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保持远程沟通?

时间:2022-08-10 06:50:08

如何与孩子保持远程沟通?

现实中有各种因素,让我们难以按照最理想的方式养育孩子。例如,我们只能和孩子维持一种远程的关系――孩子送回老家,由我们的父母教育抚养。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相继出现――我们与孩子的问题,我们与我们父母的问题。仿佛一个三明治,我们夹在孩子与老人中间,感觉力不从心,甚至腹背受敌……

远离孩子,实出无奈

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以来,我对“甩手掌柜”型的家长态度最为生硬。我曾指责他们自私,如果他们找“工作忙”的借口,我就用“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驳斥他们。我偏激地认为,家庭教育是世上最重要、最不能等待、最微妙的事业,不能找任何借口,根本不顾这些家长的实际困难。直到我赴荷兰学习的时候才有机会体会他们的苦衷,再翻看以前的咨询笔记,真是羞愧难当。

一位姓严的妈妈曾对我说:“因为工作和经济的原因,我的女儿出生才几个月就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奶奶家寄养。每年只有长假时,我和丈夫才能和孩子团聚两三天,平时只能靠电话维系。终于盼到女儿长到可以上幼儿园的年龄,我迫不及待地把她接了回来。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女儿跟我们一点儿都不亲,每晚睡觉的时候总要大哭一场,闹着要找奶奶,直哭到筋疲力尽。我和丈夫被搞得心力交瘁,心酸又心痛,不知道如何开展家庭教育。”

另一位姓陈的妈妈流着泪告诉我:“我在酒店工作,非常忙,儿子出生半年的时候我把他送到姥姥家,一年只能见上几面。我担心他的成长,一是怕我父母太娇纵孩子,二是怕他们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会传给孩子。比如我父母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现在我发现孩子也不爱说话,而且满口方言;我妈妈吃饭比较快,而孩子吃饭也狼吞虎咽,很没吃相。我也跟父母说过几次,每次他们都是把这句话甩给我:‘嫌我们教育不好,你自己来啊!’我哑口无言。让孩子从小离开我,究竟是对还是错?”

一对留学英国的年轻夫妻曾对我说:“儿子不到1岁的时候,我们得到了留学的机会。机会难得,我们不忍放弃,只好把儿子留给他奶奶抚养。我们不忍心当着孩子的面离开,就在他睡觉时偷偷走了。当时,我把一个小枕头放在他身边。他醒来后发现我们不在,就成天抱着那个枕头。后来我们把孩子又接回身边,他还是成天拿着那个枕头,多脏都不肯让人拿走。这是怎么回事?孩子该不会得了什么心理疾病吧?”

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他们的孩子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有的品行出现偏差,有的学习成绩落后,有的亲情关系淡漠,都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离开儿子小孔三个月时,他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引发了我的思考。世界上没有不愿陪伴孩子的父母,远离孩子,实出无奈,如果为了亲情关系和家庭教育把事业抛在一边,社会如何运转?家庭经济来源枯竭了怎么办?但是,家庭教育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如何在事业和家庭教育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实现共赢?如何突破空间限制与孩子保持亲近?如何与妻子、父母保持高效沟通?我觉得自己应该补上这一课,也算是给那些被我无情斥责过的父母一个道歉。

高效沟通,合理补偿

在孩子小的时候,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他的主要照看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亲密、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学中叫作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不仅在童年期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对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如婚恋关系)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年龄尚幼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3岁以前,父母最好不要和他分开。孩子主要照看者的更换不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情感上的缺失是很难弥补的。所以,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前,父母一定要三思,谨慎决定。

如果非与孩子分离不可,父母要做好以下6件事,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小。

第一,降低期望,有备无患。一旦决定长时间离开孩子,父母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是自然、正常的。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不必苛责孩子,也不必过于内疚自责。降低期望值,心理落差自然会小一些。无论孩子在不在身边,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焦虑要首先解决。同时,家长应该做一些家庭教育的功课,比如阅读关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成长规律的书籍,上一些亲子课程,提高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水平。

