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洋车\马车满街跑

时间:2022-08-10 02:49:06

当我们习惯了出门开车、打卡上车,翘首企盼地铁开通的时候,回眸一下老青岛的交通工具,别有一番味道泛黄的老照片上,人力车夫一只脚高高抬起,可见其步伐轻盈,矫健,青春的脸上一抹知足的笑容被牢牢定格,“看来今天生意不错”。另一幅画面上,一白一黑两匹高头大马,还原了“马路”的由来,能驾驶着这样的马车,想必也是一件威风凛凛的事情,没见驾车人的座位都是“高高在上”的吗?

上世纪早期的交通工具,也许没有今天这么迅疾舒适,但却独有一份历史的沧桑感,尤其当它们与客居青岛的名人有所交集。血汗营生――老舍把人力车夫写避小说

5月25日,位于黄县路12号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开馆以后,老舍及他笔下的《骆驼祥子》与青岛的那一段佳话,再次被人们津津乐道。《骆驼祥子》中那个地位卑微却拥有梦想,命运多舛却从不轻言放弃的人力车夫祥子,其实就是以30年代青岛的人力车夫为原型创作完成的。

1936年。客居青岛的老舍为了准确描写人力车夫,常常沿着黄县路行走,转弯走到当时的“东方菜市”附近,那里是洋车夫扎堆的地方。老舍跟车夫们聊天,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形态以及车子的结构、车把的样式,分享他们生活中的欢乐和苦难。最后,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祥子。

德占青岛后不久,拉客人力车由日本引进到青岛,也称洋车。1915年,日本人在青岛开办“日轮公司”专事拉客人力车制造,长达30多年。中日两国商人在青岛开办了多家车行,如中国商人开办的“悦来”车行,“福永成”车行等。车行购买人力车从事载客,人力车夫按月交赁银(即租赁费)。人力车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著名作家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回忆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的生活时写下了一篇文章《忆青岛》,对青岛人力车夫大加赞赏――“我初到青岛,看到人力车夫从不计较车资,乘客下车一律付与一角,路程远则付二角,无争论者。这是全国所没有的现象,”从中也能看出当年的车费很是低廉。据档案记载,1938年,人力车的价格是:包车一天十小时,定价1.5元。当年,在青岛大戏院听一场戏的价格是在4毛到1块钱之间。1936年,因为车价太低,人力车夫收入微薄,5000人力车夫上街示威,要求减少车租,增加车资。尽管收入低微,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从事这项营生,直到1947年前后,青岛的拉客人力车始终保持在3000~4000辆,是市内最主要的客运交通工具。

靠卖苦力吃饭的人力车夫算得上是当时社会的底层,青岛地形高低起伏,上坡下坡,道路崎岖,车夫们用自己的双腿奔跑换得全家人的生活费用。但是有时碰上不讲理的美国兵,不仅连车钱要不回来,挨几个耳光也是常有的事。最惨的是一个叫苏明成的车夫,1947年3月,他拉了一个美国兵到目的地后,美国兵下车后不给钱,苏明成讨要车钱,谁料美国兵当众拿出刀子,行凶杀人,这一暴行随即引发了青岛市民的一场反美大游行。

1946年后,政府命令要求三年内禁绝人力车载客,以公共汽车的发展取代人力车。首先,禁止人力车的生产制造,然后让从业的车夫改行。1947年以后,人力车数量逐渐减少。解放后,人力车作为人压迫人的运输工具,被彻底取缔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共汽车。

“体面”的马车,风光一时的出行工具

除了“洋车”之外,当年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对于青岛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和崎岖的道路而言,马车其实是更为适宜的交通工具。早在德占以前,就有专门载人的马拉轿车,德占后,欧式拉客马车传人青岛。这种马车比较华丽,车棚装有玻璃车门,故又名“玻璃车”。欧式马车开始仅为德人乘用,后来,德商开始在青岛开办马车行,如“汉斯”马车行“飞龙”马车行等。

1914年后,中国人开办的马车行多用中国式拉客马车,这种马车多为篷车,车篷用帆布制作,可撑开或折叠,用以遮阳或防雨。拉客马车有单驾和双驾之分,青岛地形复杂,道路陡坡很多,拉客马车以双驾居多。

上世纪30年代初,客居青岛的现代著名作家、学者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曾写过一篇散文《青岛》,文中说到“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老舍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五月的青岛》里则写到:“马车都新油饰过,马虽依然清瘦,而车辆体面了许多,好做一夏天的买卖呀”。

在青岛生活过20余年的作家王统照曾经坐着马车前往青岛的棚户区,他在散文《青岛素描》中写到他与朋友坐马车从辽宁路到东镇,再到西镇见到的青岛的景色――“c君为要另给我一种印象,叫了一部马车把我们载到东西镇去。……日落时马车在青市的最西偏处。那是著名的马虎窝。海岸上的木板屋与草棚,中间有不少的家庭在这荒凉的地方度日。……我在车中不停地注视。矮矮的木屋,有的盖上几十片薄瓦,有的简直是用草坯。……马车穿过这里,一些黄瘦污脏垂着鼻涕的孩子前前后后的呆看。”他以极其真实生动的笔触,以一颗怜悯之心,看到了人们荒凉贫寒的生活最为苦难的一面。

马车站也称马车院,是马车停放起点站,既是马匹喂养的地方,也是车夫的住宿地,在云南路,大窑沟,馆陶路和大港附近都有马车院,马车的运客线路分为市内线路和市外线路,市内一条从云南路起,途经费县路、泰安路到天津路、中山路,转到大沽路为终点站,另一条始自云南路,经费县路,兰山路,太平路莱阳路,到汇泉体育场,中山公园为终点站;另外还有从台东镇到中山路的线路等等。跑长途的马车则集中停在馆陶路附近的马车院里,往来货物和乘客。

一般来说,马车车篷内可对坐四人,车夫坐在车篷前赶马车。车票按里程计算,可独乘也可合乘,亦可半路搭乘。1939年,青岛市颁发营运马车价目表:从大港码头到火车站每位5角,从台东镇到四方每位1元四角,从中山公园到海滨公园九角钱。

据统计,1947年,青岛市的马车数量是130辆,比前一年增加了30辆,可见数量还是不少。然而,马车院的异昧常常引起周边居民投诉。1948年的《民言报》上登载了一封读者来信,标题是《马车站气味难闻,附近居民受不了,希望卫生局想一想办法》,呼吁尽快解决马车站里马匹散发臭味扰民的问题,另外,马粪也造成了城市污染。

青岛解放后,随着公共汽车的增加,马车逐渐销声匿迹。

上一篇:市南旅游吹响“景点整合”集结号千万大礼回馈... 下一篇:做大:打造资源整合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