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

时间:2022-08-10 07:50:07

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

摘 要:近年来,建设金融中心已成为中国大都市关注的热点,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国大都市竞争的焦点。对于一个城市能否建设金融中心,建设什么样的金融中心,怎样建设金融中心,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本文在对全球金融中心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提出将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作为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选择,通过政府立法、政府推动和政府监管促进金融中心健康有序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金融中心;模式选择;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28-03

2008年5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表示,北京市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出了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即北京市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业的创新力、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本文主要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入手,依据北京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

金融中心是高层次金融功能和高水平金融服务集中的地区,该地区通常是一座城市,并且往往是城市内的某个区域,比如纽约的华尔街和伦敦的金融城。[1]金融中心通常是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金融影响面较大的融资枢纽,该城市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

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国(地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该国(地区)金融体系发展的产物。[2]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金融体系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需求反应(Demand-following),另一个是供给引导(Supply-Leading)。相对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也有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机制:一种是随着对需求的自动反应产生的,称之为自然形成模式(或市场主导型);另一种是在政府有意扶持下形成的,称之为政府主导模式(或政府主导型)。

(一)自然形成模式

自然形成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指金融制度的产生、变化、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对金融业产生了新的需求,于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相应扩张,相关的金融制度随之发生变化。随着一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金融市场不断扩张,金融制度和法规也随之完善。同时,该地区的经济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又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良性促动,最终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在这一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中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称之为自然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这类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机制称为自然模式,遵循着“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这一阶段递进的发展过程。

以自然渐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市场经济长期自由发展的结果,其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这种模式下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发展时间,而且充满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自然形成模式一般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伦敦、纽约等城市就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3]

(二)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供给引导,即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而产生的。在政府有意扶持下,金融体系超前产生和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发展起到先导作用,即供给刺激需求。在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能够自然形成金融中心的条件时,政府抓住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调整的某一契机,利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某些优势,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政府来主导、推动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实现超常规发展而形成了金融中心。

政府主导模式的金融中心大多建立在二战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相对于英美仍处于落后阶段,金融体系尚不完备,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必须通过金融产业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国家不具备自然渐进完善金融体系的时间和空间,惟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加快金融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新加坡的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相当成功的例证之一。

在政府主导模式中,金融业的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国际金融业与国内金融业及国内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互动效应,最终产生了国际金融中心。在供给引导这一运行机制下产生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所具备的条件不是在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一国(地区)有意识建设的结果,因此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模式称为政府主导模式,典型的如东京、新加坡等城市。

(三)两种模式的分析

无论是自然渐进发展的金融中心,还是政府推进发展的金融中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基础性力量,只不过经济发展对于前者的重要性更大于后者。同样,两种模式所发展的金融中心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只不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对后者显得更重要,但在两者的后期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政府监管。经济基础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因,政府的支持政策是其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外因与内因的结合才能促进金融中心的尽快建成和持续发展。

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归根到底要以自然形成模式为基础,而政府主导模式对自然形成模式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加速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4]

二、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

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7年增长9%,人均GDP达到63029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8.5亿元,比2007年下降3%(2007年为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9亿元,比2007年增长20.8%;进出口总额2718.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0.8%;其中出口总额574.6亿美元,增长17.4%;进口总额2143.9亿美元,增长48.8%,可见北京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北京市已经成为银行、证券、保险三类大中型骨干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要聚集地。 2003-2008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由635.6亿元增长至1493.6亿元,年均增长12.9%,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2.7%提高至14.2%。金融业实现税收由211.4亿元增长至1972.8亿元,增长8.3倍,占北京市税收总额的比重由13.2%提高至36.3%。2008年金融业对北京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3.6%。从数量上看,截至2008年末,北京市的营业性金融机构已达5165家,其中在北京市注册法人金融机构641家,位居全国首位。

在外资金融机构方面,北京市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继续增加,种类趋于多元化。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共有外资银行机构158个,资产总额1702亿元。

金融机构在北京市业务量也达到了一定规模。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43980.7亿元,比年初增加6255.8亿元,增加额比2007年多2362.2亿元。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794.5亿元,增加额比2007年多2495.3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23010.7亿元,比年初增加3145.5亿元,增加额比2007年多737.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9985亿元,比年初增加2167.7亿元; 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6家外资银行在北京市筹建法人机构,3家外资法人银行正式开业。外资银行在国际结算、外币理财、卡类业务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区位和历史因素

