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美器 8期

时间:2022-08-10 02:03:38

最新“台湾优良工艺品”得奖作品出炉了。获奖的12组作品分别以陶瓷、金属、漆器、玻璃等不同材质,巧妙将工艺融入生活的作品,可以是豪宅摆饰,也有美学价值的桌上实用器具,因而荣获2012良品美器年度评鉴的美质、时尚、机能、造型等四类奖项。

迈入第七届的“台湾优良工艺品”(Taiwan Good Craft,简称C-Mark)评鉴计划,在148组参赛产品中,历经专家评审严格的初审、复审,以及7梯次的实地访视,共有39组通过决审,其质量、机能、美感、创意均能膺任“C-Mark”殊荣;再从其中选出12组颁予“美质奖”、“时尚奖”、“机能奖”及“造型奖”,作为最佳声望标杆。

本计划是为加强台湾工艺的营销推广,所有产品均需是在台设计、在台制造的优良工艺品。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最新推荐的C-Mark产品,有恍如夜空繁星点点的陶瓷梅瓶,有金属浅盘,幻化为蓝天白云或傍晚彩霞风景,或是将台湾特有亚种猫头鹰化为可以随手把玩的娇憨陶烧。还有将艺术创意带进平实生活中:像黑天鹅优雅弯颈的漆器台灯;金鱼长尾立成花朵似的酒杯,或鱼尾平散成为浅碟;通透晶莹的玻璃盛器,似一叶扁舟;把大自然的花叶染印在点心彩盘上,或者打造成戒指、耳环、领带、袖扣或坠子等银饰品;或是可合体为竹节,亦能分身使用的调味罐——让生活多了不少趣味和品味。

获奖产品均获得“2012台湾优良工艺品评鉴”证书,以及“C-Mark”标章使用权。对消费者而言,“C-Mark”是良品美器最容易辨识的印记。通过台湾优良工艺品的评鉴、认证、推广,“C-Mark”是值得向大众推荐的卓越工艺产品。

繁星熠熠

天目釉罕见地巧妙运用于大型坯体,纯熟、独特的釉色质感呈现在造型优美的梅瓶身上。高耸屹立,宛如天体,静蓝中撒落满空星辰,定观入神,顷刻神游太虚。

天目釉是盛行于宋、元时期的陶窑技术,之后没落失传。后经来宋取经的留学僧人,随品茗之道带回日本的茶碗(天目碗)而存留下来,被视为日本国宝级技艺。

第三次参与年度评鉴的创作人吴宗义指出,传统天目釉多运用于掌股间把玩的茶碗尺寸。他大胆施作在高达60几厘米的梅瓶上,恰如其分地掌控了釉的成分及黏度、烧成的温度、冷却的速度等因素,再加上纯熟的施釉技术,才成就这件被评为“精品”的作品。

他说,一般人视窑烧成品上分布细细斑点为缺陷,但这是作品在窑内变化自然形成的,无法强求也不明所以。当他注视着这釉色质感、流动刻纹和小点分布之际,脑中跳出深蓝夜空,呈繁星点点的意境,本作品于是诞生。

栽进天目釉瓷世界近廿年的吴宗义说,天目釉靠着单一的黑色铁釉,却可幻化出太阳光谱的所有光彩,而且铁釉在1260摄氏度的窑内如熔岩般流动,奔向何方、变成啥色,完全天成、捉摸不定,这也是它的巧妙及令人着迷之处。因而在窑烧后,常因急着看作品的窑变结果而“押紧弄破碗”,成品因冷却不足而绽裂。吴宗义说,这也正考验着自己的修养。在两三天的漫长期待中,他寄情于新作品的开发、创作,才得以排解。

落雨系列——容器

收纳天空光影变幻,化做盘中醉人色彩。铝金属经阳极处理、手工拔染、旋压成形,锻造出优雅身姿,再渲染上流动的色彩,创造出晴雨相会的时刻,在盘中洒下斑斓天光。

作者曾永玲深深为金属工艺着迷,她不断探索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以及可以如何结合色彩发挥创作。落雨系列就是她在美国完成珠宝设计与金属制作进修,回台后进行的实验创作成果。她说,铝是最能表现各种色彩的金属。经由阳极处理,铝就变得像一张白色画布,经电解后会产生如皮肤毛细孔般的效果,再上色,就有得玩了。

这次获“美质奖”的灰蓝色系与紫绿色系容器,只是她试验多种组合染色效果中的两例。因为手作,所以绝难有两款完全一样;每次转盘的力道、泼彩的角度、颜料停留时间长短……总会有细微差异,这也是创作迷人的地方。曾永玲在染色完成后,进行封口,因此色彩是藏在里面的;因金属仍保有原来的反光特性,当人走动从不同角度欣赏,还会显出不同颜色,而倍添作品细腻感。

福酷乐——台湾亚种猫头鹰迷你版

栖踞枝头,栩栩如生。匠师手作细细拍打雕塑,使用土壤原色调配绘制,以朴实纹饰呈现台湾亚种猫头鹰,每一件流露各异的动态和表情,搭配创意晶片发出声音,自然之美,形音俱得。

