱。其推行汉苗同等交纳,满人免纳的作法,对稳定边疆局势意义重大。在户部主管盐政时,以专卖治盐,成效显赫。其事其迹《均州志》中有载。

后来,昔日同窗向陈年谷求官未果,陈年谷送每人200两银子,以报答当年恩情。然同窗对此耿耿于怀,故将《琵琶记》改编为《铡美案》,将陈年谷映射为负心薄情的陈世美,以此辱骂陈年谷。这在当时,对陈年谷造成了不良影响,但因其声望均州人禁演《铡美案》,后世也多有人为之翻案拨乱以正视听。

总而言之,陈年谷确有其人,但与《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实则风马牛不相及。

龙山宝塔 古均州的嗟叹与守望

龙山宝塔与沧浪亭隔江相望,依势耸立在龙山嘴上。每当细雨蒙蒙、烟波浩淼之时,此塔踞崖临江,常锁云雾之中。烟云联树色,高峰耸龙头,山如烟雾龙,塔似海市之蜃楼,朦胧间宛如仙境一般,这便是“古均州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

龙山宝塔的由来据说是为了镇“龙颈”,免水患而修建。因其环丹江,压龙山,四周山势险峻,云绕山岫,烟漫峰峦,水霭雾障,故而使宝塔颇有几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韵致。亦可乘舟泛于丹江,远观龙山宝塔,似少女亭亭玉立,喜迎客来。若巧遇细雨霏霏之时,只见薄雾缭绕,宝塔时隐时现,恰似仙女下凡。

昔日的盛景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唯有那伫立山峦的龙山宝塔,千百年来与均州古城长相厮守,像一个历史的嗟叹,守望均州的时代巨变。

习家店官窑 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出处

习家店官窑位于丹江口水库北岸的青塘村,距古均州城约50公里,是元、明、清时期陕西、河南等地香客到武当山朝拜进香的必经之地。2008年,丹江口市在组织该村申报武当神戏时,有专家发现大量琉璃碎片,从而发现该窑址。

习家店官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五座明代官窑遗址。在该村发掘了3个完整的窑址,出土了大量滴水、筒瓦、板瓦、匣子、琉璃砖、支钉、垫片等琉璃构件。琉璃瓦件上“和记”二字的印记,瓦件的尺寸、胎质、釉色以及3种“龙”的图案等标志,都与武当山五龙宫、玉虚宫现存的瓦件标本相符。因而,习家店官窑被断定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的出处。

吕家河民歌 唱响汉族民歌第一村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位于武当山南神道中段,地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丹江口市官山镇境内。乡村野舍辉映皇家建筑,民歌俚谣伴随晨钟暮鼓。对吕家河人而言,歌唱,是快乐,是忧伤,是绵绵不绝的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村民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了秦、唐流放文化遗存和明大修武当带来的全国各地的传统民歌5000多首,曲调达79种之多。在该村还发现了长篇叙事诗30多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

伍家沟民间故事起源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是中国汉族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三集。伍家沟民间故事在价值取向上提倡孝道,主张勤俭持家;扬善弃恶,宣扬有恩必报,重视朋友兄弟之间的义气;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尊重读书人,推崇智慧,重视技艺。总体上是积极向善的,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伍家沟民间故事被称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其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原生态作品较多,地方色彩鲜明,源远流长,故事生态鲜活,故事活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等五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狗成亲》这类神话是在全国首次发现,从中可见原始社会以火为害和以狗为图腾的影子。另外,伍家沟地处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这一社会环境使汉族民间文化的这块活化石得以保存,使伍家沟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故事村, “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文化部授予其“中华民间故事村”的称号。伍家沟村故事中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还被录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民间故事集》,刊于亚非卷首篇。

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到伍家沟村考察调研,写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多次来大陆到伍家沟村进行民间文学田野调查,2012年3月21日,对伍家沟民间故事村题写道:“山村伍家沟,故事行天下。”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在为《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的序言中所述:“伍家沟民间故事这颗原本尘封在乡野之中的文学明珠终于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武当神戏 唱出来的故事

武当神戏是400多年以前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的音乐营养演化而成的当地独特的汉族传统戏曲种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唱大本头戏、连台本戏,以历史故事为主,以唱功见长。武当神戏唱腔、剧目丰富,如 “调子戏”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百转千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八岔子戏”的唱腔有五个调,一人主唱,幕后众人帮腔,幕前幕后互为衬托,独具特色。在2014年11月刚结束的“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由丹江口市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武当神戏《留女婿》一路过关斩将,捧回银奖。

山坡锣鼓 原生态的交响乐

山坡锣鼓的发源地――盐池河,因毗邻武当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道教音乐糅合进山坡锣鼓中,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盐池河民间文化――山坡锣鼓。这种山坡锣鼓,当时是大户人家为了给在山坡上劳作的雇工解乏提神,雇请乐师们在山坡上吹唱打奏,以提高劳动效率,故得名“山坡锣鼓”。盐池河山坡锣鼓与均州吹打音乐演奏形式大致相似,是以唢呐和笙、管、笛、箫等吹管乐与锣、鼓、镲、木梆等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形式。其风格粗犷、情感炽烈,其气势豪迈、威武雄浑,给人以波澜壮阔的画面感和炙热如火的情怀。

朝武当 丹江口民间传统习俗

武当山地区自古就有“朝武当”的习俗,不仅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在里头,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享受,这就如同清明扫墓总是与踏青郊游连在一起,“朝武当”实际上也成为了一种以爬山为主题的游乐方式。武当山是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地之一,又名太和山。太者,大也,将此字放在“和”之前,寓意深远。所谓“太和所谓道”,根底全在对“道法自然”的深信不疑。故而,在每年农历三月春光明媚和八月秋高气爽的时节,武当山上总是一幅游人如织,热闹非常的画面。

以往的香客们都会在参拜祖师神像后就封斋,回家后不吃荤,夫妻不同房,并带上黄布制成的香袋、香包前往武当山下集合启程。香客们还会准备旗、锣、万民伞、牌、鞭炮、执事及数十人组成的仪仗队,送至街头,鞭炮齐鸣,各香客的家属亲友均去放鞭送行,现场十分热闹。回来时迎接也是如此。香客在行程中,前面有一人持“朝山进香”的黄旗,每人手持一支点燃的神香,点完一支再燃一支,一举一动无不透着“朝武当”的虔诚和神圣。 丹江口传统习俗――朝武当。

上一篇:纪晓岚故居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下一篇:舒适护理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