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09 11:17:34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文章以调查研究报告的标准体式,详细描述六安市农村居民从业基本状况及结构特点,深刻揭示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构成及变化,并充分论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拉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贡献,最后本文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建议。

Abstract: The report has described the basic stat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with the standard form of the survey report deeply, has disclosed the scale, element, change of the labor transfer of the peasants in the city, has indic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labortransfer to the income for the rural residents, it has proposed the restrict factors and advices for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at present in the end.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调查报告

Key words: labor;employment;survey report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307-02

0引言

安徽省六安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农村居民中大量人口从事非农生产劳动或外出务工。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要素流动日趋活跃,非农就业转移总量持续增长,从业状况和转移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市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非农从业和劳动力转移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转移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务工报酬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1六安市农村居民从业基本状况及结构特点

六安市乡村常住人口中,户均从业人员2.61人,占户均劳动力资源的91%,其中户均非农从业1.24人,户均从事农业生产1.37人。总体上看,六安市农民从业状态呈现多样化结构特点,就业渠道以家庭生产经营、本地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同时农村劳动力兼业现象普遍存在,“亦农亦工、亦农亦商”已成为大量农户基本家庭生产经营形式。

1.1 农户家庭非农从业比重上升从调查结果看,从事二、三产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近64%。近年来这一比重逐年提升,显示已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家庭农业生产活动。农村非农从业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60.5%非农从业人员集中在工业、建筑业企业,39.5%集中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第三产业部门。

1.2 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趋于变化被调查户从业人员中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的人员占53.2%,反映出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的总量结构以农为主、多业发展,一批“代耕、代收”专业户以及零散季节帮工开始出现,农业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有所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趋于优化。

1.3 农民兼业仍然普遍乡村从业人员务工与家庭农事兼顾普遍存在,从调查农户家庭人员生产劳动所属行业分类看,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农闲时节在外务工或就近从事非农行业的生产经营,而在农忙时节集中回乡耕种,待主要农活结束后又阶段性向外转移,多行之间兼业在农村大量存在。

1.4 非农从业“大头在外”“离乡”和务工是全市农村劳动力非农从业的主体特征。从就业状态看,农村住户户均外出劳动人数0.89人,占全部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73.5%,“农民工”构成全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的主体。

1.5 外出务工流动性加大六安市外出务工人员中70%以上集中在工业、建筑业、贸易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大多从事苦、累、脏、险等工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容易造成回流。全年外出返乡农民工(不包括因节假日探亲返回)占当年转移劳动力的3.5%,其中17.6%由本省返回,82.4%由外省返回。在当年返回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91.2%。当年返回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占返回劳动力六成以上。

2六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构成及变化

农村转移劳动力是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所有劳动力,包括在本地转移的和离开本乡到外地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或基本脱离农业的农村从业者的总量,统计时不包括从业活动不确定、从业状态不稳定及劳动时间不连续的零散务工人员。

2.1 转移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村劳动力户均转移1.06人,户均转移规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4%,户均转移规模占户均农村从业人员的40.8%。劳动力转移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农民增收渠道等因素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全市劳动力转移规模在地区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丘岗、沿淮和山区的劳动力转移规模、结构不尽相同。

2.2 省内转移比重明显提升虽然六安市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去外省,且多年来去往外省,但去年以来这种转移格局出现变化,今年变化更为显著,省内转移从业规模较快增长,去往外省的转移比重明显下降。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在省外转移的比重为67.7%,同期回落了3个百分点;在省内转移的比重为32.3%。这说明省内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本地就业的占比提升揭示全市农民“离土离乡”的转移模式正在悄然变化。

2.3 区域间差异仍然明显分区域看,六安市丘岗地区,如金安、裕安、舒城、叶集等县区的2010年劳动力转移规模明显高于沿淮平原地区和山区县,占全市当年转移劳动力比重达49%,寿县、霍邱沿淮两县和金寨、霍山两个山区县的比重分别为30%、21%。

从转移水平看,舒城、裕安两个县区户均转移劳动力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县区,户均转移分别为1.37人和1.23人;地处沿淮的寿县和山区的金寨县户均转移劳动力较少,分别为0.85人和0.79人。

从转移比率看,处于丘岗地区的金安、裕安、舒城、叶集转移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率为46.2%,而沿淮和山区的寿县、霍邱、金寨、霍山四个县的转移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率分别为34.2%、39.1%

3转移就业支撑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3.1 务工薪酬水平明显提高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及劳动技能不强,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务工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但薪酬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提高。2010年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长22.6%,超过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17.5%的增幅,转移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为12581.7元,同比增长29.2%,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增长快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3.2 转移劳动力收入渠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2010年转移外出劳动力来自三次产业的收入分别为79.9元、8356.2元和4138元,上年同期来自三次产业的收入分别为32.4元、6499.6元和3204.6元,转移外出劳动力的收入主要依靠二、三、产业的收入,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4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仍然有个一定比例的非农从业人员尚不能稳定脱离传统农业,影响六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量农村居民家庭积累低,自主就业和创业困难的现状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筹资难、融资渠道单一是许多农民工创业的瓶颈,一些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对项目缺乏生产行业、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投资、设计规模、经营核算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就业技能,从业选择范围狭小。2010年以来,企业用工需求趋于增加,但六安市和省内外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等现象,也反映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然存在供需结构矛盾。

三是外出转移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大多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仍以自行外出或亲友介绍为主。

四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将进一步显现,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任重道远。

尽管如此,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仍需引起进一步关注和重视,这是谋划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课题,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强化责任,整体谋划。围绕六安市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做好全市农村劳动力的中长期转移规划,确立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目标,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和建设;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支持体系,切实降低农民创业“门槛”,鼓励农民返乡自主创业。

二要整合资源,做好培训。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做好新一轮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服务的针对性。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使农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培育新型农村人力资源,从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

三要城乡一体,加快发展。当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方兴未艾,产业集聚效应将逐步显现,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吸纳能力,需要加强市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协作,健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农民务工后顾之忧,充分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注释:

①丘岗地区包括金安、裕安、舒城、叶集四个县区;沿淮地区包括寿县、霍邱两个县;山区包括霍山、金寨两个县.

参考文献:

[1]王春超.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高校社科文库,人民出版社.2010,3:67.

[2]鄢圣文.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分析与政策建议[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8:23.

[3]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

[4]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制度[S].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一篇:飞机发动机吊装实训平台安全性论证 下一篇:延安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