北京市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资金清算中心,控制着全国80%以上的银行资金;北京市也是全国的金融研发中心,全国80%以上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的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都设于北京市,可见北京市已经成为了金融中心城市。随着金融业及税收政策的全国化,及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结束,北京在构建金融中心城市进程中的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体现。

北京市的首都地位,特别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具备进一步发展金融业的条件,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目前主要有两个城市,北京市和上海市。现在已经有众多国外金融机构进驻北京市,金融街地区有纽约银行、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美国道夫银行等20多家外资银行。在北京市CBD3.99平方公里的地区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4家国际金融机构,如蒙特利尔银行、花旗银行、兴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15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5]这说明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北京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和世界金融连接的枢纽和节点,而且与上海市相比,它的全国控制力可能更强。目前北京市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金融企业进驻的首选城市。

三、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

(一)政府主导模式是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选择

通过对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因素分析,结合政府主导模式下金融中心的特点(见表1),笔者认为根据北京市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环境,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科学合理的选择。这一建设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政府力量,在已有的以政府主导模式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范例中,强调以政府主导来启动和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之所以选择政府主导模式,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金融体系尚不完备,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竞争,着眼于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另外这种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政府有意识建设的结果,具有时间效率,对于北京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和繁荣金融、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府主导模式的运用

1.政府立法。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实质是一国金融体制进行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的系统工程,政府主要督促立法机构修改旧法、出台新法律在立法极限内制定或修改法规。在采用政府主导模式的国家(地区)里,关于金融改革的法规多由政府拟定草案、直接立法。政府立法要侧重于北京市金融中心的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增强市场主体长期发展信心,消除短期行为因素。

2.政府推动。由于采用政府主导模式的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备,金融运作环境落后于其他先行国家,如何吸引资金、鼓励运作是个更大问题。对此,政府以两种方式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推动力量:一是出台创新市场和业务的政策,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金融中心的建设依靠政府的推动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比如法律配套、人才保障等软环境建设等。

3.政府监管。金融风险与金融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相伴相随,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金融市场,维护公平竞争,制裁违规操作,以防范或抑制金融风险,使金融市场得以安全、稳定地向前发展。要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金融风险预警和监控,完善金融风险化解处置机制,确保金融安全。特别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机构的监管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政府监管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防止政府主导力量的作用形式在现实操作中发生扭曲并产生负面效应,如政府立法、政府推动与政府行政权力的膨胀与滥用;政府监管变成了政策管制或政府保护。

四、北京市发展金融中心的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金融产业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和社会诚信管理系统建设,大力发展独立、公正的会计审计系统、社会信用中介系统,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社会信用资料,建立相应的法律制约和监管保证措施。主动采取制度创新,废除制约金融业发展的地方性金融法规、制度和政策。其次,争取国家政策,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鼓励多种所有制在金融领域竞争融合,加快国有以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引进适合金融业发展企业治理形式(比如有限合伙制等)。鼓励金融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或者经营灵活,有创新性的金融企业进入。第三,鼓励北京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制度创新。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业务合作和战略联盟,支持中外金融机构之间扩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借鉴和引进国际通用、先进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工具的种类和金融服务范围。

(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所谓企业生态群,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不同等级企业,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在北京市金融中心建设中,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发展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而且要注重发展与金融业务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评级事务所、投资顾问公司、信息咨询公司、财经攻关公司、专业培训机构等。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会计、法律、广告、咨询、培训等服务,这些经济服务,不仅能促进各类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是金融机构发展所离不开的。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群,金融业是不可能充分发展的。

(三)进一步加快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在硬件设施上,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安全迅捷的金融电子信息网络和稳定全面的电子交易系统,为客户提供金融活动所需的及时信息和操作手段;在软件设施上,努力在会计制度、税收体系、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同时,要切实加强政府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完善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信息为基础、以信用为标准、以评价为依据、以制度为保证的全社会信用体系。

(四)金融专业人才的聚集

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建设金融中心的重点之一,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在内的国内金融中心城市,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员规模大约为10万,并且其专业素养与国际人才存在差距,而伦敦金融城的金融专业人员规模早已超过30万,造就了一个有一流人才服务功能、发展环境、产出效应的金融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刘东民.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金融,2009(2).

[2]张志刚,黄解宇.金融中心形成的自然集聚过程与政府推动[J],运城学院学报,2008(2).

[3]张云,孙桂芳,程丽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和条件及对上海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9).

[4]徐新华,陈铭仁.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比较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2).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下一篇:私募股权融资的制度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