第二,不要突然离开。尽管当着孩子的面离开是很痛苦的,但不管孩子多小,父母都要当面与孩子道别,这样孩子虽然难过,但知道你要走了。如果每次都是在孩子不知道的时候离开,他会无法预期和把握,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第三,让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很多孩子会有自己的依恋物,通常是一些软软的东西,比如小毯子、小被子、枕头、玩具熊等。这是很正常的,是孩子从依恋母亲到完全独立之间的过渡,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孩子没有依恋物没有关系,如果有了也不必焦虑,更不要强行夺走。当孩子有了更稳定的安全感,心智更成熟了,对依恋物的钟爱自然会减弱。

第四,远程联系,让自己留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与孩子保持远程沟通。有规律的手机、电脑视频对话对维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很重要。除了固定时间的联系,如果有一些特别情况,比如孩子得了奖,或者遇到伤心事,可以临时增加次数。这样即使是远程,父母也可以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持续的关怀。另外,在孩子的房间,放置父母的照片,父母和孩子的合影,经常为孩子播放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视频,有助于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自己生活中的存在。

第五,拥有高质量的相处时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时最快乐,也是成长的最佳时机。陪伴孩子玩,不是要让孩子一定按照某种方式玩,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是享受当下的一刻。父母可以做孩子的玩伴,按照他需要的方式和他配合,可以边玩边和他谈论他正在做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如果每次见面都能关掉手机,专注地花40分钟陪孩子玩,你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内心世界的了解会大大丰富,这是亲子之间的理解良机,也是培养感情最好的方式。此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需要丰富对孩子爱的表达。其中不可缺少的是身体的接触。用语言、非语言的方式对孩子表达你的爱,可以让相处时间的质量更高。

第六,不要过度补偿。不能和孩子每天相处,家长往往会有内疚感,会通过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或者放松对孩子的管教来进行补偿。在我们探望孩子,或者孩子刚刚回到我们身边的时候,由于没有稳定的关系,可以适当地对孩子宽松一些。但在重要的原则问题上,还是要按照正常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度补偿。过度补偿其实只是父母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隔代亲情,应当尊重

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往往成为孩子的主要照看者。在心理意义上,照看孩子的祖辈是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可以和“妈妈”维持稳定的亲密关系,这种稳定的感情会迁移到亲生父母的关系中。但是,祖辈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父母有差异,在抚养孙辈的过程中难免与父辈出现摩擦,此时,父辈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对孩子构成较大的伤害。我在荷兰学习期间,儿子随我父母生活。我父母已经60多岁,都是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只知道逼孙子读书识字。或许是对孙子的成长太尽心了吧,他们经常在电话里跟我吵架,骂我惯孩子。对此,我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在反省的基础上改变自己。

第一,沟通正式化。我把平时发现的问题积攒起来,找时间专门与父母电话沟通,而不是即时反对。这样能减少自己平时的焦虑,也减少与父母的小摩擦。

第二,沟通时不带情绪。当我们带着情绪表达时,我们对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容易被他们从情感上解释为对他们的指责和怀疑,这就是他们容易生气的原因。因此,在与父母沟通时,一定要先做好情感的铺垫,对他们的帮忙表达感谢和认可。有了情感的交流,再把想提的意见说出来,相信他们更容易接受。

第三,尊重父母有不同意见的权利。持有不同意见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父母意见不一时,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是否有些太自以为是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我们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毕竟父母与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孩子好。我们有我们的结论和推理过程,父母也有,不能预设我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或者不科学、不卫生、不先进的,等等。

第四,胸怀要宽广。仔细想一想,我们与父母的冲突,根源是怕耽误孩子,这是一种教育焦虑,所以会反应过度。孩子的成长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他会逐渐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受到各种不同的对待,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他受到父母、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不同的要求和对待,对于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父辈与祖辈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辈的情感质量和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努力搞好与父母的关系,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值得我们花些心思和耐心,给孩子做好示范。

上一篇:应对古文阅读,不妨教孩子巧妙变通 下一篇:德国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