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轻松解读《祝福》

时间:2022-08-10 12:05:31

点面结合,轻松解读《祝福》

《祝福》是鲁迅先生第二部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尽管经历了多次教材的修订,现在仍属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小说单元的重点篇目,似警钟长鸣,社会意义历久弥新。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距,浮光掠影式的讲解抑或咬文嚼字式的挖掘都会使课堂沉闷、使学生对文本生厌。我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探究尝试后,感觉效果颇佳。

以作品解读作品,点(单篇作品)面(作家、作品、创作主题)结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鲁迅作品,让他们对鲁迅的作品主题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由面到点(正在学习的文本),最后再加以综合,提升到面,加深对鲁迅作品主题的认识。这样既做到“温故而知新”,又可以新知巩固旧知,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水平。如教学《祝福》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重温作者刻画人物的经典语言,如“从口袋里排出九文大钱”“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细脚伶仃”圆规一般的杨二嫂等。然后让学生试答,大师笔下的祥林嫂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通读文本、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后,为把握主旨,我仍采用了点面结合、以作品解读作品的方法。先以作者在《灯下漫笔》中的精辟论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为引子,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把它作为把握主题的主线。然后就此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分别出现在小说的哪一部分?外貌有哪些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生存状态?2.祥林嫂的三种人生状态是如何印证鲁迅先生对中国百姓命运的精辟见解的?3.祥林嫂是怎样做奴隶的?有无反抗精神?4.是谁让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人物的?

学生对四个问题一一思考,依次解答。前两个问题答案的核心正是前面所述鲁迅先生的精辟见解:中国老百姓的命运也只有“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分析第四个问题“是谁让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时,学生在找到文本中具体所指的“元凶”后,教师适时点拨,“让人连奴隶都做不得,最多等同于牛马,任人宰割”这种命运非但祥林嫂有,社会底层的妇女都无法幸免。那么“元凶”不只是一个鲁四老爷,一个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似的人物,一个柳妈,一个鲁镇上的人。真正的元凶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和国民意识。由此提炼出小说的主题是对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以婆婆、大伯为代表的封建宗族和以深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柳妈为代表的国民所构成的社会的批判。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让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据此引领学生总结鲁迅作品的深刻性在于: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孔乙己、被封建礼教埋葬的祥林嫂、为革命献身却被愚昧麻木的国民吞吃鲜血的夏瑜。一部作品,一个点;一个悲剧人物,一个主题;鲁迅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及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祝福》一文的教学难点是分析鲁迅作品“改造国民性”的现实意义。对这一难点的突破,我还是因循守旧法:由点及面、点面结合。自己不做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重读《孔乙己》《药》《祝福》等鲁迅的作品,分析其中写看客的文字,然后联系现实,思考改造国民性有无现实意义。让学生写一篇随感,以写作训练强化鉴赏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教无定法”,对于深奥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解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屋建瓴,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泊头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新课标下如何上活美术课 下一篇:改革教学评价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