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华庭一期工程地质分区及地基基础处理分析

时间:2022-08-10 05:45:21

中信华庭一期工程地质分区及地基基础处理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信华庭一期工程地质分区及地基基础处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信华庭;工程地质;地基基础处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Minneapolis citic first perio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vision and foundation analysi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itic Minneapolis; Engineering geology; Founda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信华庭为一大型住宅小区,位于汕头市潮阳区牛头山至望头岭低山丘陵地带,规划总用地面积217300m2。拟分期开发建设。

本文针对一期场址多元复杂的地形地貌单元和地质结构,先根据勘察结果进行工程地质分区,然后对各分区的地基土岩层进行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并根据各分区建筑物层数及地下室底板设计标高,提出各幢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基(包括桩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基槽开挖后进行验槽,对局部异常地质体及地基处理地段采用压板试验进行地基土检测;对桩基处理地段则采用静载试验结合大小应变进行测试。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目的。现各幢建筑物地基基础部分已通过竣工验收。

作者作为本工程勘察项目总负责人,全过程参与工程勘察、地基基础方案论证及参与解决地基基础施工过程碰到的各类岩土工程问题,因此,本文内容详实、全面反映工程实际情况,尤其欢迎岩土工程界同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岩土工程技术的提高。

一、工程概况

汕头中信华庭一期住宅小区由7幢6-15层住宅楼(1#-7#)、9栋11-18层住宅楼(8#-16#)、2-3层商业中心、1座5层超市办公楼、1-5层小学及1座会所组成,设置1-3层地下室。场地三面环山,总体西南高东北低。一期建筑场地处于边坡、一级台地(含库区)及二级台地之中,场址详细勘察共布钻孔206个,根据各钻孔孔口黄海高程(16.78-55.43m),反映场地地势高差变化大,上述各级平台也存在不同微地貌单元,因此,建筑规划设计部门根据场地所处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特点,充分考虑小区建筑物总体景观效果,致小区内规划各栋建筑物层数、建筑外形、地下室底板设计标高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应结合各幢建筑物现状场地标高、规划地下室底板设计标高、建筑物层数及各自所处场地的地基土岩层分布情况,合理选择地基基础处理类型。现将一期各幢建筑物所处的场地标高、建筑物层数、地下室层数及规划基础底板设计标高列表说明如下:

二、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及地基基础处理分析

1、场地地貌概况

本建设场区北、南、西三面环山,东面为324国道,东部和中部区域较为平坦,所处地貌单元属丘陵坡地,坡顶外植被繁茂,山顶标高变化在61-75m,平均70m,坡底的标高为15-19m,总体坡底与坡顶高差达60m,所以小区内各栋建筑高差大,坡体和地基的岩土组成主要为花岗岩基岩及其风化带和残积层组成,局部覆盖有坡积及山前冲(堆)积物。

2、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及地基基础选型分析

根据场区各地段地基土岩层分布情况,结合现状场地面高程、拟建各幢建筑物和地下室层数、现状场地面高程及规划±0.00地坪标高,结合场地各地段的地基承载力,经综合分析,可划分如下A、B、C、D共4个工程地质分区:

图1

A区:即商业中心,超市办公楼、小学、会所及第1-4幢地段。该地段典型土层分布情况见如下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2代表性工程地质剖面图

该区浅基础承载力多由第2土层冲积相可塑态粘性土或第3土层砾质粘性土(残积层)控制。其中第2土层不连续夹呈软塑-可塑态的灰色粘土夹层,致该层承载力较低(fak=120-150kPa);而第3土层则相对稳定,承载力较高(fak=200-250kPa),均匀性较好,适宜作为本区拟建建筑物浅基础持力层。结合本区各幢建筑物地下室底板标高,商业中心、办公楼可以第3土层为浅基持力层,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筏式基础;而小学、会所及第1-4幢为多层建筑,可以第1-3土层为浅基持力层,通过适当的浅层地基处理,采用筏式基础类型,即可满足其承载力及变形要求。

B区:即第5-7幢地段,该地段土岩层分布基本与A区相同,但该区岩土工程特点是钻探期间北侧位于原水库坝址处,地势高出5m左右,且素填土厚度较大,呈松散-稍压实状;而第2土层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态,强度较低;第3土层残积砾质粘性土不均匀包含较多孤石及穿插基性岩脉;第4层全风化岩带中也包含较多孤石,构成桩基施工的不良工程地质因素。结合拟建建筑物为15层高层建筑及地下室底板标高,建议对拟建建筑物范围内地势较高地段(坝址处)填土予以挖除,并将场地回填至设计底板标高后采用预制桩与桩间土构成复合地基处理方式,对浅部地基土层进行改良,再采用筏式基础类型,也可化解采用桩基础桩尖遇孤石无法穿越的问题。

C区:即第8、11、12、15、16栋地段,该地段位于原水库库区,近期已填平。

本区的特点是各栋层数为11-18层,而且部分地段地基第2土层分布厚度较大淤泥层,第3土层残积土北侧地段埋藏浅而南侧较深,钻探调查结果反映该层中仅见零星孤石,好似对预制桩沉桩影响不大。因此,建议该区可采用通常使用的静压预制桩基础类型,但桩基施工过程,第8、11、12幢较为顺利,而第15幢处打桩初期统计已施打桩数68根,断桩数21根,断桩率达30%,说明本场区地质情况尤其复杂,现有勘探孔孔距仍过大,勘察钻孔反映的点仍不能有效代表面上的地质情况,经专家论证,并充分考虑工期、效益及其它各方面因素,决定通过加密基桩,减少桩基设计单桩承载力,从而减小静压管桩入土深度及其终压值,进而避免较多出现断桩的情况来解决上述问题;第16幢地段同样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该地段静压管桩桩尖入土深度、终压值未满足桩基础要求就出现断桩的问题,也不致影响工期。

D区:即位于北侧边坡的第9、10、13、14幢地段,该区地基特点是基岩总体埋藏较浅且起伏变化大,局部岩石,总体上部为残积土,下部越靠近山坡,基岩面埋深越浅。建筑物依山而建,针对上述地形地质情况,结合建筑物外地坪标高,设计方于第9、13栋设置3层地下室,经专家论证,符合广东省建设厅关于限制使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通知(粤建管字【2003】49号)中关于采用人工挖孔桩的有关规定,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桩径1.20m,有效桩长小于20m);而该区北侧靠近山坡的第10、14栋南半部设置2层地下室,其2层地下室底板黄海标高为28.80m,因地下室底板已至基岩面,则基础处理采用柱下独立基础;而上述两幢建筑物北半部受山坡原始地形限制,无设置地下室,其外地坪与小区外环路路面持平,基础处理采用人工挖孔桩,考虑到建筑物及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同一幢建筑物内北半部人工挖孔桩桩底深度应不小于南半部独立柱基基础底板埋深,其桩底黄海标高为25.0m。总体上第10、14栋南侧地下室顶板与北侧人工挖孔桩承台顶面持平。北侧施工过程应进行基坑验槽,如遇现场地质情况与地质报告不符,应加强施工勘察,及时调整地基基础处理方案。上述同一幢建筑物采用不同基础处理型式,或采用不同的桩基持力层,应考虑由此引起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问题。

上一篇: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质量与管理 下一篇:简析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