这次获得“美质奖”的台湾亚种猫头鹰迷你版,是作者陈怡曲第二次参赛,前一届是以同主题的拟真版(1:1)获得“造型奖”。她说,以台湾亚种猫头鹰创作,是聚焦珍爱本土生态的方向。个人风格则通过两个重点展现,一是作品使用陶土原色不上釉,其色泽与创作的猫头鹰羽色相近,正好可表现其原始美感;二是个人特有的塑形手感,巧妙传达了作品拟真又可爱的形象。

除了形色之外,她又突发奇想,要让欣赏者还能听见夜行性猫头鹰的叫声,进一步认识台湾生态。陈怡曲说,又是先生的鼎力相助、四处奔走,才能完成此创举。包括取得合法鸟音版权,并促成载体的晶片研发,最终与她的猫头鹰契合为一体。

植物─点心盘银叉組

取植物意象线条,转化为纹案,手作染底浮印,如版画般美丽。盘中的花、叶、果实,就是一园小景,搭配有机曲线的植物造型银叉,享用点心时,多了一分闲情雅致。

作者曾永玲的创作初衷,是为搭配茶道的精致感而设计此组点心盘。这次改走线条形式,采用绢印方式将植物的叶、花、果、枝条细细描绘在小盘上,再以油性染料上色呈现。曾永玲指出,传统白描主题不外乎仿宋的花鸟画,但她并不想这样跟着走,便采用图鉴式描绘呈现。因为花叶的线条很细,又聚焦在小盘上,便自然别于大盘泼墨的潇洒风,成就细致感。

她说,“工艺”的“工”指的是技术,可以是手工或机器制成,“艺”是美感、艺术性,即创作的想法,这是最难的,但只要创作者不断尝试,其表现是无止境的。

富贵天下

金鱼环聚牡丹悠游,合,如繁花盛美,分,可把玩盈握。温润白瓷加K金细描,以金鱼和牡丹的语意象征造型美感,展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模制技术,借由灵活变换的摆置方式,让生活的美感完美展现。

创作者沈亨荣说,作品构想源自去年春节前,家家户户准备大盘子分格摆放糖果、瓜子等招待来访亲友,突然灵光乍现,为何不将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陶瓷,也运用在年节喜庆上,让生活倍添美感。接着过年必备的鱼闪进脑里,又具象为讨喜的金鱼,于是就开始玩,一只、两只、多只金鱼,朝里、朝外排列或围圈;当金鱼造形盘设定为白瓷描金,任何色彩的点心、食品、物件,置入其中便相得益彰,在年节时分尤其应景、美观。

沈亨荣说,创作就是从一瞬间的构想一路玩出来的,接下来的实践过程就是一点一滴去克服达到更完美结果的挑战。包括要为使用者考虑,不让瓷器刮伤桌面,所以要满釉(含底部),但烧窑时釉会流下而将瓷器黏在硼板上,对技术的挑战就呈现出来;要让一条鱼横着时是实用器皿,站起又成开屏似的美丽孔雀,既可全角度的欣赏、把玩,因此沈亨荣独创出720度圆雕工法。

光晕系列——浅盘容器组

空蓝、晴白、夕阳嫣红,浅碟如一泓湖水般散发奇妙的光影。使用铝板旋坯成形,预先做色彩规划及试片,阳极氧化处理后,以油性及水性染料进行多层次手工泼染着色,并经酸碱性检测符合工业安全卫生标准。

创作者曾永玲以铝金属经阳极电解处理后进行创作,这次共带五组作品参赛,全数入围C-Mark认证,其中四组并获美质奖或时尚奖、造型奖,共占了三分之一奖项。参赛作品受到评审特别青睐,她推测,可能是岛内工艺以陶瓷为主,颜料运用在金属上做光影创作较少见所致,不同工艺仍各有巧妙。

曾永玲说,“光晕”系列延续“落雨”系列的金工创作手法,也是以铝金属经阳极处理后进行染色创作。不同的是采大小浅盘各一组成,并做圆底设计,所以放置时会有些晃动。大盘的直径有四五十厘米,多层次染色仍是挑战点,一旦失败,就要全部重来。其构图灵感来自莫奈名画《荷花》,圆点聚成一个色块,呈现大自然天空的颜色,主要是蓝色调;小盘则采单色处理,但因抛光与否,看起来这组浅盘有亮和不亮的色差。

品竹调味罐组

三层单品,堆叠成竹节意象。将传统东方文化元素,转化为现代餐桌上的风景。可用、可观、可把玩。瓷土坯体施透明釉,以高温还原火焰烧成,呈现微浅淡类似影青的优雅质感。

作品出自格玮设计总监赖建源,这款品竹调味罐组的原始构想是以真正的竹节筒设计做堆叠,试了6个月发现取材不好控制,转而试其它金属、塑料等材质,最后白瓷以质感胜出。成品由大而小堆叠,最底层的酱料罐是带枝桠的竹节,其上分别是新芽初发的胡椒罐和盐罐;巧妙与挑战处在于3个瓶罐每个角度旋转各有不同姿态,不变的是堆叠与取用时依然稳定、平顺。而三个瓶罐也可以单品摆放和使用。首次创新作品就能得奖,更坚定了赖建源将趣味、美感带入起居生活美学的创作理念。

