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艺术长沙 魅力依旧

时间:2022-08-10 09:01:57

2009艺术长沙 魅力依旧

蜕变与革新:2009艺术长沙

孙国胜

两年前的9月16日,首届“艺术长沙”举办之时盛大的场面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如果当时有人在心里暗说这不过是艺术市场旺盛期的一锤子买卖,那么事实将给与正面的回应:2009艺术长沙又要惊艳登场了!“艺术长沙”从第一次举办之始并没有常规性的冠以“双年展”之名,因为主办方不希望“艺术长沙”是被时间牵着鼻子走的牵强之作,而希望展览应时、应势而为,继2007年首次举办后,2009“艺术长沙”在经过精密并且具有双年展的学术性的组织筹划后将再次呼之欲出。

2007年我们杂志曾经以天时、地利、人和来总结首届“艺术长沙”的举办。从2007年到2009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外部环境已经迥然不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艺术市场在内的诸多方面,拍卖行和画廊的艺术品销售也大打折扣,那么“艺术长沙”作为一个学术性的当代艺术展览能否风光依旧呢?我们不妨还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方面来谈。

天时:学术展览正逢其时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2006年开始进入到飞速发展的阶段,至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到阶段性的高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波及到世界各国,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市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之前作为重要增长点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出现大幅调整,至今依然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与艺术市场的冷淡相对应的是中国当代艺术非商业性展览依然持续升温。在今年年中,我们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对一些重要的艺术家进行了采访,大多数都表示今年的展览行程安排的很满。并未受到市场下滑带来的影响,方力钧就在今年举办了自己在台北的首次个展。2009“艺术长沙”依然坚持学术展览的方向,在规模上与2007“艺术长沙”一样,同样是邀请了5位艺术家参展。一方面,前几年火热的艺术市场使得当代艺术逃离出本来的边缘地位,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和时尚宠儿,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前来参观,这说明当代艺术在这些年的确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那么相信没有机会经常到北京当代艺术聚集区参观的长沙观众,能够有“艺术长沙”所提供的一个当代艺术的展示平台,一定不会错过:另一方面,在市场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家作品都在飙升,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清楚也静不下心来去分辨哪些才是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当代艺术。市场的调整也是一把双刃剑,价格下来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回归到去关注当代艺术作品本身,而不是整天去听四处满溢的高价叫喊声。从这个角度上说,2009“艺术长沙”为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地利:长沙的号召力日增

湖南,千百年来形成的湖湘文化气质悠久,近现代涌现出的时代豪杰曾国藩,政治领袖、刘少奇,艺术大师齐白石等等这些历史人物都成为湖南的自豪。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一届的“超级女声”为长沙赢得“娱乐之城”的赞誉,借助湖南广电集团强大的娱乐节目举办能力,湖南大力开展娱乐创意产业。湖南卫视开办了娱乐节目《天天向上》,把包括体育、舞蹈、演艺等等各行各业的能人里手请到电视台大显身手。而湖南经视在2008奥运年推出大型户外竞技类节目《奥运向前冲》则使全国想在电视镜头上露把脸的人都赶去参与。这些节目大大增加了长沙在全国范围内的号召力。2007年“艺术长沙”得到湖南广电集团的大力支持。展会期间,全长沙市主要道路插满了“艺术长沙”的锦旗,使“艺术长沙”成为长沙这个城市的一个节日。今年的“艺术长沙”得到了湖南经视的全力支持,那么借助成功举办《奥运向前冲》的全民号召力,今年的“艺术长沙”相信在全民参与度上会大大增强。

地利从大的方面讲是整个举办城市的环境,小的方面则具体到展场。湖南省博物馆作为2007年“艺术长沙”主场馆之一,承担了方力钧、李路明和王音的个展。今年它将独自承担展场任务。在2008年之前,湖南省博物馆在每年10月、11月期间每月就有10万人参观,这也使得2007年“艺术长沙”举办之时避免了艺术展览的“开幕式现象”(即开幕当天人头攒动,过后则门可罗雀的现象)。2008年初,国家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据馆方统计,在2009年3月20日免费开放一周年内,该馆接待中外观众159万人次,提供免费讲解4000余批次。特别是“清明”“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连续数天日接待观众近万人次,这一点保证了今年的艺术长沙不会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展览。并且湖南省博物馆自2007年第一次承办“艺术长沙”之际就有意在这次展览的基础上,开辟专门为当代艺术设立的当代馆,再经过成功承办2007“艺术长沙”的基础上,湖南省博物馆在当代艺术的展示方面应该积攒了不少经验,这会保证今年的“艺术长沙”中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人和:当代盛会当代造

“艺术长沙”能够在两年前成功举办,并在两年后再次筹备都得力于核心人物――湖南谭国斌美术馆馆长谭国斌的大力支持。谭国斌是这两届“艺术长沙”的主要赞助人。多年来谭国斌和当代中国重要的艺术家们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并且成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收藏家之一。他投资成立的谭国斌当代美术馆是2006年底建成开幕的民营美术馆,美术馆中2层共1300平米就收藏国画古玩和当代艺术品,其中当代艺术700多件。美术馆定位是非赢利性质,因为当代部分的藏品全部不出售。谭国斌自举办第一届“艺术长沙”始,就将展览定位于纯学术的展览,谭国斌的大力出资支持保持了展览的纯粹性。当然展览的主角并非主办者,而是参展的艺术家。2007“艺术长沙”选择了方力钧、李津、毛焰、李路明和王音五位艺术家作品参展,今年依然将“艺术长沙”定为五个联展,挑选了隋建国、岳敏君、曾浩、杨福音和“他们”艺术小组五人(组)参展。从今年“艺术长沙”挑选的五位艺术家看,更加注重了展览的多样性。2007“艺术长沙”五位艺术家都是以绘画作品见长,上次参展的艺术家中,除了方力钧展出了几件雕塑作品外,其他几位艺术家都展示了平面绘画作品。今年的这五位艺术家中隋建国是一位雕塑艺术家,而曾浩和岳敏君在近些年也都开始创作非平面的作品,“他们”艺术小组两位年轻艺术家更是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涉措。这几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能相对多样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发展背景下的风貌,因为如今全球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不仅仅局限在绘画领域,更加看重中国的装置、雕塑、摄影、多媒体等等形式的艺术作品。

