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头风雨六人操

时间:2022-08-10 01:03:06

在今年6月的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中国队6个中国小伙子在场上演绎着整齐划一的动作,高质量的难度,近乎完美的艺术编排,将六人操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中国队的六人操凭借21.60分的该项目历史最高分,站在了健美操界水平最高的冠军领奖台上。

此时,站在赛场旁边的一位身穿黑色西装的男人带着满意的微笑落泪了,他就是中国健美操集训队的主教练王宏。从1995年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2002年作为教练在世锦赛上铩羽而归,2004年获得世锦赛六人操第三名的重大转折,再到2005年世界运动会获得中国竞技健美操历史上首枚金牌,王宏经历了健美操每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他和中国竞技健美操一路走来,一同成长。

一天要变化9种身份

1992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竞技健美操专业。刚刚考进北体大的王宏还以为竞技健美操和健美操一样,是一项蹦蹦跳跳的轻松运动。他只单纯得认为这个项目和从小在海边长大、活泼好动的自己更合拍,决定从三级跳远改练竞技健美操。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没有任何体操基本功的王宏发现,竞技健美操这个集动感、力量、柔韧、协调和乐感等为一体的项目并没那么简单,它需要运动员在不足两分钟的时间中,干净利落、完美流畅地完成一套高强度、复杂多样的动作。而这对和欧美相差几十年、根底薄弱的中国人来说,谈何容易?

当年拿过多个国内健美操比赛冠军的王宏依然记得,1995年代表中国首次出征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时的情景“当时我和队友每人每天只有20法郎伙食费,我们俩只能轮流买一个热狗,一人一半。吃不饱倒是其次,在比赛中被人瞧不起那才是最难受的。”第一次到世界赛场上亮相,中国健美操就像一个刚刚进城的羞怯孩子,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而金发碧眼的外国裁判也压根没把中国队放在眼里。“没办法,谁让我们的水平和国际差得那么远呢!”

走出国门的经历虽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却也成为王宏日后带领队员卧薪尝胆的动力。在随后攻读运动训练学硕士期间,王宏除了全面系统的训练之外,不断翻译大量竞技健美操国际文献资料和不同国际组织的竞赛规则。研究生毕业后,王宏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只身来到深圳,先后在两家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连锁经营的健身俱乐部担任技术总监。

在深圳担任健身俱乐部技术总监时,王宏仍然割舍不下竞技健美操,他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训练,并获得了2000年和2002年两届全国体育大会的单项冠军。提起那段时间的艰苦,王宏皱起眉头:“在俱乐部里,我是健身教练,要对顾客耐心指导;面对老板,我是公司员工,要言听计从;面对教练,我是运动员,要刻苦训练;在没交上房租时,我又是一个可怜的债务人……我曾经总结过自己一天的生活,最多时要变换9种角色。”王宏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让中国国歌在国际健美操赛台上奏起,他那时常想,如果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岂不是自己把伸向梦想的手臂抽回来了吗?

为什么不选择退役当教练?老师和领导的建议给“痛苦”中的王宏提了醒。“竞技能力并不是我的优势,也许我可以把自己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心血倾注在年轻队员身上,帮助竞技健美操项目更快发展。”于是,在2002年的全国体育大会上获得男单冠军之后,王宏告别了自己多年奋斗的竞技健美操赛场,担任了国家健美操集训队主教练,也是在这一年,他首次以教练身份带领中国的六人操出现在立陶宛第7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

六人操拧成一股绳

竞技健美操一直都是欧洲选手的天下而率先打破这种垄断形势的正是中国队。

2002年六人操被列为竞技健美操比赛新增项目,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中国特色”:利用集体配合上的优势弥补个人能力的欠缺,以六人操集体项目为突破口,向世界最高水平发起冲击。

然而,竞技健美操毕竟长期被欧美“垄断”,对中国队的陌生、缺乏认同感成为中国六人操前进中的最大障碍。中国教练员和队友们势单力薄的呐喊助威、偌大的体育场内响起的零星掌声,因服装不合规格而被扣掉两分、因托举动作失败而痛失奖牌的委屈,所有的一切让这群年轻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就感受到了冲破竞技健美操“欧洲壁垒”的艰难。

第7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失败而回后,队员们情绪都很低落,晚上10点多,王宏提议去海里游泳。沙滩上,他和队员打赌,玩起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输的人要第一个跳进海里。王宏很快成了那个输掉的人。他是故意的。于是,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一个个纵身冲进海里,冰冷的海水洗刷着失败带给他们的失落和痛苦。“当时我想让队员们知道,比赛就像打仗一样,教练会带着他们冲在前面。只要我不退缩,大家就更要坚定信念,坚持下去。”王宏说,从那以后他就告诉自己,运动员做不到的永远是教练没有要求到的。

王宏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和欧洲强国的差距后,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外国队参加混双、三人操和六人操的选手在一起配合的时间很少,在他们还在研究某个动作能不能完成时,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动作一致性上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为了让队员们找到场上团结一致的感觉。王宏告诉队员:“在完成自己动作的同时,要找到‘跳’出来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动作,这样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于是,在训练场上人们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场景:背景音乐响起,即便是不上场的队员也在一旁同时练着动作,仿佛是演员在相互搭戏一般,每个人都在体会着动作的节奏,默契的配合就从这一点一滴中磨合出来了。

