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巧用古诗词,激发哲学教学的实效性

时间:2022-08-11 09:37:13

“美美与共”,巧用古诗词,激发哲学教学的实效性

“美美与共”,巧用古诗词,激发哲学教学的实效性

从源头上看,哲学与诗本是一体,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老子、黑格尔、赫拉克利特、尼采的哲学著作放射着经久不散的诗的光辉,而屈原、李白、苏轼、但丁、哥德的诗篇里回荡着千古不衰的哲学喟叹。但哲学深奥抽象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总感到非常困难,一方面是哲学对提高人们思维能力上的巨大诱惑,另一方面,人们对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的陌生乃至恐惧,让许多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哲学,要说爱你不容易。而古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经典的哲理,深得师生的喜爱。哲学的智慧与优秀古诗词的有效结合,可以在教学中“美美与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化抽象于具体,化晦涩于浅显易懂,化枯燥于趣味,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达到琴瑟和鸣的惊人效果。在笔者看来巧用古诗词激发哲学教学的实效性有以下几种方法可用:

1.利用古诗词创设情景,感悟哲学

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喧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主要讲唯物论中有关物质、运动、规律的知识。我受唐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启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国画,然后徐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可以形象而直观的看到物(草)、人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春风吹又生”。既讲清了相关的哲学道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以及对生活的顽强追求。

2.利用古诗词突破重难点,如虎添翼

正如“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一样,要上好一堂课,也必须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着手。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所以笔者认为,借助古诗词,适度选择,合理解释,精心设计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课时,就可以引用下面的一首诗,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生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3.组织讨论,开展师生互动

矛盾,是整个辩证法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矛盾分析法,觉得在哲学中这是最抽象的,不可捉摸。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课堂热烈而深刻的讨论中,引领学生思路,帮助其理清逻辑,轻松快乐思考,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例如在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首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六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让大家对其中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进行热烈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感悟哪句诗更优美,为什么?最后一致得出结论:王籍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比王安石的“一鸟不鸣山更幽”更好。因为唯其鸟鸣婉转,方知人迹不至,才显山更幽静,以“蝉躁”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躁和静、鸣和幽是什么关系?这种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矛盾”。

4.设置“陷阱”,促进师生共鸣

古诗词往往用朴实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使人增长智慧,通晓事理。讲授唯物论中“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时,必须讲清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是一种主动创造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观察同一客观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知识点,在第六课“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中表述得十分清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显然这个“立场”的角度不是唯一的,所以当我运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从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时,班上立即有同学朗读了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是从不同的阶级立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钻研的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渗透,既有利于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和哲学课的智育和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质以及发扬我国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奇葩的魅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上一篇:哲学何为 下一篇:有关科技奥运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