2007年“艺术长沙”的参展艺术家中,李路明作为湖南籍的艺术家参与到其中,而今年的这五位艺术家中杨福音和他们小组的两位成员赖圣予、杨晓钢都是湖南籍的艺术家,在外地打拼创作多年后几位艺术家回到湖南老

家做展览,应该会受到格外的欢迎。上届“艺术长沙”参展艺术家中李津作为一位水墨画家最推崇大师齐白石,于是他在齐白石的故乡进行实地创作并展出;相类似的是,今年参展艺术家隋建国对领袖具有特殊的情怀,他去了曾经到过的橘子洲头,体验了把曾经的心境,并以橘子洲头的一粒沙为模型创作了作品,将在今年的“艺术长沙”上展出。“艺术长沙”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凝结了参展城市与当代艺术观念的碰撞,而使之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当代艺术盛会。

谭国斌:经济危机不影响办艺术长沙的决心

Q:2007年举办了一届,2009年相隔两年才再次举办,这是为什么?

A:两年一届是在2007年艺术长沙就确定下来的,也参考了其他双年展的形式,因为艺术长沙是一个主打学术的展览,这种双年展形式比较适合。

Q:2007年包火车去看展览,那么今年呢?

A:2007年包火车去长沙,已经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效应。今年我们正在联系航空公司,准备包一架专机,现在已经有大约200人的嘉宾队伍,展览的新闻会也将在飞机上举办。

Q:如何保证艺术长沙的学术质量呢?

A:23号开幕式之后,24号上午就是学术研讨会,邀请了评论家易英、吕澎作为主持。主要围绕着“当代艺术为何能在长沙开展”这个议题讨论的。因为2007年艺术长沙很成功,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艺术现象,从这个现象展开,再围绕着几位艺术家的学术历程,围绕个展讨论,呈现艺术长沙整体的学术氛围。

Q:今年选择的五位艺术家。是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

A:为何会选择五个人的个展来作为主体呢?这也是客观原因造成。五个人的个展在展览规模和预算上都比较容易把控,如果人数太多的群展很难保证做得精致到位。今年的五个艺术家包含了当代艺术的各个方面,从油画、雕塑到水墨,从成熟艺术家到年青艺术家,可以从全面的角度来透析当代艺术的整体。

Q:在第一届,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本人,尤其方力钧对整个艺术长沙的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那么今年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领头人物?

A:第二次主办这个活动,对于主办方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五个艺术家也都提供了自己的资源和邀请名单,我们现在已经将这些信息综合在起了。

Q:今年艺术长沙的赞助资金来自何方?湖南省政府对此活动又表示了怎样的态度?

A:谭国斌美术馆是主要的投资方,现在估算了一下,大约投入500万作为这个项目的资金,而湖南广电主要投人宣传和推广的人力物力,省博物馆提供场地赞助。2007年艺术长沙,湖南省政府也投入了20万的财力支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表明了政府的支持态度,也投入警力维持现场秩序。这一届我们也在争取政府进一步的支持。

Q:2007年展览之后,那些参展作品去向如何?今年艺术家的作品是否都到位了?

A:现在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基本已经完成了,最多的有七十多件作品,最少的也有二十多件,其中雕塑作品是专门为长沙市创作的,也将永远留在长沙市。2007年艺术长沙之后,作品的归属权全部是艺术家本人,因为这不是商业活动,对主办单位来说不会带来任何的商业操作和利益。今年同样,除了雕塑作品之外,作品依然由艺术家本人保留。

Q:谭国斌美术馆作为主要的赞助方,今年运营情况如何?今年的经济情况对长沙举办有没有影响?

A:谭国斌美术馆2005年开业,到现在已经4年了,基本保持了平稳的收藏和展览形势。今年大家都在说经济危机,但其实经济对我本人,对谭国斌美术馆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因为行情的变化,09年对于收藏作品来说是更好的时机。所以谭国斌美术馆也准备在今年加大收藏的力度。而艺术长沙是非商业的活动,所以和任何经济问题不挂钩,经济危机不会影响到它的举办和举办的效果。

Q:整个长沙的艺术学术和艺术市场氛围是怎样的?作为艺术的非中心区域,有没有什么困境?

A:长沙是娱乐和电视行业的中心城市,但是在艺术和学术上也非常不错。虽然有一些艺术家离开长沙到更中心的城市发展,但留在本地的艺术家也十分活跃地创作着。而且由于不是中心城市,反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艺术市场的行情波动并不大。第一届的展我们就展出了坚持在长沙创作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一届同样将呈现大批在本地的艺术家的作品。长沙的艺术氛围需要培养,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艺术长沙这个活动正是很好的培养基,经历了2007年展览后,五个参展艺术家在长沙的名气一下大了起来,很多人也都通过展监知道了什么是当代艺术。对当代艺术收藏也有了兴趣。这就是艺术长沙最大的贡献。困难当然有,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做好。

Q:您对本届艺术长沙有什么期待?

