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分子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可溶性表达和尿液中的活性分析

时间:2022-08-11 09:29:44

膀胱癌分子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可溶性表达和尿液中的活性分析

摘 要 通过分离人胚胎肾细胞(HEK293)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包涵体复性的MMP1;采用融合表达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A)的方法获得了可溶性的MMP1TrxA复合蛋白,在TrxA蛋白和MMP1活性中心之间引入了一个肠激酶切割位点,通过酶切作用获得可溶性MMP1。明胶酶谱分析法对体外表达的MMP1和体内(尿液中)MMP1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TrxA蛋白能够显著提高MMP1的可溶性,且可溶性MMP1的明胶降解活性是复性的MMP1降解活性的 1.54倍,与尿液中的MMP1的明胶酶降解活性相当。因此,明胶酶谱法是一种有效的、高灵敏的MMP1检测方法,所表达的可溶性MMP1为小分子探针筛选提供了更可靠的分子靶点。

关键词 膀胱癌生物标志物; 基质金属蛋白酶; 分子探针筛选; 明胶酶谱

1 引 言

目前,由膀胱癌引起的男性致死率处于上升趋势。尽管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有了很大提高,但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仍然不佳,迫切需要针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诊断技术[1]。寻找新型膀胱癌标志物,开发非侵入性、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检测技术,将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水平,达到及时治疗的目的[2,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也被称为间质胶原酶和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同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在胰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和乳腺癌中的表达都有升高[4,5]。有研究表明: 在膀胱癌患者尿液中,MMP1可以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患者是否会发展为晚期或者高级膀胱癌[6,7]。目前,临床主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对尿液样本中的MMP1进行检测,但该方法耗时、尿样制备复杂,容易导致蛋白降解以及蛋白酶失活。因此,在膀胱癌诊断过程中迫切需要针对MMP1检测的简单、灵敏、快速的检测技术。

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体外和体内检测方法主要有小分子荧光探针、免疫印迹分析和ELISA等[8~10],但是免疫印迹方法成本较高, 需要靶蛋白特异性抗体、内参抗体以及二抗,检测费时费力,且一次检测的通量有限。Wigner等[11]利用小分子荧光探针快速检测了尿液中MMP9和MMP13的水平。该方法将MMPs的活性同荧光检测技术巧妙结合,具有高敏感性、快速、方便等特点,适合不同生物样本的分析,特别适合MMPs的高通量检测。目前,尚没有适用于MMP1的小分子探针检测方法。Kleiner等[12]建立了一种基于非还原SDSPAGE电泳和反相凝胶染色的蛋白酶检测方法,即明胶酶谱法,该方法成本低、简单, 适合血浆、组织细胞蛋白提取物或细胞培养上清液等多种生物样本的分析,灵敏度与小分子荧光探针法相当[13]。Roy等[14]将明胶酶谱进一步运用到尿液检测中,并建立了一个基于不同尿液中MMP9活性指纹图谱进行分类的肿瘤分析鉴定方法。

重组蛋白表达是小分子荧光探针筛选的基础,获得天然构象的重组蛋白一直是探针筛选过程的重点与难点,利用明胶酶谱法可以对重组蛋白与仍吹鞍捉行评估,以改进和加快分子探针的筛选进程。可溶性重组蛋白较包涵体复性蛋白更接近其天然构象,而MM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很容易形成包涵体,需要进行包涵体复性来获得活性蛋白。文献\[15\]采用特殊处理方法增加MMP1的可溶性表达,但是并没有分析可溶性MMP1同包涵体复性MMP1的区别以及同仍MMP1的关系。本研究尝试不同的表达载体,最终实现通过融合表达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A)的方法获得可溶性的MMP1,并利用明胶酶谱法对体外表达的可溶性以及包涵体复性的MMP1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证明, TrxA可以明显提高MMP1的溶解性;同包涵体复性的MMP1相比,可溶性MMP1具有更高的明胶降解活性,更接近体内MMP1的活性。本研究为MMP1的小分子探针筛选提供了更可靠的分子靶点,证明了明胶酶谱法是一种有效的、高灵敏的MMP1检测方法。

3.2 重组MMP1的体外表达

通过包涵体复性的方法获得活性MMP1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关于可溶性表达MMP1的报导则很少[14]。本研究在载体pET28a中表达含有His标签的MMP1催化结构域蛋白(MMP1His6)。结果表明,在37 ℃下,1 mmol/L IPTG可以诱导MMP1His6包涵体的形成。并且在4 h内,包涵体蛋白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在pET32a′载体中表达MMP1融合蛋白(TRXMMP1)。同MMP1His6相比较,TRXMMP1在MMP1His6之前含有TrxA蛋白,并且在TrxA和MMP1之间有一个肠激酶酶切位点。在25 ℃下,0.4 mmol/L IPTG可以诱导可溶性TRXMMP1的表达,但是表达量在2 h后达到最大值(图2)。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 MMP1His6存在于菌体总蛋白中,而不存在于细胞裂解液上清液中,而TRXMMP1在细菌总蛋白和细胞裂解液的上清液中都存在(图3)。上述研究表明,TRXMMP1是以可溶形式表达的,而MMP1His6是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TrxA能够增加MMP1的可溶性表达,并且可溶性的TRXMMP1表达同包涵体MMP1His6相比,所需的诱导时间和IPTG诱导剂量均不相同。

