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线描画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时间:2022-08-10 08:35:26

从主题线描画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许多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专家都在研究中发现,教与学的过程是复杂和神秘的,这个过程中目前还有很多有待探索但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义务阶段美术教育涉及面的广泛性,一线的美术教师在常规的美术课堂中以新修订的美术课程标准为准绳,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可行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有效评价手段,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一、立足主题线描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主题线描画,就是教师确立出绘画主题,要求学生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满足儿童爱涂鸦的天性,尽情地享受表达自我感受的乐趣,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观察分析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洞察力,分析力和想象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升华情操,获得身心和谐,构成健全完美人格;还可以为日后进行其他形式的美术创作积累广泛丰富的素材。主题线描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都是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智力发展的细致深入研究,结合岭南版教材以及课外活动小组校本教材的反复教学实践后总结出来的。

二、确立绘画主题,用线描画激发学生经验的重复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美术学习应该从自己内心感悟开始,从内向外发展。主题线描画是儿童内心感悟的最好最直接的表现。从人的成长规律中我们知道,学生由一出生开始,就极力想表达对生存空间的“理解”和“进行经验总结”,以求更好地在这个空间生存发展。而这种“理解”和“经验总结”表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重复”成长的喜悦、成长的挫折,以此获取自己成功的体验。而主题线描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重复”方法。所以大多数小学生喜欢选择在画面上“重复”,直至他们找到另一种比这种更好的“重复”方法为止。

美术教育专家研究认为:“线描画的内容是他们画他所知道的最感性体验,而不是画他所看见的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这个体验就是小学生的经验积累。

图1、图2、图3是我校低年段学生的课堂主题线描画。

三、开展主题线描画,从低年段开始训练

线描画应该是从学生的幼儿期涂鸦开始,在他们涂鸦期线描中可以看出,他们能借助无意识的一条线或点来运动手的肌肉,体会运动时的愉悦,甚至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生存空间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刚入小学的学生绘画心理和生理特征,尽可能鼓励低年段学生在涂鸦阶段后期的绘画理解和绘画表现能力,增强敢于表达自己的欲望。这种能力和欲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绘画学习必须经过涂鸦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就如幼儿必须经过爬站的阶段,才能进入走、跑阶段的道理一样。教师不应该操之过急,更不能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设计安排一些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来掌握一些超越自己身心发展阶段的技能。因为这会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没有这些生活体验。学生对绘画学习就会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原来的表现欲望、涂鸦的乐趣就会荡然无存。

图4、图5、图6是低年段学生的课堂主题线描画。

四、通过主题线描画,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增长,主题线描画的表达也渐渐充实。在低年段出现的杂乱线条、抽象符号会被一些较规则的形状代替。他们可以用圆形来表示头部,眼睛嘴巴能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手和脚也能按经验摆动起来。这些客观事物在纸上的“重复”,在我们看来虽然是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毫无美感可言,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绝对是宝贵的。因为他们已经“成长”了。作为美术教师,这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随便否定学生的作品,而应该热情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欣赏、鼓励、赞扬……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被老师认同而受到巨大鼓舞,这样就坚定了“重复”的决心。

图7、图8、图9是高年段学生的课堂主题写生线描画。

五、防微杜渐,让画作展现学生的童真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我们容易将线描主题画变成学生的另一种“课外作业”,要接受教师、家长的监督,批改,打分,非要评出优劣对错不可。这样主题线描画的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产生良好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马虎应付”“空洞无内容”或半途而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类学生缺乏安全感,害怕动脑筋,害怕动手画新的内容引起变化,害怕变化后的画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他们会在生活中漫不关心,对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也就无法在画面上重复。这时他们并未真正用心感受生活,从中获取生活体验,只不过是老师或家长监督下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对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以及艺术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学生作为个体人,都具有巨大的创造发展潜能,而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安排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实现。当然,小学生随着年龄的渐长,他们的感知与视觉能力随着时间自然地增长,但如果任由他们自由地发展,那么我们教育的功能就无法体现。笔者相信,绝大多数小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审美判断力、感知能力都是通过教育来得到提升的,笔者更相信通过良好的、科学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图10、图11是高年段学生的主题线描写生的作品。

六、教师角色转换,确保学生学好主题性线描

在主题性线描的教学中,教师担任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起着主导作用。角色的混淆非但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甚至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教师在主题线描画中应担任何种角色?

1. 以参与者的角色理解学生

主题线描画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为主题,是学生把当天的见闻、感受,以最简单的工具,用线描画的形式呈现于纸上。它可以是学生马上享受到随意表达的和乐趣,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切忌以教导者的姿态去说教。

2. 以启发者的角色来鼓励学生

学生经过长期线描学习的积累,反复的表达,可以养成一种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增强洞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发掘创作潜能。更重要的是,主题线描画,是他们获取人生经验的一种途径。但在这个过程,学生会碰到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例如,当学生作画时信心不够,会长时间地重复在某一处画面,擦来擦去或画来画去。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细心回忆,用自己对生活的丰富经验启发他,鼓励学生找出不同以往画面的特点,并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体验。

3. 以朋友的角色给予热情的支持

教师的修养、教学智慧、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来说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像好朋友一样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达到愉悦学习和生活的目的。

在日常的教学培训中,当发现学生在主题线描画中的画面单调、粗糙时,教师要及时敏锐地觉察到,这时的学生未能很好地与别人沟通,除了社会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未能领会到与别人相处的愉悦,感受不到集体、亲人的温暖。教师应该特别关心这种类型的孩子,注意启发他们参与集体活动时的感受,或与家长联系,建议家长多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或帮助孩子回忆与别人一起体验快乐时的情景,尽量使孩子摆脱孤独的阴影。

上一篇:机械零件本体化语义建模研究 下一篇:招商银行的战略定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