A:我有几个希望:希望艺术长沙能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展览品牌,以后一定也会引入国际艺术家参展;希望艺术长沙能够以双年展的形式坚持下去,一届比一届更好。

湖南省博物馆:艺术长沙一切准备就绪

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在“2007艺术长沙”中湖南美术馆承担了方力钧、王音、李路明三人的展监,并受到各方的大力认可。

湖南省博物馆在承办“2007艺术长沙”之前就曾与广东美术馆联合举办过《“人与人”一一广东美术馆中国当代美术藏品专题展》。展览场地完全能够胜任当代艺术的展览,该馆三楼临展厅面积7400多平米,其中展厅面积800多平米,空间高度近6米,能悬挂较大的艺术作品。在“2007艺术长沙”展览中,方力钧有一幅作品,尺寸为400×17750CM,悬挂上墙后,非常大气,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来没有在国内的博物馆用一面墙就完整的悬挂上此幅作品过,所以参展的艺术家们对展场都非常满意。并且湖南省博物馆一直都把承接包括当代艺术在内的多种形式展览作为方向,近一个时期以来湖南省博物馆做过《超越视觉――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经典摄影中国巡回展》、《古典与唯美一西蒙基金会藏19世纪欧洲绘画精品展》、《梦幻童话――珍藏版芭比、乐高中国巡回展》等各种类型的展览。

长沙的观众对湖南博物馆承办“艺术长沙”都认为很新鲜,也很支持。不少观众留言建议博物馆应该多办此类展览,开拓长沙市民的眼界。因为长沙平时的当代艺术展览并不多,但是这几年长沙的当代艺术氛围大有改观,长沙的艺术市场也在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如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自2004年创馆至今,已成功举办藏品展5次,收藏当代艺术作品逾百幅,绝大多数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如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周春芽、毛焰等。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本着对中国艺术史的承启为理念:以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进为目标;运用展监、出版、媒体宣传等手段,让长沙市民认识、了解中国当代艺术。

有了两年前的经验,2009“艺术长沙”湖南省博物馆更积极的参与其中,2007“艺术长沙”是由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简牍博物馆共同举办,而这次将为所有参展的五位(组)艺术家的展览提供场地。展览的形式目前基本确定,包括绘画、雕塑、装置作品。

两年前举办的“艺术长沙”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年里长沙的艺术市场也在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渴望了解当代艺术的长沙市民较之两年前也有所增加。“2009艺术长沙”湖南省馆在高校尤其美术学院也进行了宣传,预计这次参观展览的入会大大增加。博物馆方面应对大量人流已经有充分的而有效措施。目前,湖南省博物馆已经对良好展示“2009艺术长沙”有了充分的准备。

李路明:立足学术仍是艺术长沙的基调

Q:您作为第一届艺术长沙的主要参展艺术家之一,对其印象如何?评价如何?

A:首先,艺术长沙可以定位成纯粹的学术活动。它没有以商业的形式进行包装,没有冠名赞助商。策划人谭国斌是一个专业的收藏家,并拥有自己的当代艺术收藏博物馆,倡导收藏远离商业。其次,艺术长沙的规模巨大,并且配合湖南省广电总局进行宣传,湖南卫视更是破天荒的在黄金时间滚动播报艺术长沙的消息,并针对每个艺术家都制作了专题片,从而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令当代艺术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中。总体来说,第一届艺术长沙给人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当时嘈杂的艺术市场环境中,非常难能可贵。

Q:第一届艺术长沙您是参展艺术家,它搞豪华专列又远离商业,重视学术,打击艺术圈潜规则,这些如何看待?

A:在创立之初,策划人谭国斌便确定了整个艺术长沙的基调,那就是定位学术,远离商业。他进入当代艺术收藏领域比较早,怀着对当代艺术的热情和理想,收藏了大量的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长沙的举办初衷,除去能够盘活长沙的当代艺术气氛外,更是为了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举办展监,为当代艺术赢得声誉。

Q:你觉得艺术长沙作用何在?

A:艺术长沙的举办,对中国当代艺术肯定具有推动作用,尤其是除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之外的省会城市更是尤为重要,当代艺术的状态仍旧是边缘化非常明显,这是个事实。艺术长沙的成功举办,除去使学术化的展览得到彰显外,更使当代艺术的形式与长沙乃至湖南的大众产生了亲密的接触,为当代艺术的民司推广打下了基础。

Q:就你所知的情况,将上届和这一届做对比。有什么相同和差异?第二届艺术长沙有何了解?和上一届有什么区别?

A:目前,本届艺术长沙仍旧处于筹备阶段,细节问题也没有向外界进行公布。但是,鉴于第一届艺术长沙的巨大成功,我认为整体的规划应与上届差别不大。除了参展艺术家变更之外,活动的变化更多会反映在细节层面。比如政府机构将更深层地介入,长沙大众舆论相较上届更加包容和宽松,赶火车变为赶飞机等等。并且,本届艺术长沙,杨卫也将作为主要的策展人之一,与谭国斌共同策划,我想会办的更好。

方力钧:应该让人们对艺术习以为常

Q:你在07年艺术长沙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A:在长沙做个展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的一个想法。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一向都是在国际上以及国内相对国际化的城市里举办得多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或相对内地的城市要少很多,长沙应该算是这种类型的城市之一,所以就想有这样的一个交流,想把中国当代艺术引到中国因素最顽固的地方来做展览。当时我选的是湖南省博物馆,楼上展的是我的作品,楼下展的是马王堆美女以及那些最早的丝织品、绘画。这些在我们学习美术史的时候都是最早的艺术品。所以中国当代艺术能和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在一起做展览,也是我的一个很奇怪的梦吧。

Q:展览的效果跟你设想的结果相比如何?

