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集体活动中的“争吵”现象与解决策略

时间:2022-08-10 08:20:11

幼儿集体活动中的“争吵”现象与解决策略

3-6岁是幼儿的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学习社会交往是幼儿的一个主要任务。如果幼儿在这个关键期与同伴的社交关系处理不好,长大后的社交障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工作。所以我们应该有效地处理好孩子之间的争吵现象,找出幼儿之间友好交往的方法,促进幼儿之间友好交往,培养幼儿学会与同伴间进行良好的沟通。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来园就意味着幼儿集体活动的开始。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孩子之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摩擦、发生争吵。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影响班级的正常秩序。对此我觉得有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性分析孩子的争吵现象。经过观察归纳,我发现我班的幼儿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协商问题

幼儿集体活动的协商问题表现为争吵的幼儿意见不一致时,不协商及不懂怎么协商,以致产生争吵。

案例:

角色游戏时间,娃娃家,奇缘是宝宝的妈妈,任帆是宝宝的爸爸。

奇缘:宝宝要去医院。

任帆:我跟宝宝散步。

奇缘:不行。

奇缘和任帆争抢娃娃时发生了争吵。

从这一情境可以看出:奇缘和任帆两人各执己见,没有对娃娃的去向进行协商。两人的行为反映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自我中心即幼儿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干预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协商合作。

2.表达问题

幼儿集体活动中的表达问题表现为争吵的幼儿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案例:

自由活动时,涛涛坐在靖雯的旁边,他不断把自己的凳子挤到靖雯的旁边,靖雯实在移不了了、挤得难受,就把涛涛给打了。

从这一情境可以看出:孩子的争吵表现在肢体语言上,而解决争吵的最有效方式不是依靠强力的攻击行为,而是用语言协商。孩子面对争吵现象时,可以在协商对话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

3.性格问题

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性格问题表现为争吵的幼儿自制能力弱、爱冲动、盲目行事。

案例:

图书室活动,每位幼儿都可以与同伴交换图书的机会。潘晨看完了自己的书后,跟宇恒换了一本书,可是潘晨觉得拿到的那本书不好看,把宇恒手上的书直接抢了过来。

从这一情境可以看出:潘晨自制能力较弱,不顾班级中制定的看书规则,与同伴进行了争吵。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也可以说是幼儿自制能力较弱,盲目行事。针对潘晨的行为,我根据班级的看书规则停止孩子看书一次,并将书本还给宇恒。对于孩子的任,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行为,让孩子了解集体活动的规则。

二、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我班36名幼儿。

2.调查范围:调查选取年初、年中、年末中的一天作为标准进行统计。

分析:由表可见:幼儿在年初时出现的争抢行为较为突出,比例为28%。年中幼儿了解关于合理使用户外器具的规则,争吵现象明显减少为19%。年末幼儿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尽力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所占比例降为11%。说明了在教师有效的指导、合理处理幼儿争执情况下,幼儿不断积累了友好交往的能力。

分析:由表可见:幼儿通过语言表达,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的情况渐渐增加。由年初的56%增加至年中的83%,年末甚至达到了100%。说明了幼儿乐意与同伴们进行分享活动,乐意通过这个活动进行友好的相处。这个情况表明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更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成长。

分析:角色游戏是大部分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正是由于大家的喜爱,出现的争吵问题也更多。由表可见幼儿年初在角色游戏中出现争吵的比例较高为47%,年中时我尽力调整区域的材料、适当进行区域间空间间隔,并在每次角色游戏后对个角色进行分析、指导,让幼儿了解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幼儿没法解决的问题比例在年中有了明显的降低。年末时幼儿能较好地遵守各区域的游戏规则、与同伴一起面对出现的问题,争吵比例降低为6%。面对喜欢的角色游戏,幼儿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快乐。

三、思考和总结

1.减少环境刺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创设一个尽量避免争吵的环境,使幼儿的心情愉悦,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例如:合理摆放物品,方便幼儿的活动;设置活动区域之间的间隔,防止幼儿之间引起无意的碰撞进而争吵;提供充足的玩教具,减少幼儿缺少玩具引起的争吵;利用课前、午间休息等时间用故事、情境表扬、角色游戏等多种方式教育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身心愉悦,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避免孩子因为不满情绪进行争吵。

2.让孩子学会避免和解决争吵的交往技能

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协商、沟通的技能技巧。例如:教幼儿学会倾听,争吵前听听别人的意见;做错事学会向别人道歉;利用礼貌的语言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别人帮助了自己要说谢谢;与同伴相处尽量相互帮助等等。幼儿良好的沟通技能,可以尽量避免幼儿之间的争吵,尝试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3.增强幼儿自己解决争吵的能力

争吵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时常出现,如果教师帮助解决所有的争吵现象,会剥夺孩子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皮亚杰认为,“同伴关系是道德成熟的脊梁”。教师完全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交往中的争吵情况。

通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我发现争吵现象有时不可避免,幼儿解决争吵的经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幼儿的争吵不是都能友好解决,但是通过本次调查和实践,我们提供了避免争吵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学会良好沟通的方法,让幼儿增强自己面对争吵、解决争吵的能力,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成长。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第三中心小学幼儿园)

上一篇:对我国拟制定《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标准》的探讨 下一篇: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11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