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学习策略 促进自主识字

时间:2022-08-10 10:39:36

探寻学习策略 促进自主识字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已知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之下,通过有意识的独立思考,形成一个自觉性的学习规则。这个自觉性的学习规则恰恰又是形成各种学习方法与技巧的不变的基因,二者相互影响又有机统一。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策略,既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益,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

一、规律为先,促“举一反三”

低年级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同时又以直观形象的认知为主,所以越是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学生越容易把握,且能触类旁通。识字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识字规律的引导,促进学习的迁移,实现“举一反三”。

1. 寻根溯源。

汉字部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掌握常见汉字部首的音形义,就容易批量理解和识记含有这些部首的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字分属117个部首系统,其中84字是部首字。各版本教材第一学段识字量基本涵盖了这300字,其中80%安排在一年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表,抓住一些基本字,寻根溯源,借助汉字的构字原理,由“部首字”衍生出“字族”,以“母体字”带出一系列的“子体字”,把一个字的学习,演变为一串字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掌握自主识字的基本知识。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象形字“月”的教学,教师可先出示“月”字和小篆“”,再出示“肉”字和小篆“”,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并通俗讲解字形演变情况,使学生知道小篆的“月”“肉”两字形近,到楷书变成了同形偏旁。带有“月”旁的字有些表示月亮、光亮等义,还有些跟人的身体有关,表示身体器官,称作“肉月旁”。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举字说明,学生就会举出“脸、脑、肩、胸、背、腿、脚”等,虽然本学段还不要求教这些生字,但教师顺势导学,学生轻松地初识了这些字,为将来识记“月肉旁”的字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如,学习“玉”字时,教师告诉学生“玉”字的含义,“玉”作偏旁时写为“”,作左偏旁时下面的一横写成斜提,称为“斜玉旁”。含斜玉旁的字大多与玉,以及珍贵、美好等义有关。然后让学生找出带“”旁的字并组词,运用这样的字理分析比较,学生不但学得多,学得快,还能有效地解决因字形混淆而写错别字的问题。当然,此类方法仅限于字理明显的字,因为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太短,如果讲述太多相关的字理,就显得枯燥无味,兴趣点就会转移或下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择其优者而用,对那些字理模糊、复杂的字不勉强谈字理,以免适得其反。

2. 加减添换。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含义和一些独体字的知识,以及部分汉字构字方法后,应着重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兼容并蓄各种识字方法,简化识记的心理过程,进一步掌握汉字识记规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方面,汉字中的独体字大都是由“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八种基本笔画相组合,加一笔,减一笔,变一笔,就成了形态各异的汉字,如,日――目、由、甲、申、电、田。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寻根溯源法”与“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换一换”的方法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把汉字变成一幅幅图画,分解降低理解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难度,再让学生在基本笔画的加、减及变化中进行对比。这种做法符合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学生自主识字就容易得多了。

另一方面,所有的合体字都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很多汉字加个偏旁或换个偏旁就成了另一个字。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导他们把生字拆分再组合,组合再拆分,在联系、比较中发现识字的方法和规律。这种利用熟字迁移认识生字的方法很容易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降低识字的难度。教师要是再深入些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有这种偏旁变化,如:因――烟、娘――粮、跳――兆,就能解决这些字在音、形、义上容易混淆的问题,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学生自由选择“加减添换”的方法识记生字,既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又有助于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可谓一举多得。

3. 趣味识记。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将“字理分析法”同儿歌、谜语等趣味识字法相结合,既能科学地解析汉字,又能提高儿童识字兴趣,促进识字能力的形成。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是一首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在儿歌的帮助下,学生很容易认识区分“泡”“饱”“跑”“抱”“袍”“炮”6个形近字,初步懂得形声字的特点。学生把儿歌读得朗朗上口之后,教师再出示“浇、烧、晓、跷、绕”等形近字,点拨学生迁移方法编儿歌,经过教师的示范启发,学生纷纷发言,最后编成“有水把花浇,有火把柴烧,有日见分晓,有足踩高跷,有丝把线绕”的儿歌。这样创编儿歌,学生在趣味十足中辨清字形,明白字义,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到了自主识字时,就有可能去尝试运用。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5”是根据会意字“众”“秋”和形声字“请、情、情、清”编成的三则谜语,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猜一猜,编一编”的活动中主动识字。在朗读中让学生明白字谜跟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密切,然后引导学生按汉字结构规律、字义试编字谜。联想的翅膀一打开,学生的创意就如星火绽放,如有的学生把“看”编为“手高眼低”,也有学生将“闭”编为“才进去就关门”,还有学生将“妈”编为“女子拉着马,娃娃都爱她,从小学说话,张口先喊她”。学生动脑筋编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联想,发展学生的认知、迁移和创造能力。