A:整体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无论是从参观的人数,还是大家对艺术作品的不同争论、意见,或者是关注度,都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再就是因为我跟长沙很多方面的人都很熟,所以协调工作做得很好。那次艺术长沙之后,可能达成了一个效果,就是把长沙这个地方往“中国所有城市里面对中国当代艺术最关心、最活跃的地方”这个方向去推动。

Q:07年艺术长沙参观人数超过10万。这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A:这问题涉及到湖南省博物馆的专业性,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它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个非常专业的展馆,包括引进国外的一些大展览,或者给国内的展览做企划、策划都做得非常专业、非常好。博物馆的陈馆长是艺术长沙的一个重点人物,他好像每年都会到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去观摩和学习。有一个细节就能体现出湖南馆的眼界。我们中国的很多单位,你走进院子,可能都会看到一个牌子,写着“非内部车辆不得停放”之类的,但是在湖南馆博物馆的院里,写的是“内部车辆禁止停放”。就说他们把围绕整个博物馆的看展览的车位都尽可能提供给社会,哪怕只有个车位。

Q:如果一直都以非商业化为主要特色。会有困难吗?

A:其实这一点一直都是我比较反对的。艺术不应该刻意地和商业划清界限。如果能够协调得好的话,商业对艺术有很多好的作用。觉得商业对艺术只有不好的作用,这是一种奇怪的想法。我觉得应该在艺术的推广中加强商业的力度。当然可能在结合商业的过程中又会涉及到新的模式以及些限度问题,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怎么样来控制这个分寸,我想,时间长了可能会有办法的。

Q:09年艺术长沙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A:当初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理想。当代艺术的生成和发展在全社会里面是占了平面的一个边角的板块,没办法跟社会做一个良性的、有效的互动,或者更日常化、生活化。艺术应该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因为它跟人的真实生活很密切,而艺术最理想的状态是渗透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然我们起了一个头,就应该把这个话题不断扩大,让人们对艺术习以为常。这个话题跟商业化其实也是相关的,我们小时候用的茶壶、茶托、洗脸盆洗脚盆,印的图案都是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那时候艺术的传播渠道很少,也仍然通过这样一些途径让人们对艺术作品很熟悉。现在我们的很多展览开幕式做得很宏大,但是在后续作用上还是不理想。

毛焰:艺术长沙带来新模式新机会

Q:您对第一届艺术长沙整体印象如何?怎么看待第二届艺术长沙的举办?

A:可以说,第一届艺术长沙的热烈气氛感染着每一个参观者,这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作为策划人谭国斌先生开创了一个有别于一般双年展的全新模式。长沙第一次主持如此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展,邀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参展,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

支持,并与湖南广电总局等多方面有影响的媒体进行紧密合作,这在中国其他的省会城市是无法想象的。第二届艺术长沙我会以参观者的身份观展,我认为基本的运营模式会没有太大的出入,更期盼带来惊喜。

Q:您对长沙乃至湖南的当代艺术生态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艺术长沙对湖南艺术环境的作用何在?有什么不足?

A:长沙在“85”时在中国美术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对中国当代艺术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但是,近十年问,进入了蛰伏期,很多艺术家离开了长沙,到北京等地发展。湖南的艺术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本土的文化概念比较强,缺乏更开阔的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艺术长沙的举办,更多湖南籍艺术家参展,这对促进湖南当代艺术的发展作用显著,对湖南当代艺术原生态的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Q;艺术长沙与政府机关、娱乐事业、民营美术馆――湖南省文联、湖南广电集团、湖南省博物馆、谭国斌美术馆联手合作。这样一种政府与民间、社会精英与大众娱乐、经典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联姻。您怎么看?

A:一个完美的集合,也是一种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模式。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当代艺术仅仅以民间方式进行呈现相当有限。北京、上海乃至四川这种当代艺术比较发达的城市,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当代艺术的包容性更强,但是对于长沙而言,这非常必要。

Q:如果将此次艺术长沙和上届做个对比。有何异同?

A:通常首届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的不足。比如第一届由于场地的限制,展场略显分散。而此届艺术长沙的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会集中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这种细节上的改进会有很多,更人性化。

Q:对于您而言,在艺术圈一向保持低调,但保持了较好的创作热情,这次上海美术馆的个展就汇集了您近的大量作品,您的创作心态如何?如何保持?

A:其实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刻意去保持什么东西,只是多年创作形成的一种习惯。总体而言,我是一个比较“顽固”的人,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坚持,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我个人的艺术领域中去。一方面,这次展览是我近十年来代表作品最集中的一次个展,而我的创作相对比较缓慢,这个作品数量非常难得。另一方面,上海美术馆这个部级美术馆的平台,我的作品也能得到最高规格的展示,与观众能产生更好的互动,我很满意。

Q:近两年艺术环境的变化对您的创作心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反映到了创作中么?

A:实际上,金融危机对艺术家都会有不同层面的影响,但关键取决于艺术家的态度。对于我来说,金融危机本身跟我没有关系,对我也产生不了影响。任何领域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并进行整理,才能达到一个自我完善的结果。

李津:长沙是个有活力的城市

Q:在您看来,2007年整体的艺术环境是怎样的?除了目前经济危机对艺术品市场造成的冲击之外,您觉得这两年国内的艺术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A:从我个人角度讲,2007年很忙,在国内外都有很多展览,是非常活跃的一年。那时,人们对艺术的关注和热情比现在高。这两年,我个人感觉艺术家和关注艺术的人都开始理性了,有种热烈过去后的缓冲。

Q:湖南的当代艺术在全国的地位还比较薄弱,艺术市场也需要拓展。当代艺术学术氛围还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艺术长沙”得以成功举办的原因是什么?