在今年的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获得金牌的六人操成员都曾多次在国内健美操比赛中获得男单冠军,有的还曾是当年和王宏同场较量过的选手。他们各有所长:何世剑柔韧性能力突出,而秦勇是典型的力量型选手。在动作编排的选择上,王宏仔细斟酌,“平均”六个人的综合能力,在全部完成的前提下,选择难度系数更高的动作。

为了让6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王宏在训练之余也巧费心思。为了备战2006年世锦赛,过年队里也没放假。在圣诞联欢会上,七个憨态可掬的圣诞老人带着金边眼镜,背着鼓鼓囊囊的红口袋,摇头晃脑跳上舞台,热烈地向台下抛撒礼物。正当大家又惊又喜时,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七个圣诞老人跳起了活力四射的拉丁舞步,大家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王宏和他的六人操弟子。当教练的王宏平日里总是一副不怒自威的严肃模样,这一天却将他性格中的可爱与顽皮显露无遗。

带队自有独特方法

对于一项运动而言,局外人关注最多的自然是结果,而其中艰辛的努力过程只有内行人能够体会,竞技健美操这样相对陌生的非奥项目更是如此。“就算给你们世界冠军的音乐、套路、服装……你们一样拿不了世界冠军,因为你们没有世界冠军的体能!” 2004年集训初期,王宏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队员的软肋。为了练就过硬的体能,队员们在数九寒天里跑圈,包括柔弱的女生在内一跑都要二三十圈,连男队员都累得直想哭。那段“魔鬼体能日”里,年龄稍大的老队员回到宿舍,一个个像木头人一样,一头栽倒在床上动弹不得,高强度的训练让每个人的神经都久久不能安静,有的人只能偷偷喝瓶啤酒,强制让自己睡着。

这一幕幕,王宏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可他不能心软,更不能松口,于是,第二天的训练依旧进行,没有丝毫放松。于是各种各样的置疑纷至沓来。

“比赛不就是那么一套动作吗?每天都练这套就行了,还练其它无关的干嘛?”“每天为什么不能趁着体力好的时候练成套动作,最后筋疲力尽才练,动作都没有保证了,哪里还有配合?”疲惫的队员们私下里嘀咕。

“到了身体极限后,再坚持一下凭借的就是意志品质,就得拼命、咬牙,平时都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到赛场上动真格的又怎么顶得住?”王宏心里这样想,但却不愿和队员解释,他希望队员们能自己领悟,而不是事事都由他讲到明白为止。为此,队员也曾用冷战和王宏闹过别扭。

2005年,老队长唐红斌退役,六人操出现了一个位置的空,按照“谁平时训练成绩最好、发挥最稳定谁就上”的原则,王宏一下子补充了三名队员进行“竞争上岗”,最后,不满20岁的小将熊德良入选。2006年备战世锦赛,王宏又一次采用竞争的方法,将当年全国锦标赛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小将张鹏、2004年带领六人操获得世界锦标赛第三名的“老队长”唐红斌招至队中。从设置这一老一新的“追赶”策略中,王宏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王宏除了在用人上仔细斟酌之外,更知道心理辅导在训练中的作用。2006年世锦赛日益临近,队员们的紧张情绪逐渐显现出来,而对于已经在2005年世界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六人操项目而言,心态调整显然已经取代技术动作的提高成为“第一要务”。“空房子是最有用的房子,而没有成绩的运动员是最有杀伤力的运动员。”王宏这样引导着队员,让他们从保金牌的思想桎梏中走出来。

2004年世锦赛上场前,有的队员紧张得手心出汗,擦了又湿,湿了又擦;有的表情麻木,眼睛都不知道看哪里好。那时,王宏就上前拍拍队员的脸,鼓励他们和其他国家的选手撞胸、击掌,并告诉队员:“比赛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把握的,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健美操项目因为你们的表现而精彩,这才是你们在世锦赛上的使命。”

王宏的努力没有白费。2004年第8届世锦赛第三名,2005年第7届世界运动会冠军,2006年第9届世锦赛冠军,王宏带领中国的六人操在短短两年时间中实现了“三级跳”。

在这套六人操中,还凝聚着王宏的一个“小心思”。2002年立陶宛世锦赛失利时,六人操选择的背景音乐是名为《功夫》的“说唱版”电玩配乐,4年之后,王宏重新选择了这首曲子,作为向过去痛苦记忆的告别,“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不同的是,新版《功夫》音乐更加厚实,不再是街头功夫小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侠义,更多了街头文化精彩、时尚的一面,而这与中国六人操的参赛理念不谋而合。

现在的王宏在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他宿舍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类书籍,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美学、艺术学等等不一而足,他孜孜不倦地从中吸取养分,再全部注入到他挚爱的健美操事业中。时间仿佛给了王宏特别的优待,他总是一副从容的神态,在闲庭信步中把纷繁芜杂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其实,不是时间放慢了脚步,而是王宏练就了“突破时间”的本领。

“冬天的清晨特别冷,我穿着拖鞋站在寒风里读英语课文,手里拿着秒表计时,看半小时内能读几遍。越读越流利,越读越快,就好像自己在和时间赛跑一样,心里觉得特别快乐。”

王宏一直坚信“突破你的极限才能超越自己”这句话,并在竞技健美操的跋涉之路上时刻铭记着。

责编/王查娜

上一篇:舒马赫:超越胜负 下一篇:“三点一线”的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