鹅娜多姿LED台灯

如一支俯首的黑天鹅,结合LED光电照明科技、传统温润的漆艺,成为性能优异的环保台灯。LED发光体省电、不易发热,耐用达50000小时,透过雾状灯罩,光线柔和,照面极广,灯头加长臂可垂直旋转90度,水平旋转320度。

创作者吕豪文以鹅为发展意象,灯座的脚、身体、颈子逐一成形。整体结构采用、弧形的设计意念,转轴各个部分以简约风处理,然而灯罩造型却不单纯化,加上电器零件难免需要替换或者升级,要将此工艺化颇难。最后他采取漆器材质,让整个台灯升级为收藏品。吕豪文说,本作品以鹅的意象出发,兼具有机、几何、工业与工艺、现代又传统,贴切地荣获“机能奖”,是对首次参赛设计师的肯定,也导引了工艺走进资讯产品的新方向。

水舞金鱼杯

灵动金鱼,展开尾鰭变成姿态优美的容器。圆雕烧制、白瓷描金,杯体形态美观,手握舒适,放置稳定,在豪饮小酌交杯之间,更动心迷人。

创作者沈亨荣在构思时尚奖“富贵天下”金鱼浅碟组合后,很自然地延续将金鱼造型发展为金鱼酒杯。沈亨荣说,俗语“杯底不可饲金鱼”,将金鱼盘的尾部折起来就变成杯子,横放时,就是尾灵动的金鱼舞动螺旋长尾,细白润泽的薄瓷搭配22K描金点缀而成,尤显可人。沈亨荣说,通过720度圆雕工法烧制,金鱼杯从头到尾、上下左右、或前或后,无一不立体,每一方寸都达到同样的细致,完全没有省略的部分。

至于许多工艺设计者忧虑的创意被抄袭问题,沈亨荣并不担心。他说,作品要达到如此的质感,难度颇高,唯有品质和形式达标,产品实用或观赏的效果才能显现,只要好好做,让作品维持在最佳状态,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微·风景─银饰组

用亮白的银,捕捉禅风,经慧眼巧手密锤细锻,将树木、叶片、芭蕉、山谷山峰全都纳入银饰小天地。独特比例的银合金和焰烧技法,网罗一幅幅大自然美景。

创作人黄淑萍取材自天地万物,通过她的诠释,一颗石头、一张叶片就是一幅风景。她说,金工的物材很小,但手很大,细节又多,但当人沉定下来,空间就变大了,所以禅说一沙一世界。她使用皱金法来表现自己的创作风格,让金属表面皱缩,产生丰富肌理,山川大地经她的诠释,都被缩进小小的袖扣或耳环之中。

渡水船头

写意而抽象的造型,如一叶轻舟停泊。本系列创作是由25%回收玻璃再生而成,老师傅精确掌握火候,将平凡玻璃吹出质地精纯透亮的璀璨作品,堪称工艺一绝。

作品出自有43年玻璃工艺制作经验的老师傅郑建平之手。14岁就投身玻璃制造的郑建平,虽从未受过正规的工艺设计创作教育,但从实践中学到的熔烧玻璃的吹制与热塑技术少人能及。而他的创作灵感主要撷取自生活经验及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以这款获“造型奖”的《渡水船头》为例,就是他在清溪畔,绿树下,看着一片树叶落入水面,激起涟漪片片,是对山林泛舟,恬静生活的向往。除了单品欣赏光影变幻之美,作品也可做花器。

郑建平说,烧制过程必须一次到位,只要施力快慢或线条大小不均,一切就要重来,尤其烧制长70厘米的大件作品,挑战性更高。首次参赛就获奖,郑师傅很开心能让更多人欣赏玻璃工艺之美。

不守规矩联盟─云吞皮造型点心盘银匙组

这可谓神来之笔,将铝材施予不同压力点,产生不对称的有机变形,于是刚性金属也能表现出柔和感。加上手工染色,写意的色彩构图,更具当代感,看似掌控了技法与精神,却又有其自由度,作品具备了优良工艺品对当今材料与技法的回应。

作者曾永玲设计这款作品的构想是找对比的感觉。她说,相对于多层次的粗犷染色,这款设计简单的“云吞皮”只经过两三种颜色浸染,形态自由聚合或打开一些,4条边的处理也可随意而为。她的创作过程就是这样,圆或方、高或低、大或小、倾斜度、手拿的感觉……都没有一定标准,就是多做一些,再来挑选和决定。也因为都是自己做,成品哪里不太好,就再调整,中间便有各种可能性。曾永玲说,这样一直试的过程很有趣,即使不成功,也让她看到另一种可能性。这款云吞皮造型盘就是手工搓压不均匀形成皱褶的结果,因为每件成品可能染色、盘的曲度或开口不同,当一群使用者聚会时,这独特的餐具也可以成为趣味话题,甚至交换欣赏。

上一篇:“挑”出来的珍宝 下一篇:饰间集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