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古诗的手,享受语文的美

时间:2022-08-10 08:10:44

握紧古诗的手,享受语文的美

古诗,语言精炼优美,内涵深刻丰富,区区数行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人间胜景图,道出了世间的百味,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借古诗这一重要教学平台,使学生浸润在诗歌的摇篮里,汲取更多的营养。

一、体会字词,领会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美在凝练上。汉语言文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作者都经过了细细地斟酌,反复地推敲,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云烟袅袅的景象表现了出来,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神奇大自然的赞颂。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韩愈建议贾岛把“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看似简单改了一个字,古诗的内涵却大有不同。用了“敲”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还可以看出访客是个懂礼貌的人,读来也响亮些。

二、情景共鸣,再现画面美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苏教版第九册所选的《题秋江独钓图》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描写秋天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和孤寂。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采取读一读、画一画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这一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古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古人又曰:“画中有诗”。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生活如画,画如生活。贴近生活的内容,是学生最易学习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整首诗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西湖风雨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让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再现画面。这样一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湖六月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

三、研读深究,探求意境美

诗为心声。每一首诗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从而领悟古诗真正的意境美。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张继的代表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区区四个短句,描摹出一幅江南水乡秋夜幽静的美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诗人寂寞忧愁的思乡之情。月亮已经落下了,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了,极目远眺,所见一片白茫茫。面对着江上的景色,无从入睡,耳旁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心中尽是关于家乡亲人的记忆。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何等的真挚,无怪乎自诗成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更引起了无数身处异地之人的共鸣。这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让学生看到了张继那份永系故乡的亲情。

四、挖掘深意,叹悟真谛美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意蕴。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若直接把这句话告诉学生,我想学生很快就会把它忘记。如果在讲解时换种方式,先讲一些关于于谦的历史故事给学生听,由于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听完后他们的脑海中肯定会有这样的概念形成:于谦是个清官,是个忠臣。借故事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感情,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懂得:原来于谦就像那石灰那样出自恶劣环境,却能清清白白,《石灰吟》是他本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古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如同一颗颗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的明珠,吸引着我们炎黄子孙乐此不疲地去朝读夕诵。让古诗散发的智慧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田,是我所追寻的。纵然前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上一篇:国际化趋势下科技期刊的路径创新及对策 下一篇:人文关怀,让语文教学美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