A:湖南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长沙又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城市,由于这个城市诸多的吸引力和享乐资源的丰富,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同时,长沙也在这种交往里得到很多外面的信息。所以,长沙是开放的城市,又是一个刺激和享乐的城市,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有理由成功举办“艺术长沙”这个活动。

Q:“2007艺术长沙”在举办过程中的反响怎样?

A:2007年“艺术长沙”组织宣传非常好,媒体热情很高,应该是那一年非常重要的艺术活动。首先,方力钧本身就是一个关注的焦点,他是重头戏。我相信他为此次活动也做了很多。作为一个水墨画家,能在长沙展出很多就是在湖南创作完成的作品,也是通过作品表现了我对长沙的感受。

Q:整个“2007艺术长沙”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A: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到长沙就看到印有我们几人画像的宣传牌、幕布、灯箱、旗子。我走在大街上总有市民能认出我来。

Q:“2007艺术长沙”的举办也是湖南省文联、湖南广电集团、湖南省博物馆、谭国斌美术馆联手合作对结果,您怎么看待这种政府机关与民营美术馆、精英艺术与大众娱乐的结合?

A:谭国斌先生与这些艺术家都是朋友,所以有亲和力。政府机构的介入有一种名正言顺的感觉,湖南广电集团做娱乐节目是非常有经验和名气的,这样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我认为当代艺术的受众当然是年轻人居多,所以时尚的因素很多,但是艺术的知音定是少数人。

Q:2007年艺术长沙的成功举办也得益于当时繁盛的艺术市场和艺术环境,而从去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对目前的艺术市场和艺术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今年的艺术长沙会不会受到影响?

A:我认为影响不会太大,毕竟关注艺术活动的绝大部分人都是看客,这样也许变得更单纯了,只是参加个活动,看个展览而已。

Q:您觉得长沙地域或者其他非艺术中心区如何促进本地当代艺术的发展?以“艺术长沙”为例,它的连续举办能否推动长沙地域当代艺术的兴盛?

A:古老的城市有个共性,人们骨子里不容易认同一种与传统相悖的东西,因为底子太厚了。齐白石生于湖南,长于湖南,成于北京。不是说长沙地域文化阻碍发展,而是说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发展下去,使自身艺术没有被取代性和可比性。所以,外面的交流越多看自己就越清楚。

Q:您对国内目前整体的艺术环境有什么看法和期望?

A:我认为中国艺术需要一段反省。就我个人来讲,事情少点,闲散多点是好事。

Q:您这些年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得的品性,生活中您是否也是这种性格的人?

A:我表现的是我喜欢的,我一直认为画画就是表现愿望和喜好。

Q:整体的艺术环境以及市场的起伏对创作有没有影响?您觉得影响您自身创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A:有影响,但是积极的。影响我创作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本身。

Q:您对自己将来的创作和当代水墨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A:我对自己和水墨的未来都有信心。

王音:“艺术长沙”要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王音的印象中,2007年的“艺术长沙”原本只是涉及到方力均、李路明、毛焰、李津和

他自己的次单纯的小型联展,谭国斌美术馆馆长谭国斌本人亲自发出邀请,艺术家们欣然接受。然而在各方力量的不断介入下,逐渐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城市公共事件。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机场高速公路两边有很多海报,市中心也有很多艺术家的海报”。在王音原先的经验中,艺术展览原本应该是只和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等地产生关联的事件,而“艺术长沙”却别出心裁地将“艺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激发出许多创意。

其中最博人眼球的莫过于“艺术专列到长沙”,2007年9月15日,就在“艺术长沙”开幕式的前一天,艺术家、收藏家和评论家等近千人,搭乘火车专列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一路伴着轰隆隆的车声,共同前往长沙。这个举动本身就是种行为艺术,“一上火车,整个展览就开始了,”“连电台都搬到火车上来,”早已对大大小小各种展览了如指掌的王音说起这件事,仍然觉得是一次创举,“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新鲜。”长沙方面做出的细致工作让他颇有些“受宠若惊”,“你想想,参与这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前前后后有740多人呢。”在他看来,“艺术专列”最大的好处就是将平时不怎么见面的艺术圈同行都聚在一起,在火车车厢这个封闭式空间里,放松地谈天说地,餐车变成酒吧,畅聊艺术以及艺术以外的有趣话题,媒体可以随机采访。甚至电台、电视台也进行现场直播。这次前所未有的艺术之旅充满了活泼的气息和自由的氛围,所有这一切都给王音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王音的展览被安排在主场馆――湖南省博物馆。人流量之大,也大大超乎他的预想。具体数字他已经记不清楚,但却一直记得现场观众的热情反应。他在现场待了一两天,碰到许多前来参观的湖南当地美术院校学生,他们十分热心地向前辈取经,求知欲非常强。用王音的话来说,“艺术长沙”反映出湖南人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为天下先的胆魄,这是许多别的地区不具备的品质。虽然每个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展出方式都会有独到的想法,但面向公众的传播方式,“我认为这是好的。”在博物馆办当代艺术展,在他看来是开了国内的先河,由于博物馆的公共性,艺术家们的作品有了更广的受众。

整个活动主要由谭国斌馆长出资进行,同时艺术家自己的画廊协助做了布展等工作,湖南广电在宣传方面也贡献良多,这样,由多方力量合力打造出的“艺术长沙”显得颇为厚重。如此辛苦,大家的初衷却很简单: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尽绵薄之力。不过王音担心的是这类活动持续运行的动力有多强。“我认为这是一个付出(而非盈利)的项目”,他在活动中没有接到任何经济方面的要求,后来有人收藏展览中的画也是通过专业画廊进行的。“就算不盈利,起码也要考虑怎样维持运行吧,应该找个平衡点。”

