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与幼儿科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时间:2022-08-10 02:36:04

问题导向与幼儿科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基于此,现代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从“学到什么”转变到“怎样学习”。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教法,旨在通过幼儿自主探究、体验、交流,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探索创造力。它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不谋而合,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科学活动;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幼儿的三个层次九种基本需要中,包含有理解客观环境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这些论断都表明了幼儿对学习科学的需要。目前,满足幼儿这种学习科学需要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教师问题的导向,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发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发展。

一、有序的教学情境,是探索学习的基石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创设了有序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有效地探索学习,发挥教育环境的功能。

1.培养良好的活动常规,让幼儿的探究学习更有实效性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幼儿是操作的主体。如,有序地在操作台上操作;管好自己的物品,合理放置;不与其他物品混合,分类取放等。如,在科学活动《多变的色彩》中,幼儿操作台上的4~5种的基本色调应有序放置,不与其他的颜色相混合;滴管应放在固定的位置,才不会混合使用;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台上操作,幼儿间不互相影响,养成良好的活动常规,才能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幼儿的学习内容更具生活化,并凸显趣味性、游戏性

幼儿对整个世界多是未知、充满好奇的。他们会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探索世界,从而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经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过程。这是每一个幼儿天性的表现、自然的表露。如,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发现小球不听使唤到处滚动,怎么办?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并以此为契机设计了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在活动中,我继续引导幼儿观察球的滚动,幼儿发现不管是大球,还是小球都会朝四面八方滚动。我提出问题:“你能想出办法帮小球站稳吗?”引导幼儿积极探究让小球站稳的多种方法。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操作―解决,在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了新知识。

二、精辟的教学问题,是探索学习的核心

幼儿探究式学习,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幼儿在探究学习中,刚开始处于无目的的摆弄材料阶段,没有明确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幼儿经常会出现探究盲点。基于此,我们要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或问题的主动提出就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提出问题

问题导向是引导幼儿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因此,我们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启发性和适时性。适宜性就是难易要适度;启发性就是问题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适时性就是发问要捕捉最佳时机。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我先让幼儿猜测杯子、椅子、八角巾、罐子等会不会转动,并又适时地提出启发性问题:“你能让看似不会转动的物体转起来吗?”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探索,而不是盲目地操作。

2.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其核心部分应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提出问题,是智力活动的表现;解决问题,则是认知策略出现改变的标志,是智力发展的标志,是个体成长的标志,所以,要给幼儿留有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有探究发现、经验验证、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因此,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提出问题:“请小朋友对每一种材料都去试一试,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让他们转起来?”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3.形成解释

对幼儿来说,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尝试运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问题形成有一定依据的解释,是幼儿知识学到得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探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对问题形成有一定依据的解释(只要有一定的基点为中心,物体就会转动)。结果性是指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能对问题形成从感受、理解、解释,最后获得发现,并能用习得的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如,他们通过活动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汽车、洗衣机、电风扇的旋转等都是通过物体的转动,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经验。

三、有效的交流评价,是探究学习的途径

有效的交流评价,是智力发展的表现。幼儿的交流分享是获得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活动中应为幼儿多提供交流互动的空间,让师幼间、幼幼间的交流促进幼儿的成长。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我提出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难题吗?“老师的摩托帽螺丝松了怎么办?”“磁带的磁条拉出来了怎么办?”让幼儿运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别人的经验,最后获得知识的建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的摩托帽螺丝松了怎么办?”有的幼儿说用螺丝刀;有的说用钥匙;有的说用刀片;有的说用指甲……“磁带的磁条拉出来了怎么办?”有的幼儿说用筷子;有的说用手指头,有的说用铅笔等;答案五花八门,却又充满智慧。学生都能充分运用自己学到的转动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老师与幼儿平等对话,允许幼儿对问题有不同解释,存同求异,鼓励差异,尊重多元,在交流中幼儿学到了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大徐卖芋 下一篇: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