运用儿歌、谜语等趣味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汉字自身的规律和识记方法,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自主识字能力。

二、实践为重,倡“识用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识字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特别要注意“两个结合”。

1. 识字与生活环境相结合。

把识字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接触汉字、认识汉字,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新生入学,对什么事物都很好奇,教师在带领学生熟悉校园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名言、展报的同时引导识字,校园里的这些汉字就在身边,学生天天都能和它们见面,识字的内驱力将大为增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写上自己的姓名贴在课桌右上角,鼓励他们课间去“串门”,结识新朋友;让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发放作业本,巩固认识组内同学的名字。有了这种识字的原动力,学生还会主动给家中其他生活用品贴上自己制作的标签。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自主认识了许多字,还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 识字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刚入学的小孩子大都认识“男”“女”“卫生间”这些字;看过动画片《葫芦娃》的孩子,对“葫芦娃”三个字都能无师自通;会下象棋的孩子大多认得“将、士、相、车、马、炮”。这些都说明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天地。为此,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识字用字。低年段的学生学习完汉语拼音之后,完全可以借助拼音和已掌握的汉字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要利用学生急于进入阅读的期待心理,每天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学生反复指读,读熟读顺,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对一部分高频出现的汉字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识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积极调动家长带领孩子在实践中识字。比如,带孩子逛超市的同时教孩子认识食品和玩具包装上的名称;指导孩子收集食品、用品包装上漂亮的名称和商标,剪剪、贴贴、弄成“识字剪贴册”;和孩子共同制作各种剪报、节日(生日)卡片、写祝福语送给亲戚朋友。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各种活动和游戏(识字扑克、摘果子、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等)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主动识字的进展情况,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主识字的成果;在学生的笔头作业(造句、写话)中,发现学生能用上课外自学到的汉字,教师要及时给予赞赏,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喜悦,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识记汉字的意识,促进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

三、档案为辅,增“内在动力”

为了促进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内驱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识字档案袋,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识字学习的资料和作品收集在一起,自觉与同学交流识字成果,感受到自身和他人在识字方面的发展变化,激励学生去取得更多的收获,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

1. 识字资料分类。

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把认识的字制成多种多样的“识字卡”:课内识字卡、动画识字卡、阅读识字卡、比较识字卡等,并指导学生分类存放于档案袋。针对学生认识生字过程中出现的遗忘、添漏笔画,形近字、同音字混淆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纠错卡”,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写错的、读错或用错的生字及时记录下来制成“纠错卡”。平时结合开展“啄木鸟”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余留心观察广告标牌、店铺名称或食品包装等,把看到的不规范字也纳入“纠错卡”,存入档案袋。课余时间翻翻看看,提醒自己注意易错汉字的正确书写。还可以制作“星级评价卡”,定期把自己课外新认识的字(或写或剪贴)填入评价卡的“新朋友”一栏,再分别请同学、教师、家长做星级评价。制作各种“识字卡”,分类存放,既是加强识记、巩固识字成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

2. 成果展示交流。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成功者。识字档案袋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创建激励性展示的平台,通过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收集的动机与使用的积极性。如,“纠错卡”展示墙、“识字剪报”展示墙及各类“识字乐园”展示墙,让学生把收集的识字内容通过这些地方展示出来。在班级中开展评评“识字大王”“阅读状元”“认字啄木鸟”等活动。得到肯定的学生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识字动力不断增强,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识记汉字,做课内外识字的有心人。

总之,学习策略的形成是动态的过程,学生在识字时会尝试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教师要及时指导他们分析和反思不同方法、策略的使用效果,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筛选,以逐步建立更适合自己个体的识字策略。同时,教师要适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教与学相互促进,让学生真正承继自觉性的学习规则基因,形成更有效的识字策略,为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敖江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陕西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专业同质化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