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8-10 12:08:5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433”模式体制机制,即依托四个校企合作组织,建立四个校企合作制度,完善三个保障制度,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行业产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数控技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描绘了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然而,从现实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层,产教深度融合效果不佳,怎样推动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因此操作层面上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建立、创新和完善迫在眉睫[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3],笔者以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数控技术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体制机制建设的一套标准模式。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现状

1.1 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现有校企合作中,企业更多关注人才输出即就业招工,而对人才输入招生及人才培养过程缺乏积极地参与、沟通,使得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难以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供给侧矛盾依然突出。

1.2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现有校企合作中,尚未建立产业驱动专业调整机制,课程设置也与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存在偏离现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机制也不顺畅。

1.3 校企合作平台缺乏。大多数学校校企合作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校企直接运行机制、制度、平台尚未建立,使得校企合作沟通更多是临时性、阶段性,缺乏系统性的合作。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2.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建设

2.1.1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充分依托集团内企事业单位,挖掘合作各方优势资源潜力,关注各方利益诉求,采取定向培养与行业培训相结合,短期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形成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需求和在职发展为导向的“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行业企业发展输送人才。

2.1.2 强化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的指导作用。制定《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章程》,确定理事会成员的组成、权利、义务和责任,建设和完善理事会运行机制。研究制订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校企之间先进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制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2.1.3 完善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载体。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推动校企合作在专业中的具体落实。

2.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2.2.1 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日常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有效决策和实施。

2.2.2 深化互惠共赢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以双方受益为突破口,确立互惠共赢机制。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解决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学校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师的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共同承担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4]。

2.2.3 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每年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走访合作企业,了解对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信息;坚持开展校企联谊、文化交流、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

2.2.4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合作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从组织、政策、制度和经费等四个方面,为校企合作理事会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2.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2.3.1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课程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以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共同安排顶岗实习,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2.3.2 健全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制度。修订完善《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等制度,将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情况与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建立兼职教师准入机制,明确兼职教师准入条件,以合作企业优质人力资源为基础,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抓手,打造一支符合专业建设要求的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明确专业要同时具有校内和行业企业专业带头人,使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工作、引领专业发展等方面起带动作用[5]。

2.3.3 深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制度。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基地,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性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以企业标准为依据,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训教学,形成按项目、按模块的教学标准并进行质量评价;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3 总结

通过实施校企合作“443” 体制机制建设(即“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4个校企合作组织;校企合作工作运行机制、互惠共赢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激励保障机制4个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师资共建制度、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制度3个保障制度),专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将进一步深化,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将进一步得到落实,专业服务行业产业发展能力及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会进一步提升[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王炎斌.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2).

[3]崔清源.社会本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导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4]刘晓,徐珍珍.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角色与行为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5).

[5]李滨.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主导型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6]马树超,范唯,郭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思考 下一篇:浅谈如何构建节约型高校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