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11 05:38:05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7例,分别给予升阳益胃汤加减方和枸橼酸莫利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变化。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4% ;对照组总有效率66.23% ;治疗组在胃脘胀满、善太息、两胁胀满以及嗳气反酸方面明显要比对照组好(P

结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胃不和证 升阳益胃汤加减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ailure digestion FD)是一种胃肠动力功能紊乱的疾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早嗳,嗳气,烧心,隐痛等症状,约占消化专科门诊量的20%—40%[1], 相关调查发现,FD与胃肠动力障碍,胃电活动异常和精神因素导致的内脏神经性增高有关。西药疗法通常通过药物进行制酸,促进胃肠动力,难以实现很好的疗效,且病情易复发。中医药更适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笔者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使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154例研究对象,随机的把他们分为相同的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7例。对照组男37例,女40例;病程在10到60个月之间,平均为25个月;年龄在19到56岁之间,平均为40.68±7.11岁;治疗组男38例,女39例;病程在7到48个月之间,平均为22个月;年龄在26到60岁之间,平均为37.87±6.01岁。由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症状等方面无明显区别(P

1.2 诊断标准。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Rome Ⅲ标准制定了西医诊断标准:诊断前出现症状时间在6个月以上,近3个月至少满足下面一条:①早饱感;②餐后饱胀不适;③上腹烧灼感;④上腹痛。并且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没有合理的器质性疾病解释。

参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修改制定中医肝胃不和辨证标准:主要症状:两胁胀满、胃脘胀痛、善太息;次要症状:嗳气反酸、苔薄选白、食欲不振、舌质淡红、大便不畅、脉弦。

1.3 入选和排除标准。严格按照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选择:年龄在18到60岁之间,自愿接受本次试验者。对于有下列症状的不在入选范围内:有内分泌、心脑血管、免疫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有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者;最近两个星期内使用过胃肠动力药、制酸药剂者;不能很好配合,不能完成全部检查及治疗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给治疗组使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方,主要原料有:10g归身、8g川芎、18g党参、20g黄芪、10g干姜、10g羌活、1g川连、10g甘草、10g柴胡、10g独活、12g白芍、12g枳壳。用400ml清水浸泡上述材料1小时后,用文火煎沸10min后最终得到200ml药汁,再加入300ml清水文火煎沸20min后得到200ml药汁,把2次药汁进行混合,早晚2次给患者服用。给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利,餐前半小时用50mL温水服用5mg,3次/日。疗程:两组都是4周一疗程。

1.5 观察指标。临床症状主要观察6项指标:两胁胀满、胃脘胀痛、善太息、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畅。对治疗前后第2、4周症状评分进行分别记录。

1.6 疗效评定标准。

1.6.1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进行症状评分,根据症状轻重分为4级。0分:没有症状;1分:轻微症状,需要有提示才能感觉到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2分:症状较为严重,已对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但是还能忍受;3分:症状非常严重,严重妨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不能忍受。

1.6.2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总积分为0;显效:症状、体征大幅好转,总积分减少70%以上 ;有效:症状、体征稍有改善,总积分降低30% 到70% ;无效:症状、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加重,总积分降低30%以内。

1.7 统计学方法。用X2检验进行计数,用Ridit检验进行等级划分,用t检验做计量资料。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经统计学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U=3.094,P =0.002(P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胃脘胀痛、两胁胀满、善太息、食欲不振、嗳气反酸、大便不畅等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

3 讨论

FD由于病情特殊,发病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现代医学还没有非常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使用生活和饮食习惯调节、心理干预以及药物治疗(如胃肠动力药、抑酸药、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但西药治疗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本病可以划分为中医学的“胃痛”、“痞满”、 “嘈杂”等病的范畴,通常由表邪入里、痰气壅塞、情志失常、饮食中阻、脾胃虚弱等症状引发中焦气机阻滞、升降不正常导致胸腹痞闷胀满不舒等一系列症状。《丹溪心法》曰:“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文中强调脾气虚弱,中阳不振以及升降失常是造成痞满的主要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现代医学家也对本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张北海等[2]指出肝郁是FD病理机转的主要中间环节,因为肝郁气滞,疏泄失调,使得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胃纳失权,导致水反为湿,从而产生之后的症状。李乾构[3]则认为本病机实际上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原因是脾虚,气滞是次要原因,而湿热、饮食、劳倦、感寒等通常是导致本病发作的诱因。笔者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实质属本虚标实,通常因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大多是情志抑郁,长期的抑郁伤肝犯胃,或因为过长时间的脾虚导致肝脏出问题,使得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中焦气滞,胃失和降,从而出现嗳气、痞满等症状。对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使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本病,少佐川连通过苦来清郁热,用白芍、枳壳、柴胡、甘草进行疏肝理气解郁,羌活、柴胡、独活进行升阳燥湿,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归身、白芍、川芎养肝活血,干姜温中帮助健脾升阳,方中辛苦、寒温、补泻、升降、润燥一起使用,通过调和的方法来慢慢治疗复杂的病机,从而实现调和肝脾,升降脾胃气机,自然病情改善。本方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调节,疗效要比西药对照组好,说明中医药治疗本病要来的更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池肇春.实用临床胃肠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805

[2] 张北海,张万岱,陈治水,等.中西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陈更新.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0,13(6):47-49

上一篇:通络活血中药外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下一篇: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