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任务与自主探究的和谐统一

时间:2022-08-11 11:36:18

巧设任务与自主探究的和谐统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江省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的内容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前两课《各种各样的标志》和《标志知识知多少》的学习基础上,是对标志认识的创新。教学任务是设计标志和制作标志,包括Word软件的自选图形的绘制、颜色和线条的设置、图形的组合、写上标语等,是这课教学的主体部分。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代表一定意义的标志,这是难度相当大的事,不过,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如何引导他们设计就成了本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本课的新授知识为自选图形的认识和操作,对于标志设计,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操作的基础上,借助自选图形的设计组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自选图形设计标志。

教学难点:合理应用自选图形,体现标志设计的意义性和美观性。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本学科的知识架构,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为主,把“自主学习―尝试―分析、总结―评价”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志愿小分队”标志分析和标志制作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设计分队名称的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并重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五、教学过程

(一)巧设任务,特点概括

课堂初始,用环境遭受污染视频导入,引发学生环保意识,教师巧设任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始设计:在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之后,老师引导: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作为学生能做什么?”引发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引出“以‘环境保护、爱绿护绿’为主题的标志设计活动”。

优化设计:观看视频资料后,出示“我们能做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出示一组“志愿者在行动”图片,说说“你对志愿者的理解”。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志愿者的作用和特点(板书):勇于拼搏,不怕困难,团结协作,健康向上,有爱心,传递正能量。教师出示任务:学校要在每一个班级成立“志愿者小分队”,为每一位队员分发一顶帽子,为每一个班级制作标牌(PPT出示空白的帽子和标志牌)。如果你是“志愿者小分队”的组长,请你为自己的小分队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并且设置一个简单的标志。

设计意图: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出发,以身边发生的事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布置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尝试标志制作

在本环节中,通过图形展示,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图形经过组合可以代表一定的含义。通过教师提供的“导学资料卡”和讲解,在学生的示范操作演示下,完成标志的制作。

1.标志展示,理解标志的含义

原始设计:老师设计了一个标志图形,让学生说一说看见这样的图形会想到什么,图形代表怎样的含义,分析标志由哪些简单的图形组成。

优化设计:展示几个常见的标志后,概括标志的特点:简洁,醒目,由多个图形组合而成,代表着一定的含义。老师想为“志愿者小分队”设计一个团结向上、勇攀高峰含义的标志,你觉得以下哪个图比较合适?为什么?(PPT出示以下三个标志):

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图形的设计猜一猜它们代表的含义,学生能说出第2个标志有攀登高峰的含义。教师接下来提问:那么第1个和第3个图形又像什么,代表怎样的含义呢?它们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学生说出了第1个图形为帆船,第3个图形为风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出帆船可以代表一帆风顺、勇往直前,大风车则表示流转不息、前途顺利。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几个图形组合在一起,可以代表一定含义,并把这些图形称为标志。这样,学生对标志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选取图形,尝试操作

原始设计:选取一个图形,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图形制作步骤:插入自选图形,设置图形颜色、调整图形层次、组合图形等。

优化设计:选取其中的一个图形,探讨这个图形由哪些简单的图形组成,这些图形藏在Word软件的什么地方,如何找到这些图形,并根据教师提供的电子“导学资料卡”,自主探究自选图形的插入、设置和组合等。之后,在小组间展开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提供的学习资料、个人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协作等方式,初步尝试图形插入、设置等操作。

3.交流展示,熟练图形设置

根据提出的问题,逐一演示操作,学生在操作的同时说出操作的步骤:“怎样插入自选图形,怎样设置图形(填充颜色、线型),如何改变图形叠放次序及组合图形”等。在操作中,教师故意设置操作障碍,或设置失误操作,让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合理的方法,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放大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制作过程,掌握自选图形设置方法,设计练习和排除操作障碍,突出课堂重难点教学,解析自选图形的复制、微移、图层调整和多个图形的组合等,让学生熟练图形设置操作,为下面的标志设计学习奠定基础。

(三)发挥想象,设计标志,创作提高

展示“我是设计小能手”任务,为自己的小分队设计简单有意义的标志,并取一个名字。

学生根据前面学到的图形制作知识,发挥想象,设计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图形。教师及时出示作品评价表,在“能使用自选图形设计标志;标志色彩搭配合理,简单醒目;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设计的标志具有一定的含义”等方面为设计的标志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发挥想象,自主设计标志。