3.3 MMP1纯化及明胶酶谱活性分析

MMP1His6和TRXMMP1的C末端都含有His标签,可以通过镍离子螯合层析纯化。利用8 mol/L尿素溶液溶解MMP1His6包涵体,将包涵体溶解液进行镍离子螯合层析,用含100 mmol/L的咪唑的洗脱液洗脱MMP1His6蛋白,通过透析复性获得20 kDa大小的复性MMP1蛋白(图4, 泳道3)。可溶性MMP1(TRXMMP1)蛋白则表达在菌液裂解上清液中,将裂解上清液循环上样,通过镍离子螯合层析柱纯化出30 kDa的TRXMMP1融合蛋白(图4,泳道1)。融合蛋白TRXMMP1在TrxA标签蛋白和MMP1蛋白之间包含一个肠激酶酶切位点,通过肠激酶裂解后,TRXMMP1中10 kDa的TrxA标签蛋白以及可溶性MMP1(图4A,泳道2)通过镍离子螯合层析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纯化的可溶性MMP1同包涵体复性的MMP1具有相同的分子量大小(图4,泳道2和泳道3)。对纯化的融合蛋白TRXMMP1和可溶性MMP1进行明胶酶谱分析,表明两者都具有明胶降解活性(图4,泳道4和泳道5),而分离的TrxA标签并不含有明胶降解活性。同时,对可溶性MMP1和包涵体复性的MMP1活性进行明胶酶谱比较(图4,泳道5和泳道6及图5)。结果表明,可溶性MMP1的明胶降解活性为复性MMP1的1.54倍(明胶降解比率分别为22.2%和14.4%)。由于尿液中存在MMP2和MMP9,会干扰明胶酶谱的结果,通过超滤离心收集尿液中的MMP1组分,并移除尿液中高分子量50 kDa以上的蛋白组分(MMP2和MMP9组分)。结果表明,sMMP1的明胶降解活性几乎与体内MMP1的明胶降解活性一致(明胶降解比率分别为22.2%和25%)。这些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融合TrxA蛋白实现MMP1在体外的可溶性表达,并且可溶性MMP1相对于包涵体复性的MMP1蛋白更高的明胶降解活性,接近体内MMP1的明胶降解活性。

4 结 论

本研究利用TrxA实现了MMP1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并利用明胶酶谱法比较了体外表达的MMP1和体内MMP1的活性,结果表明,可溶性的MMP1活性高于包涵体复性MMP1,更接近体内MMP1的活性。结果表明, 可溶性的MMP1较包涵体复性的MMP1在小分子探针筛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为针对MMP1检测的小分子探针筛选提供更可靠的分子靶点。

References

1 Wood S L, Knowles M A, Thompson D, Selby P J, Banks R E. Nat. Rev. Urol., 2013, 10(4): 206-218

2 GAO Yuan, QIAO GuangMing, LI Na, GAO LinHai, TANG Bo. Chinese J. Anal. Chem., 2011, 39(12): 1926-1931

高 源, 乔光明, 李 娜, 禚林海, 唐 波. 分析化学, 2011, 39(12): 1926-1931

3 Liao D, Li W, Chen J, Jiao H, Zhou H, Wang B, Yu C. Anal. Chim. Acta, 2013, 797: 89-94

4 Bostrom P, Soderstrom M, Vahlberg T, Soderstrom K, Roberts P, Carpen O, Hirsimaki P. BMC Cancer, 2011, 11: 348

5 LIU XingChen, LI HongWei, WANG Ye, JIANG Kun, FANG XueXun, WU YuQing.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0, 31(1): 88-93

刘星辰, 李洪伟, 王 烨, 蒋 坤, 房学迅, 吴玉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1): 88-93

6 Durkan G, Nutt J, Rajjayabun P, Neal D, Lunec J, Mellon J. Clin. Cancer Res., 2001, 7(11): 3450-3456

7 ZHU FengYing, YU AiNa, QIU YiHong, SA YingLong, WANG Fu. Chinese J. Anal. Chem., 2007, 35(8): 1132-1136

朱凤英, 虞爱娜, 邱意弘, 撒应龙, 王 复. 分析化学, 2007, 35(8): 1132-1136

8 Lombard C, Saulnier J, Wallach J. Biochimie, 2005, 87(34): 265-272

9 Kupai K, Szucs G, Cseh S, Hajdu I, Csonka C, Csont T, Ferdinandy P. J. Pharmacol. Toxicol. Met., 2010, 61(2): 205-209

10 Wang Y, Shen P, Li C, Wang Y, Liu Z. Anal. Chem., 2012, 84(3): 1466-1473

11 Wigner N A, Kulkarni N, Yakavonis M, Young M, Tinsley B, Meeks B, Einhorn T A, Gerstenfeld L C. Injury, 2012, 43(3): 274-278

12 Kleiner D E, StetlerStevenson W G. Anal. Biochem., 1994, 218(2): 325-329

13 Hughes A J, Herr A E. Anal. Chem., 2010, 82(9): 3803-3811

14 Roy R, Louis G, Loughlin K, Wiederschain D, Kilroy S, Lamb C, Zurakowski D, Moses M.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8, 14: 6610-6617

15 Lu W, Zhu J, Zou S, Li X, Huang J. J Enzyme Inhib. Med. Chem., 2013, 28(4): 741-746

上一篇:成才视角下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策略探析 下一篇:音乐教育中的学科综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