2007年的“艺术长沙”为当代艺术在长沙本地做了一次绝好的宣传。不仅让更多的人关注当代艺术,而且之后这两年,长沙籍的艺术家纷纷北上发展,王音认为,这似乎也和当年的活动有潜移默化的联系,至少对本土艺术家“走出去”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湖南以外的艺术家,包括他自己,也因这次活动开始关注长沙及其当地的文化艺术。2009年的“艺术长沙”再度邀请王音作为嘉宾参与,一贯低调的他自认力量微薄,不过能有这样一批热爱当代艺术的人将“艺术长沙”不断发展下去,也让他颇感欣慰。

曾浩:会做的更细致更完善

Q:请比较一下去年和今年的艺术长沙。

A:上一届我去过,展览做得比较严肃认真。有了去年的经验,他们应该会做的更细致完善。

Q: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参加艺术长沙?

A:参加每一个展览对艺术家而言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无论那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展览,艺术家要做的功课就是把自己的作品做好。

Q:对艺术长沙有什么意见吗?

A:没有,我相信会越做越好。

Q:你比较关心什么问题?

A:艺术家比较关心的就是展览的场地,想了解展览现场的场地有些什么限制,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作品更好地展示出来。

Q:到目前为止对本届艺术长沙流程了解多少?

A:有一个流程表,执行应该也没问题,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岳敏君:“艺术长沙”促进艺术更自由地表达

Q:2009“艺术长沙”将会展出您的哪些作品?

A:都是这几年画的新作品。我以前画过一个“场景”系列,我想把这部分作品放到这个算是革命发源地的地方,也许对历史的探索有一定意义。另外我选了一些超现实主义作品,比如达利、米罗等几个艺术家的画,做了一些处理,去掉场景中一些重要的东西。我觉得超现实主义是一个艺术里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来源于梦境。弗洛伊德开始提出它,很多艺术家发现“超现实”能够开启人类想象的空间――它跟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但又不是真正的现实。“社会主义”这个词本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概念,但是似乎也有一种梦境的感觉,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行。所以,展出方式是在展览馆内的墙上挂满“场景”的作品,里面有个小房间,展出超现实主义作品。两者进行对照。

Q:您对长沙的当代艺术现状有什么了解?

A:接触过很多次,我和当地艺术家交流很多,对当地的环境很熟悉,也曾经在长沙做过一些小型展监。个人感觉那边的艺术教育系统还比较滞后。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运用自己的理念去创作?这个好像没人教他们。也许学校教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式,所以许多年轻艺术家的理念和国内早期绘画理念接近,他们最开始的作品直接进入现实题材,表现对象很多都是煤炭工人、农民等等,我觉得这和教育有关系,视角过于单一。我们的传统教育只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如果选择了一件事情是正确的,那么其他事情全是错误的。我觉得这种教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而变成了道德规范的教育。

Q:你觉得“艺术长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A:湖南就像很多地方一样,它的艺术生态现状是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或者知道外面的人怎么观察这个世界,怎么思考艺术、怎样面对人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促进。上一届“艺术长沙”s后这两年,从湖南也出来了一批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人在个很安逸的环境里待得太久,就会懒得动脑筋了,一旦有这样的展览出现,可以重新激活自己的创作思路,继续自己的创作。所以“艺术长沙”是很积极的。

Q:“艺术长沙”是政府机关、娱乐传播单位、民营美术馆联手合作的项目,您对这样“跨界联姻”的方式怎么看?

A:过去政府所遗留下来的体制,比如宣传部之类,我觉得它们做的东西跟艺术创作没什么关系,它们所要承载的是一种管理和思想。民营企业就不受这些东西的影响,它相对是一个自由的东西,但是它在运作的时候也往往会遇到缺乏资金、缺乏支持这样

的问题,所以必然会找到企业、事业单位来支持。在我看来,“娱乐”这个东西是个幌子,貌似是与“娱乐”结合,其实是增加了一个面具。这个面具针对的是传统体制。只要跟娱乐。市场联系在一起,便会减小直接的>中突和对立,起到了的作用。好像越娱乐越没问题(笑),正如我们说到市场一样,似乎越市场化,大家越自由。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好像越市场就越跟政府的管理系统没有太大关系,它可以抛弃管理的责任,所以娱乐化也是无奈的事。

Q:娱乐化的宣传没有好处吗?比如向大众进一步普及当代艺术?

A:本来通过娱乐的手段也有一些正面影响,对广大观众认识这个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大家意识到:艺术原来也可以有很多别的形态,并非原来他们所意识到的固定形态,比如一个人在看徐悲鸿的马的时候,可能觉得那个就是艺术,别的都不是。但是有了“艺术长沙”这样的展览,对他的审美可能多一些参考。但是这种普及是以娱乐化的手段进行宣传,更多的还是规避风险的作用吧。

Q:您对艺术长沙最看好的是什么?什么是它持续发展的动力?

A:之所以在内地做很多这样的展览,我觉得还是不停地夯实获得艺术自由表达的基础,要不然只有几个人瞎折腾,缺乏广泛的基础,对艺术发展也不太有利。

Q:您还记得上届“艺术长沙”的情景吗?比如“艺术专列”这个创举?

A:我是例外,当天有事,是第二天坐飞机去的。这种做法也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关注当代艺术,关注自己的生活。国内当代艺术发展这些年,也对很多人的思考、创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多影响,都是积极的,起码不是僵硬和僵化的。

Q:如果要对比这两届“艺术长沙”,您觉得有什么差异?

