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眼看风景,风物皆为画

时间:2022-08-10 04:23:09

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吴冠中的《桥之美》,看普通的桥,在画家的眼中会有怎样的魅力。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画作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散文画眼看沧桑,谈人间万象、亲情冷暖,谈美丑,谈生死,谈发展与创新,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优劣,体现了其苦恋家园、“风筝不断线”的毕生追求。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等。

说明性小品文

说明性小品文是作者借介绍一种事物给读者阐明某种思想的篇幅短小的杂感随笔。一般具有说明对象、说明事物、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语言也比较准确、科学。

美点赏读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美点:

一、视角独特,切入新颖

作为著名的画家,本文作者吴冠中以独到的视角,用画家的思维和眼光,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到美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桥,发现桥新的灵性与生命力。桥是起沟通作用的建筑,一桥飞架南北,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美的。然而这种认识多表现在桥本身的建筑形式美。本文作者独辟蹊径,从画意的角度发现“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突出的是桥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美,阅读时应注意作者写作的这一视角。

二、总分结构,条理清楚

文章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其中,乌镇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桥、索桥等,是从正面说明;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直线桥是从反面说明它们与周围景色不和谐构不成画面。最后点明“桥之美”的实质,即: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全文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正反相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阅读时要整体把握。

三、语言生动,画面感强

文章是说明性的小品文,因而用语是科学、准确的。如“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中的“大都”,指的是绝大多数,但并不是全部,说话留有余地,用语科学。文章又是出自美术家之手,画家的审美情趣又让文章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作者饱含深情,描绘桥与周边景物构成绝美的画面,给读者以美的熏陶与享受,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阅读时也要注意细心品味。

知识把握

1.识记字词

驻足(zhù) 纤细(xiān)

魅力(mèi) 煞它风景(shā)

前瞻后顾(zhān)

2.文章主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3.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4.第2自然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其语言风格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明显不同?

类文阅读

桥,普普通通,在画家的眼中却有着迷人的魅力。读完《桥之美》,我们再来读一读吴冠中的散文《说树》,看作者笔下的树,又有着怎样的画意承载。

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桶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幸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姿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读后一思

“老树”是本文描写的对象。这老树,承载着童年的故事,是故乡的象征;这老树,活得久长,阅尽沧桑,是历史的卷轴;这老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作者满含着深情眷恋着世间一切的美,无论夏木的葱郁,亦无论冬木的荒秃,在他的眼中都是艺术,都是美。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平凡的事物之中寄寓情怀,可见画家的良苦用心和独特创意。想一想,本文和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考题回放

阅读《桥之美》第五段,回答问题。(2014・山东泰安卷)

1.下列诗句与“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描写的意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重而严肃地写出了孩子们喜欢热闹的特点

B.亲切而生动地写出了画家们画桥的爱好

C.委婉而巧妙地写出了田野的静

D.明白而简洁地写出了桥的美

3.文末“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指的是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B.一道孤立的线

C.山岩树丛及急流

D.险峻的环境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2.桥,多么美。

3.在不同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4.说明桥在构成美景上不可或缺。

5.《中国石拱桥》语言朴素、平实;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类文阅读

相同:都通过平凡的事物承载自己对艺术的观点;都运用了举例等方法印证自己的观点,语言生动优美。不同:本文说明树,重在回忆,因而散文的性质更明显;课文介绍桥之美,说明性明显;另外,本文运用象征手法,课文没有。

考题回放

1.B 2.B 3.A

上一篇:将真情倾注笔端,让养料滋润心田 下一篇:市场环境下广告设计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