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坚持 才见长效

时间:2022-08-10 12:33:15

摘要: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开放的大作文观,顺应作文教学规律,坚持引导学生随笔积累、拓展阅读、互批互改,教师言传身教,整个作文教学就会收到长期的效果。

关键词:坚持;随笔阅读;互评;“下水”

如今,学生害怕作文已是不争的事实,只要你是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高年级语文教师,总会经常听到学生不愿写作文的话语。很多语文老师也在不断探索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但收效不大。原因在于有的教师依然未有尝试开放的作文观,还处于自我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之中,从而使训练脱节。因此,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个老师的事情,而需全体语文教师长期共同努力才行。唯有坚持才见长效。那我们应坚持做些什么呢?

一、坚持――随笔积累,唤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作文,孩子们就不会感到累,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快乐地投入写作活动。写出的作文也才会“言之有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兴趣比训练技巧更重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笔者认为,随笔积累是培养兴趣的最佳途径。教师是否发现,有时学生偶尔觉得有话要写了,可是满肚子的话倒不出来,原因何在?还是在于平时的语言积累太少。光教给写作方法,那就等于给了建筑工人一张施工图,却没给他们建筑材料一样。这样,写作兴趣从何而来?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是积累先行。随笔内容要广泛,包括读书笔记,如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优美词句或感想,还有对生活的观察与发现。

1.课堂随笔。阅读教学时,我在带领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彩语段的同时,牢牢把握读写结合的原则,积累课文中精妙的词语、句子、有特色的句群,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仿句、仿段、仿篇,通过模仿练笔,掌握语言的范式。另外,还可以由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倾吐的欲望,抓住随笔的最好契机,让学生一吐为快。在记录指导中要顺应作文教学规律和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课堂上的随笔积累训练,能让学生积累大量优美的句子、段落,更重要的是切实地锻炼了学生写说的能力。

2.课外随笔。课外随笔素材有两方面的内容:(1)来源于生活。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眼睛成为摄像机,让耳朵成为录音机,随时随地捕捉信息。不论大事小情都将自己的感触用日记、周记、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2)来源于课外读物。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有足够的课外读物,他们在看书的过程中会有精彩的发现,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孩子们记下来,与同伴们分享。长此以往,写作有了充足的素材,学生就会想象丰富,童心活跃,就不必为无话可说而煞费苦心了。

3.分享随笔。不管随笔内容长短与否,好劣与否,孩子们都渴望被人表扬,被人知晓。只有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我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孩子们充分地展示一周的随笔成果。长此以往,不仅能让学生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坚持――创造机会,广泛阅读

课外阅读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最好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佳途径。想成为写作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这也为学生的随笔积累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1.建立图书角。书籍来源于学生的捐赠。我鼓励学生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都是建立图书角的好书,我们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

2.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教师发动学生把他们读到的好书向全班同学推荐,并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流。

三、坚持――教师下水,言传身教

教师写“下水文”,作用是明显的。首先师生心灵得到沟通,无论写得怎么样,学生都会被感动的。而且,写作技巧在感动中也得到潜移默化渗透,学生就不会再把习作当成是一门高深莫测的课程。其次是教师亲自写作才能体会写作的酸甜苦辣,指导时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找出阻碍学生写作的症结。然而,要想收到高效的“下水”效果,必须抓住“下水”时机。

1.导前“下水”演绎。例如,我在教写有关母爱的文章时,先渲染一下气氛,深情款款地讲述自己母亲的感人事迹。然后让学生也学老师这样说说自己的母亲。可喜的是,在讲述的时候,学生也像老师一样深情款款,洋溢着浓浓的爱母之情。这是多少讲解都换不来的。

2.导时即兴下水。语文课具有一定的生成性,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比如,指导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时,学生写出的人物特点不鲜明,于是我就改变指导策略,跟学生去写同一个人,学生先说,教师再“下水”,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能从迷雾中走出来,对描写方法不必“言传”而达到“意会”。

3.批改后下水。学生的习作,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整理、总结,得出学生最主要的、最具代表性的通病和薄弱环节,然后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下水”。

教师写“下水文”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下水”,和学生一起在作文的海洋中前行,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坚持――互批互改,共同进步

如今有些老师精批细改,耗时耗力,等习作发下来,学生也只是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里了。这样的作文教学,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写完交给老师就完成任务了。我们教师必须扭转这样的局面,要让学生明白,评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步骤,只要还没评改,本次作文任务就不算完成。要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互改这一环节,必须注意几点:

1.互评前师先改。教师在指导学生评改习作时必学自己先审阅一遍学生的习作,了解本次学生作文的优劣之处,找出一两篇最具代表性的习作指导学生修改,或通过比较“下水文”教给学生方法,而教师批改作文必须及时。

2.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至于修改文章的方法,应在教师示范中总结得来。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评改:(1)格式是否正确;(2)书写是否工整;(3)有无错别字;(4)句子是否通顺;(5)标点是否正确。以上五项都属于语文的基本问题,学生是不难做到的。然后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选材是否典型合理、结构是否自然清晰、开头结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当然,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优点。在互批互改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评改活动,从而深刻地记住作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过程,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把写话、习作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积累、阅读、评改,缺少了这些训练,任何作文教学活动都显得枯燥而空洞。如果我们能把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统一的整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地、不间断地完成,就能收到理想的结果。唯有坚持才见长效。

参考文献:

林树.浅议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漳州教育信息网,2011-09-15.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谈创新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