A:我觉得没有太大差异,就是不断延续,把这种展览形式不断做好,就0K了。非常前卫、实验的展览目前在湖南地区可能还没法做。

Q:您当时在现场和观众交流了吗?

A:我也到现场去看了,但是跟观众没有太多直接交流,更多的是他们自己面对作品去思考。有些作品可能他看了以后觉得挺发懵的,但是过个年半载,可能慢慢就在脑海中清晰了。这个判断不是即时的,要经历一个过程。

“他们”:湖南不缺乏好艺术家

Q:今年参加艺术长沙的原因是什么?身为湖南籍的艺术家,对此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期望?

赖圣予:也没什么特别的期望,就是很正常的一个展览,只不过是第一次回老家做展览。湖南的当代艺术可能只有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一些,所以这个机会也挺难得的。

杨晓钢:我们是被邀请参加的,也受到了易英、杨卫的学术推荐。我们回家乡做展览肯定是比较激动的,这么多年都没回去过了。

Q:今年参加艺术长沙准备带多少作品过去?

赖圣予:十几件、二十件左右。年初我们在荷兰办了一个个展,这是今年在国内的第一个个展。这也是比较集中呈现我们这么多年来创作的一个机会,展厅给我们安排了400多平米,我们可以把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放一些,我们也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集中地挂在国内的一个展厅里面,观众肯定也会觉得很新鲜。

Q:湖南的当代艺术在全国的地位还比较薄弱,艺术市场也需要拓展。你们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杨晓钢:其实也不能说薄弱,湖南很多当代艺术也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些艺术家都去了国外或者北京这些地方去发展了。

赖圣予:基本的原因在于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文化的地方性比较强;另外湖南也没有类似湖北美院或四川美院这样的美术学院体系,所以很难留下一些美术人才,大量有才华的艺术家都流失去了外地。其实湖南并不缺乏艺术大家,像黄永玉、齐白石都是湖南人。

Q: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提高湖南当代艺术的影响力?艺术长沙的连续举办能否推动长沙地域当代艺术的兴盛?

杨晓钢:我觉得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也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艺术系统。谭国斌先生现在自己在做当代艺术博物馆,我觉得这个推动会更大,这样就会有一个长期的场地持续做下去。

赖圣予:湖南并不缺乏好的艺术家,而是缺乏长久以来建立的体系。湖南人现在已经开始有这个意识了,从连续两届艺术长沙的举办来看,湖南的艺术家和收藏家都比较齐心,包括湖南广电、湖南省博物馆对此都很支持。

Q:2007艺术长沙。无论是在豪华列车上召开艺术研讨会,还是湖南广电集团的加盟,都体现了一种娱乐化的倾向,你们怎么看艺术与娱乐二者之间的结合?

赖圣予:其实大家去看这个事件的时候是娱乐的,出发点是好的,当时的“艺术列车”把北京艺术圈各方面重要的人都拉过去,去关注湖南,也让湖南来关注北京艺术圈这些有一定成就和一定资源的人,大家相互学习,也是一个比较包容、开放的姿态。所以说娱乐,其实也是有学术上的贡献的。

杨晓钢:娱乐化只要不等同于低俗化就不是一个坏词,可以活跃一点,用一些新的方式来介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Q:2007年艺术长沙的成功举办也得益于当时繁盛的艺术市场和艺术环境,而从去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对目前的艺术市场和艺术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参加2009艺术长沙,你们有没有担心的地方?

赖圣予:没有什么担心的。真正好的艺术家也没受到什么影响,我看他们的展览也还在做,而且我们的学术活动、大型展览还比往年更多了。

杨晓钢:07年是艺术市场最好的时候,艺术长沙做得很好、很火爆,但是今年的投资一分钱也没有减少,反倒还在增加,这说明大家对当代艺术还是充满信心的。

Q:局部或整体的发展能否带动非艺术中心区学术和市场的发展?

杨晓钢:那当然会的。如果长沙发展得好、对当代艺术有需求的话,不断会有画廊介入,不断会有艺术家去长沙参加展览,自然而然体系就会慢慢建立起来。湖南人性格中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强烈的,所以我们倒是不担心湖南不接受当代艺术,只是时间问题。

隋建国:寻找长沙

Q:对长沙这个地方怎么看?

A:我之前没有去过长沙,因为“2009艺术长沙”我才第一次去长沙。我对长沙具有很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是的故乡。我是50时年代出生的人,我的前20年生命都是在的笼罩下成长的,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终生都会受到的影响。当然有一些人觉得那个时代曾经伤害了他们,但是我觉得能经历那样一个时代对于我的人生是幸运的,我觉得我和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但他不是神。所以当我来到的故乡,我觉得很亲切,站在橘子洲头我浮想联翩,的影响始终在我的血液中

流淌。

Q:为什么参与到“2009艺术长沙”中来?

A:“2009艺术长沙”的主办方之前找我谈,因为两年前的“艺术长沙”是5个画家参展,这次他们希望能有一个雕塑家参与到展览中来,于是找到我。正好我对的故乡还是有特殊的感觉,我也想去那里看看,去一些曾经去过的地方,能在长沙做展监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我就这样参与进来了。

Q:长沙当代艺术氛围怎样?

A:当然不如北京,但是目前长沙有人要推动当代艺术,来努力在长沙营造当代艺术的氛围,我觉得也应该支持。

Q:今年在“2009艺术长沙”上的参展作品是什么?