(四)优秀标志展示,网络作品评选

原始设计:学生展示作品,并介绍标志作品的意义。评选优秀作品,并为优秀的作品颁发奖章。

优化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出6幅优秀作品,作品提交到“作品评价网页”,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打开欣赏。每一组推选一名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说明标志由哪些图形组成,标志代表的含义及所用的名字。然后,每一组推选出3幅优秀作品,并为优秀作品添加一颗星。根据评选的结果,为获得前三名的小组颁发“最佳设计奖”和“最佳创意奖”等奖章。

设计意图:推选优秀作品进行网络评价,并颁发奖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

笔者多次在公开课、评比课中上这一课,在教学设计上参阅了多种不同的设计版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实践,在最终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师引导和“导学资料卡”的帮助下,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中,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富有一定含义的标志。笔者仔细研究了几次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细节,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精心设置合理的任务

任务设计从最初的“保护环境,爱绿护绿”标志设计转为“志愿者小分队”标志设计。教学实践中发现,保护环境的概念太宽泛,与学生实际还有一些距离。在改进的设计中,为“志愿者小分队”命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降低了难度。志愿者的特点提炼出:快乐、团结、有爱心、坚持不懈、热情服务等,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易于操作的,为后面的小分队标志设计做了较好的铺垫。教学中从学生设计的队名:快乐队、环保队、太阳花队、坚持不懈队、热情服务队、日月传爱心队、共享绿林队等可以得出,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最后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从分队标志中,发现学生不仅对标志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图形的组合、图形的设置的掌握也是水到渠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把需要使用的工具隐含在情境当中,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课堂导入时,创设一个学生易于理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会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大的兴趣。同样,设计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完成学习的主动建构

在“自主探究,尝试制作”环节,笔者先演示制作一个组合图形,讲解图形的插入,设置填充颜色、线条颜色、线型,然后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自主尝试操作,教师提供“导学资料卡”,如“小技巧帮你忙”“设置图形分解步骤图”等,让学生自主探讨自选图形的插入、旋转、颜色填充、线型设计等。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交流学习,使任务快速顺利地得以完成,充分发挥小组交流协作、互帮互助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提供用于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对老师设计的标志进行分析时,学生共同讨论老师在标志中为什么使用这些颜色,让学生说一说,绿色、红色、蓝色等在哪些地方出现比较多,它们代表的含义?比如,学生说出绿色代表环保、卫生,红色代表热情、奔放,蓝色代表天空、大海,这时,教师展示“颜色的意义”,让学生对颜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网络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在“优秀标志展示,网络作品评选”环节中,教学设计从简单的作品展示交流转变为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出优秀作品,传送到网站进行展示。经过小组推选,最终选出“最佳设计奖”、(下转第56页)(上接第42页)“最佳创意奖”作品,并为相应的小组颁发奖章。在展示作品时,让小组学生代表说一说标志的组成、代表的含义,(上图展示部分学生作品)“月亮和星星代表夜晚,我们的小分队是夜以继日不停地工作。”“我们的小分队由三颗爱心组成,表示有爱心,所以取名‘爱心队’。”“我们由五颗星组成,表示我们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全心全意的。”“三棵树代表树林,又有一个太阳,表示在阳光下,我们共享绿色森林。”在学生精彩的展示中,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以提升。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是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互评可以发现他人作品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被评价者接受评价的过程,也是反思自我的过程,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能促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改进和完善。评价的组织方式强调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

网络传输系统快捷、灵活,数据的采集、搜索、分析更加简易方便。网络评价信息能及时统计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起到激励、促进作用。

最后,为取得优秀的小组成员颁发奖章(右图展示作品奖章),学生激情高涨,兴趣大增,纷纷表示自己的作品也要提交到网站平台,进行展示交流、评选。小小的奖章虽然只是一枚纸质的图片,但是凝聚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为学生每一次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加以鼓励、表扬。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图形创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教师创设情境、巧设任务,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评价主动高效,效果呈现明显。整堂课学生保持了较大的学习兴趣,并始终处于探究之中,是笔者心目中高效的课堂境界。

(浙江省永嘉县实验小学 325100)

上一篇:他发现地球是“活”的 下一篇:贾樟柯&赵涛 电影不是万能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