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为何成终生伤害

时间:2022-08-11 01:02:12

麦粒肿即睑腺炎,民间俗称“挑针”或“针眼”。无论是内麦粒肿还是外麦粒肿,切忌加压挤脓,否则容易导致细菌、毒素倒流,引起严重并发症。

卫生条件差、体质弱、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最易发生麦粒肿。幼儿、少儿是麦粒肿的易发人群,发病率农村多于城市。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发生l~2次麦粒肿,也有人反复发生。

麦粒肿一般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发病时,眼睑局部红肿、充血和触痛;近睑缘部位可触到硬结,有时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有的人甚至有怕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数日后毛囊根部出现黄色脓点。

该病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两类。外麦粒肿化脓后,若任其自破排脓,常因疤痕收缩而引起眼睑变形、外翻、上下睑裂闭合不全等后遗症,所以应特别引起重视。内麦粒肿又称睑板炎,开始眼睑红肿,但因睑板较深,疼痛较重。脓肿未溃破时,睑结膜上常露出黄色脓头。如果致病菌毒性剧烈,则在脓液未向外穿破前,炎症已扩散,侵犯整个睑板而形成眼睑脓肿。

婴幼儿患上麦粒肿,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孩子带来终生的伤害。患者雪丽的两次临床治疗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38年前的一个初夏,出生刚9个月的雪丽,右眼发生外麦粒肿。家人以为是一个小毛病,没有认真关顾。很快,小麦粒肿长成了一个大脓包。当时当地缺医少药,父母未及时抱孩子去较远的医疗机构看病治疗,只是采取土办法在家用缝衣针挑破脓包放脓。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全身器官还未发育健全,自身免疫功能有限,抵御疾病的能力差;再加上这种未经严格消毒的处理方法,致使小雪丽麦粒肿反复感染化脓。直到秋后,家长看到孩子右眼上睑溃烂出一个大缺口,才到一家诊所治疗。伤口虽然愈合,但孩子眼球和巩膜外露,上眼皮残缺,留下大片瘢痕,眼睛再也不能闭合。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孩子的右眼都是翻着的。

本来白白皙皙、长得很漂亮可爱的小姑娘,这只右眼却让人不堪入目。雪丽渐渐长大,越大越懂事,在人面前就越抬不起头,从不愿意仰面见人,常低着头用长发遮掩着这只让人看了害怕的眼睛。不仅如此,因这只眼不能闭合,眼睛得不到休息,长期接触外界,各种有害物质极易侵入,不断引起眼内炎症,雪丽的视力一年比一年差。 小雪丽长到17岁时,爷爷把她带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做了一次眼科手术,修补了右上睑缺口,但眼睛仍然闭不拢。给她手术的邓教授嘱咐,“过半年后再做第二次整形手术才能解决眼睛闭合的问题。”因这个手术需要数千元钱,家里拿不出来,故没有及时去做。后来又因结婚生子等原因,雪丽的第二次手术就一直拖延了下去。

雪丽39岁时,因眼角膜长期发炎而接近失明,还开始侵犯到左眼。在爱人和孩子的催促下,经亲戚介绍,雪丽来到国内外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龙道畴教授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准备做第二次手术。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右上睑疤痕挛缩,上睑闭合不全,巩膜炎症性红肿,右眼失明。经专家研究、制定了手术方案,由整形外科主任余墨声教授为雪丽成功实施了右上睑修补整形术。他首先切除了患者右上睑疤痕组织,松解挛缩疤痕,使上睑能完全闭合;然后,对上睑组织缺损部分,取同侧颞部带蒂超长(约5cmΧ1cm)、超薄皮瓣,转移覆盖缺损创面,把皮瓣移植成活。术后一周拆线,双眼均闭合良好,效果满意。患者感激出院,但仍然留下右眼不如左眼美观、两眼不对称的遗憾,右眼再也不能恢复正常视力。

麦粒肿发病时,最好用洁净湿毛巾给予局部湿热敷,每天5~8次,每次敷15~2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散,缓解症状;进行超短波理疗也可促使浸润和硬结迅速吸收,或化脓;还可在结膜囊内滴抗生素滴眼液。若治疗及时得当,一般能够好转或痊愈。对已有红肿硬结、疼痛者,在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当皮下或结膜下出现脓头时,应切开引流。外睑腺炎在皮肤面切开,切口应与睑缘平行,以免眼轮匝肌受损和愈合后瘢痕明显。如脓肿较大,应放置引流条。内睑腺炎应在结膜面切开,切口应与睑缘垂直,以免损伤过多的睑板腺。切开排脓后一般1~2天即可痊愈。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内麦粒肿还是外麦粒肿,切忌加压挤脓,否则容易导致细菌、毒素倒流,引起严重并发症。要特别注意,在脓肿尚未成熟时,不宜过早切开;切开前后切忌挤压脓肿。因眼睑和面部静脉无瓣膜,这样做会造成感染扩散,引起眼眶蜂织炎、败血症或海绵窦脓毒血栓等,甚而危及生命。若出现这种先兆,最好通过做脓液或血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相应有效、足量的抗生素,及早控制病情发展;若来不及,宜选用广谱抗生素,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眼眶与颅内扩散和败血症的症状,进行适当处理。同时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顽固复发者应检查有无糖尿病。

总之,患了麦粒肿,切忌忽视,特别是小儿发生麦粒肿后,要及时到医院看眼科门诊,由专家诊治或指导康复。

上一篇:我们选择分离 下一篇:年轻白领警惕过度换气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