A:我去了长沙以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什么叫长沙?关于这个问题我也问了好多长沙人,大家都跟我讲长沙名字的来源,长沙人的特点啊,长沙的景色啊,长沙的美食等等,这些都代表了长沙。什么叫长沙?这很抽象,其实什么都行,应该说全部长沙地界的东西都是长沙本身的特征之一。所以我选择了在长沙橘子洲头捡的一粒沙为原型,将这粒沙利用扫面、三维等技术放大。本来我捞的这粒沙大概3毫米的直径,我准备把它放大到5米高,放大之后它不再是一粒沙,也不是一块石头的模样,而是一个建筑的样子,但是还是那粒沙本来的形状,名字就叫“长沙的沙”,我想这粒沙也能够代表长沙。

Q:那么“长沙的沙”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A:谈不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我就是想,长沙人经常在湘江边游玩,经常路过看到橘子洲头,那么他们是不是知道长沙的沙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现在把一粒长沙的沙放大了,他们就看到原来长沙的沙是这个形状的。中国古代公孙龙有个著名的说法叫“白马非马”,那么长沙的沙也是有特点的,也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

Q:因为雕塑作品对安置环境有要求,在展出时会摆放在哪里?

A:我去看了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场,我选择了户外摆放,就在靠近湖南省博物馆门口的处空间,这样大家一进来就有这么一个庞大的雕塑进人眼球。

Q:这件作品展完以后,准备怎么安置?

A:我希望这件作品能有长沙的人收藏,把它放置在长沙的某个地方。如果《长沙的沙》这件作品脱离了长沙这样个具体的环境,那它就是一团废铁,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和语境,意义就会被掏空,其他地方的人看到《长沙的沙》不会有特殊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成长在长沙。

杨福音:谁说长沙不是中心城市

Q:2007年已经举办过一次艺术长沙,2009年依然以5个艺术家的个展形式呈现,您对在长沙举办这种展览有什么评价?在发展现当代艺术方面,长沙作为非艺术中心城市,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困境?

A:哪个城市是艺术中心城市?上海是吗?广州是吗?南京是吗?北京也只不过相对集中一点。本来长沙也并非是电视艺术中心城市,可现在湖南卫视却打下了一块大江山。所以事在人为,不要随便搞中心。湖南的文化有中原文化加楚文化的厚实基础。湖南什么都不出,但一出人物,出大人物,一出学问,出大学问。故此,我非常乐意参与09艺术长沙活动。

Q:同时参展的几位艺术家都是从事油画、雕塑等等创作形式的艺术家,您作为唯一的水墨画家参加这个展览,是否说明水墨创作依然在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A:还是叫中国画好,不要叫水墨画或实验水墨画。水墨画的叫法,外国也有。这样一叫,容易混淆,此其一。其二,近代以来,也有将水墨画、彩墨画取代中国画的称呼,例如徐悲鸿这一路,企图以西画改造中国画,最后还是搞不过齐白石、黄宾虹等本土派。其三,水墨画的称呼,意在否定中国画的笔墨。而真的一旦否定了笔墨,那还有什么中国画可言呢?就如同京剧,否定了京剧的唱腔,那还有什么京剧可言呢?笔墨、唱腔就是规矩。没有了规矩,一切的创新便毫无意义。当代中国绘画其所以没有开出一个崭新的面貌,其根本原因在此。

Q:近几年艺术市场的出现对艺术创作有较大的影响,起码在北京地区我们看到。艺术市场部分取代了学术评论,成为艺术品创作和价值评定的新标准。那么在湖南地区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您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A:以后,中国绘画开始回到自身发展的正确轨道,自由创作之风已形成。眼下的问题是,画家要能与市场拉开距离,不要被市场牵了鼻子,否则永远只能解决饭碗问题,关键是要出人,要出大画家,要出能延续中国绘画史的大画家。以后,又是30年了,好像仍未出人。也许有,画坛又舍不得花力气去找,也许要耐着性子再等些时日吧。学术乃是第一位的,市场是第二位的,搞得好,将学术与市场结合起来,就完美了。当前学术不景气与整个学术界的腐败、造假、抄袭之风有关。同时极少数的真正画得好的画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垃圾画家,垃圾作品太多,故垃圾评论亦太多。没有正常的批评之风的学术空气,艺术市场要想正常,要想繁荣也不可能。

Q:经济危机对艺术行业有影响,那么今年在这种情况下艺术长沙依然能够举办,您觉得最重要的动力在哪里?

A:经济危机对艺术行业有没有影响?可能有,可能也没有,一个投资方,可能投资在房地产、股市吃了亏,反过来投资艺术,正好赚了。而且经济繁荣与否,国家兴盛衰退与否,与艺术与艺术家的消长,从来不是正比。唐代盛世出了李白,乱世出了杜甫。自古盛世治世出人物少,乱世衰世多出英雄。你看民国38年,那样的乱世出了多少人物。关键在人,清初出了,清朝就将中国绘画推向了高峰。近现代出了齐白石、黄宾虹,才值得我们骄傲。优秀的画家并不一定不出在“非艺术中心城市。”

Q:对长沙乃至湖南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有哪些期待?对于“艺术长沙”的举办,会给湖南地区的艺术氛围带来哪些影响?您对此又有哪些期望?

A:“艺术长沙”并不是地域性的活动,而是全国性的。所有的活动,不论在哪个省市举办,只要办得好,它的意义就是全国性的。

Q:1993年,您从湖南书画研究院调广州书画研究院。2006年您又在家乡长沙年嘉湖畔设立杨福音艺术馆并长期免费开放。是怎么想的?

A:广州适宜居家,在此地,我得到了安宁,得到了时间。有了时间,就能画画,别的奢望没有了。我在长沙设艺术馆,好比一个儿子在外头赚了钱赶快买些吃的用的回去孝敬父母。

上一篇:“我的艺术无须定义” 下一篇:云下皆众生(现实的“剧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