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古典诗词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时间:2022-08-10 08:20:02

妙用古典诗词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明,也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学。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反过来说,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带有它所处时代的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那个时代的面貌。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文学运用于我的历史教学中:

1 巧用传统文学作品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现在,情景教学模式已经较为普遍的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历史学科由于自身特点的要求,教师们大都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剪辑部分影视作品来创设情景,这种创设情景的方式固然有它的长处,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大部分影视作品因为要考虑其商业价值和观众的审美情趣,都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加工,甚至是虚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去甚远。用它去创设情景,一方面会对学生形成误导,另一方面由于影视作品已经包含了创作人员的思想,那么它必然会大大缩小学生的思维空间。而用传统文学作品创设情景则不会有这种担忧,在学习《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时,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用吴伟业的《圆圆曲》中的句子:“恸哭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作为一个论点。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马上反驳了我的观点,鲜明的提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失败是因为起义军自身原因”的观点。并把它与唐末黄巢起义的失败进行了比较。

2 引用传统文学作品,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事件

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样式在表达上都注重语言文字表达的简练,朗读时押韵。因此大大减低了记忆的难度且记忆时间长久,不易遗忘。而历史学科恰恰又是一门记忆量比较大的学科。若能引用传统文学中描绘历史事件的作品帮助学生形成记忆.则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教科书的编者在书中也引用了较多的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记忆。如七年级上册中就有“夏传子,家天下”(出自《三字经》)。我在教学中也试着引用了一些《三字经》中的片段来帮助学生记忆。如在学习东汉历史时,我引用了“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来帮助学生记忆“光武中兴”以及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在学习南北朝历史时,我引用了“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来帮助学生记忆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和它们的都城金陵;在学习唐朝文化时,我引用了“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来帮助学生记忆“古文运动”的两大领袖:韩愈和柳宗元,诗歌的两大宗师:李白和杜甫。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浩如烟海,可资引用的也多如牛毛,如被誉为“诗史”的唐代杜甫的诗歌,宋代陆游的诗、王安石的诗、辛弃疾的词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3 妙用对比诗词,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书本的介绍上,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记忆中,没有深入思考,更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这些恰恰是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的内容。于是我也尝试着运用古诗词,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楚汉之争》时,针对项羽的失败,我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观念: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却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那么项羽的失败到底是他自己所描述的“时不利兮骓不逝”呢?还是有他的必然因素呢?一开始还有两派观念的争论,但第二天同学们在展示其自学结果的时候,观念基本一致觉得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有的同学甚至还引用了的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作结。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我先展示了唐代李商隐的两句诗:“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在简要的介绍了诗歌的含义之后,我告诉同学们这首诗所描绘的事物与隋朝一项重要的工程有关。唐代另一位诗人皮日休是这样描述它的“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那么,这个工程到底是什么呢?你同意哪一位诗人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呢?问题抛出之后,那一节课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学、合作和探究,基本掌握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辩论对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隋炀帝的历史功过有了自己的评价。

4 适当运用古文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让历史课堂更有“历史”味道

许多的历史事件,我们的先辈已有定论,如在学习秦朝灭亡原因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贾谊《过秦论》中的句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学习项羽失败原因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句子:“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适当运用这些定论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历史课堂更有历史味道。

总之,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只要我们在历史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学作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逐步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刍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下一篇:小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