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现状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10 02:41:08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现状问题探析

[摘 要]本文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这一社会转型期的敏感群体为例,着重从下述四方面的救助现状展开论述,以期可以为专业服务弱势群体的机构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工作;救助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28-01

当前,国内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相对集中的综合服务救助的机构主要有三家,分别是分布于北京、西安、河南新乡、陕西陇县、青海大通、江西九江六处的众所周知的太阳村,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和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其中,太阳村与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的救助体制大致相同,而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是国内第一个为该群体提供小家庭照料服务的机构。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通过21次的调查研究、实地研究与大量的文献研究,在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近两个月的共同生活的基础上,课题组体会到当前中国的救助机构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上存在着救助主体不专业、救助对象不全面、救助内容太单一、救助方式不科学等四方面的问题。

1 救助主体不专业

现有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机构多为民非组织,除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外,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法人、负责人多为满腔爱心的已退休的非专业人士,这在救助质量上大大削弱了其专业性。除此之外,机构内多数工作人员的学历只为中职毕业,且工作人员间多是熟人关系,或者是当地的村民,专业性更无从谈起。虽然多数救助机构会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学人士为这些来自特殊家庭的案主讲解心理健康等知识,然而由于案主年龄较小无法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所在,加上此类心理疏导存在“满堂灌”、缺乏连续性、长期性,且基本上不曾针对单个的孩子进行个别的辅导等现象,因此这样的心理救助方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意义。

此外,以某太阳村为例,一个爱心阿姨要负责20个左右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得爱心阿姨无暇照顾所有的孩子。另外,太阳村明文规定,在照顾好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爱心阿姨还需肩负随时洞察孩子们心理动态并作好记录的责任,这对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阿姨来说确有不小难度。对于救助弱势人群的工作要求一定的专业素养,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并不是适合这项工作。因此,对救助机构的专业性要求刻不容缓。

当前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中国大陆发芽,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而专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却仍未见其踪。这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出了挑战。

2 救助对象不全面

由于救助机构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案主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在与该群体共同生活的近两个月时间里,笔者得知,有小部分孩子的兄弟姐妹被遗留在家中,由其亲属代为照顾,手足分离。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确切数据,目前数据是“逾六十万”。太阳村、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三处从成立到现在接收的孩子加起来不足五千,与“逾六十万”的较为准确的数据比起来,实为天壤之别。那些并未被接收进太阳村等救助机构的案主,他们的人生发展究竟怎样,社会公众无从得知,也同样少有人关注。因而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社会上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急需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来介入救助;另一方面,我国的弱势群体救助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实务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但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却提供了一片辽阔的沃土。虽说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

3 救助内容太单一

前文提到,现如今的救助机构多数在救助内容上重物质、轻精神,重外在、轻内心。与之相比,采取小家庭照料服务模式的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在保护该群体心理状态的工作上首屈一指,值得社会公众赞扬。笔者并不否认,多数服刑人员子女和正常孩子并无多大差异,在优势视角下,他们甚至有可能比正常孩子发展得更好。但如有关专家分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现状确实令人堪忧,如不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与治疗,无异于给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而稍有不慎,这炸弹随时就有可能被引爆。

4 救助方式不科学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与通信媒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手段获取信息,并加以传播、推广。当太阳村等机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物资也被源源不断地输往孩子们的手中,这对于促进救助机构的发展确有帮助。然而在走访三处太阳村与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与居住在机构内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双休日频繁的捐助活动已心生厌倦。看到陌生的叔叔与阿姨捐来的大量衣物与食物,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是回房间玩或写作业;当机构内的负责人通知孩子们去做活动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服从;当机构内的负责人不通知而由笔者一行的活动组织者通知时,真正响应参加的孩子并不多。或许,现如今如笔者这般的志愿者的到来在孩子们眼中早已是屡见不鲜,反而正是志愿者的到来打破了他们渴望得到的与平常孩子一样的双休日的平静。

究其根本,是社会供给与群体需求的脱节。救助机构为扩大宣传,争取社会捐助,一次次把孩子们推到镁光灯前。而相应的捐助单位一旦抱有作秀的心态,加上机构保密工作不周,那么受伤最深的一定是孩子们。这样的情况经过时间的累积,致使那些毫无功利心的志愿者介入该群体时,几多尴尬。

再者,表层关注过多,深层关注不足。社会大众提供的救助多局限在物质层面,而当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物质需求饱和时,若再继续提供物质救助,只会适得其反,笔者在某太阳村的经历就是明证。对于该群体目前真正需要的救助――有针对性的恰当的心理疏导,社会大众无法有效地提供。加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范围还未有效覆盖该群体,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介入该群体更是困难重重。

总之,包括“太阳村”在内的各种民间救助组织,参与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与发展权,这只能说是一种补救的手段,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应该关注如何预防父母犯罪,减少已为父母的罪犯人数。只有两者结合考虑,才能真正使得全社会未成年人摆脱弱势困境,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使接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民非组织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由谁监督、如何监督服务弱势群体的民非组织的日常运作即真正保护好他们的权益,免受二次伤害?这不是单靠民非组织本身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叶向阳,刘志宏.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J].理论界,2007(7).

[基金项目]2009 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部级立项资助项目:“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救助的记忆社工介入”(项目编号:091047640)。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探析 下一篇:河南农村劳动力定居城市障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